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貝蛔蟲病

浣熊貝蛔蟲病

浣熊貝蛔蟲病(Baylisascaris procyonis)又稱浣熊貝利斯蛔蟲病,是由貝利斯蛔蟲(Baylisascaris)引起、發生在浣熊身上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

浣熊貝蛔蟲病一種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病,具有嚴重感染的潛力,在浣熊中的感染率通常很高,受感染的動物可以在糞便中排出大量蟲卵。

預防該寄生蟲病,應避免公眾不要給浣熊餵食,並應確保可能的食物來源(如寵物食品、水和垃圾)不被浣熊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浣熊貝蛔蟲病
  • 外文名:Baylisascaris procyonis
  • 別名:浣熊貝利斯蛔蟲病
  • 為害物種:浣熊
  • 病原:貝利斯蛔蟲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終末宿主,非正常宿主,分布範圍,流行情況,傳播途徑,流行特點,診斷方法,防治措施,預防措施,治療措施,

病害學史

1931年,首次在紐約動物園從浣熊中分離出貝利斯蛔蟲。
隨後,在歐洲的浣熊身上,被確認是一個獨特的種群。
1968年,貝利斯蛔蟲被確定包括8種已確認的和2種臨時的新種群,在此之前,貝利斯蛔蟲被歸類在蛔蟲屬或弓蛔蟲屬中,為紀念英國線蟲學者貝里斯(Baylis)而命名為浣熊貝利斯蛔蟲病。

病原特徵

貝利斯蛔蟲是一種蛔科(Ascaridae)貝蛔屬(Baylisascaris)線蟲,蟲體呈細長狀,雌蟲長14-28厘米,雄蟲長7-12厘米,頭端部有三片唇側腹唇各有一個乳突,背唇有2個乳突。雌蟲長14~28厘米;雄蟲長7~12厘米。雄蟲有一對等長的交合刺。蟲卵呈黃色或黃褐色的橢圓形,大小68~76微米X56~61微米,卵殼較厚。

為害症狀

終末宿主

終末宿主感染浣熊貝蛔蟲後通常不表現出症狀,但是大量蟲體寄生可能會造成宿主腸梗阻和死亡。

非正常宿主

  • 貝利斯蛔蟲幼蟲在其遷移過程中生長,非正常宿主通常表現出顯著的疾病症狀。幼蟲通常會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並在那裡引起明顯的神經體徵。
  • 人類感染貝利斯蛔蟲,會導致嚴重的疾病表現,有時甚至死亡,或嚴重的疾病和永久的殘疾。其他結果包括貝利斯蛔蟲遷移到視網膜時導致視力喪失。

分布範圍

貝利斯蛔蟲病原生於北美浣熊,而浣熊又是從加拿大到巴拿馬的美洲常見的自由活動哺乳動物,所以,貝利斯蛔蟲已被證明在世界各地引入的浣熊中都有發現。在德國的野生浣熊以及在日本的動物園或作為寵物飼養的浣熊中,感染的患病率較高。浣熊最初被引入歐洲(法國、德國和荷蘭)、蘇聯和亞洲用於商業毛皮貿易,並作為寵物引入日本。

流行情況

傳播途徑

  • 直接接觸浣熊或浣熊糞便是感染貝利斯蛔蟲病的最重要的風險因素。
  • 浣熊糞便附近的土壤經常被傳染性蟲卵嚴重污染,是覓食動物潛在長期傳染源。
浣熊貝蛔蟲病
傳播途徑

流行特點

雌蟲平均每天產出115000~179000個蟲卵,一隻受感染浣熊的每克糞便中含有蟲卵20000~26000個。在適當條件下,11~14天內蟲卵就可達到感染階段。蟲卵對外界不良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即使是在-15℃,低濃度的甲醛溶液或是已經腐爛分解的糞便中依然可以保持活性長達數年,並且能夠抵禦大多數常規淨化污染的方法,但蟲卵通常不能在高於62℃的環境中存活。因此,可採用高溫處理的方法將其殺滅。

診斷方法

  • 動物感染浣熊貝蛔蟲病後主要採用飽和硫酸鎂漂浮法檢查糞便中的蟲卵來進行診斷。
  • 人感染浣熊貝蛔蟲病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特徵、浣熊接觸史、神經影像、特殊血清抗體檢測、病理組織學、剖檢或採用組織樣品中浣熊貝蛔蟲的特定DNA做PCR反應來進行診,通過臨床症狀也可對浣熊貝蛔蟲病的感染進行初步判。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 浣熊的引進或輸出都需要進行嚴格的檢疫處理,任何被院熊糞便污染過的場所都應該立即淨化,及時清除浣熊糞便和治療宿主可以有效切斷病原散播。
  • 在糞便淨化滅菌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還應當配備恰當的保護裝備,如手套、口罩等。
  • 勤洗手和做好家居清潔也是一項重要的家庭預防措施,尤其是進行戶外活動之後更需要做好清潔衛生。
  • 除非對浣熊進行過極嚴密的浣熊貝蛔蟲感染檢查,否則拒絕把浣熊作為寵物飼養,幼童還應儘量避免在有浣熊出沒的地區活動。
  • 調查結果表明,浣熊貝蛔蟲的感染率會隨著浣熊數量的下降、浣熊糞便的清除度的加強以及驅蟲藥物投放頻率的增加而下降。
  •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動物園飼養管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公眾對該疾病的防患意識或許才是當前最為有效的預防措施。
  • 如果浣熊作為寵物和動物園觀賞動物向公眾開放,那么預防浣熊貝蛔蟲對人或其他動物的感染就是必不可少的。

治療措施

浣熊貝蛔蟲感染的治療主要還是依賴於服用驅蟲藥。
驅蟲藥在幼蟲入侵一周內使用可能會終止感染,但這段時間內宿主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因此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針對動物治療,目前最有效的體內驅蟲藥是阿苯達嘩,此藥物可抑制線蟲活性並能穿透血腦屏障,宿主一旦出現臨床症狀就採用阿苯達嘩治療可能會消除感染後遺症。
針對該寄生蟲,除阿苯達坐外,還可以選用芬苯達唑Fenbendazole)、氟苯達唑Flubendazole)、伊維菌素Ivermectin)、米爾貝肟(Milbemycin oxime)、莫西菌素(Moxidectin)噻吩嘧啶(Pyrantel)等高效口服驅蟲藥。
針對人的治療,同樣依賴於服用驅蟲藥,另外還可採用雷射技術或是全身皮質類固醇的聯合使用來殺滅腸道內線蟲,減輕因阿苯達造成的炎症反應,同時增加血漿藥物濃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