浦城包酒釀造技藝

浦城包酒釀造技藝

浦城包酒釀造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浦城人釀酒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據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民間釀造和飲用包酒風氣已經盛興,鄉間作坊隨處可見。包酒是浦城民間釀製的養生酒。包酒具有紅酒之柔,又有白酒之烈。浦城包酒製作中,窖藏的時間長短,決定酒的品質。一年為一包,二年為二包,以此類推,年代愈長,酒質愈醇。浦城包酒有漁梁驛包酒、七倒金包酒和桂花露包酒三個牌子。

2010年, “浦城包酒製作技藝”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1月11日,“浦城包酒釀造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城包酒釀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
  • 保護單位:浦城縣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4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浦城位於福建省最北部,界連三省。這裡自古盛產優質水稻,充裕的糧食為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浦城人釀酒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有釀造糯米發酵的米酒和稻穀蒸餾的谷燒酒。《浦城縣誌》明確記載,到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浦城人將米酒酒釀中兌入谷燒酒,再窖藏陳化十八個月,可得獨具特色的包酒。由此可見,遠在明代萬曆年間,民間釀造和飲用包酒風氣已經盛興,鄉間作坊隨處可見。
21世紀以來,浦城包酒釀造技藝得到了較好的挖掘、整理和保護。2006年,浦城民間籌集數千萬元,集中開發和傳承傳統的包酒釀造技術。在包酒企業的堅持下,浦城包酒釀造技藝有了新的展示舞台和發展空間,許多具有地方魅力的包酒成品遠銷國內外;2011年起,在浦城縣文化館的倡導下,包酒企業逐步設立包酒釀造技藝試點基地。

工藝特徵

浦城包酒具備以下基本特徵:米酒酒釀兌入谷燒酒再發酵,不僅有紅酒之柔,又有白酒之烈;口感香中帶甜,味甘醇綿,不僅好入口,而且餘味悠長;色澤自然紅潤,晶瑩透亮,清醇而無懸浮物,不沉澱;酒精度在二十一度左右,飲多了不上頭;以優質稻米為主要原料,富含人體所需的各類胺基酸;酒中浸泡一定的中藥材,有強身健體、舒筋活絡的功效。

工藝流程

浦城包酒製作工藝流程包括:選用浦城優質糯米——山泉水浸泡——蒸煮成飯——淋水攤涼——殺菌落缸——糖化發酵——加入谷燒——陳化貯藏——過濾罐裝——成品出酒。
具體製作方式為:浦城包酒製作工藝特別,用上等單季大冬糯米,用水浸泡、蒸熟,加上甜酒麴,冷卻發酵,釀成酒釀,再按1:1:5的比例,兌上用稻穀蒸溜而成的谷燒白酒,封壇後藏入地窖,有待時日,啟封后,加入枸杞、桂圓、紅棗,再藏一段時間,即成包酒。窖藏的時間長短,決定酒的品質。一年為一包,二年為二包,以此類推,年代愈長,酒質愈醇。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漫長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浦城包酒釀造技藝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豐富了中國釀酒工藝的內涵,具有文化價值。
浦城包酒釀造的特殊技藝在釀酒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當地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保護和傳承浦城包酒有其歷史的價值和現實的意義。
浦城包酒釀造的特殊性豐富了中國制酒業的內涵,有明顯的地域代表性,其釀造和飲用在浦城當地人們現實生活中有著普遍性,家庭作坊和一定規模的企業均可生產,其生產習俗和消費習俗成為浦城民俗文化重要象徵。
浦城包酒釀造技藝依靠釀酒師們眼看、鼻聞、口嘗、手摸等方式不斷累積和創新,並在家族內、作坊中、師徒間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黃向東,男,1970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浦城包酒釀造技藝”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中國包酒文化博覽園獲評“中國包酒文化傳承基地”。
浦城包酒釀造技藝
印象小密·中國包酒文化博覽園風光
榮譽表彰
2019年,浦城縣獲評“中國包酒文化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