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夢中作

《浣溪沙·夢中作》是金代詞人王礀的作品。這首詞記的是夢中所見,詞中沒有過尋的鋪陣和渲染,用近於白描的手法,著眼於夢中的景物,寫來親切感人。全篇初看似乎全為寫景,仔細玩味,又覺實則句句關情,寓情於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表達了詞人深摯細膩的思鄉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浣溪沙·夢中作》
  • 創作年代:代金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王礀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詞牌介紹,詞牌格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陽人影入江深。倚闌疏快北風襟。
雨自北山明處黑,雲隨白鳥去邊陰。幾多秋思亂鄉心。

作品鑑賞

寫思鄉的詞,古往來今真不知有多少!然而金人王礀的這首《浣溪沙》不但沒有模仿的痕跡,而且明顯地表現了自己的獨到之處。李白的思鄉是在靜夜,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杜甫的思鄉是在深秋,所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王礀的思鄉卻不在夜晚,也不值深秋,而是夢中,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種典型環境的選擇,不能不說別具一番特色。
這首詞記的是夢中所見,詞中沒有過尋的鋪陣和渲染,用近於白描的手法,著眼於夢中的景物,寫來親切感人。全篇初看似乎全為寫景,仔細玩味,又覺實則句句關情,寓情於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表達了詞人深摯細膩的思鄉情懷。
從詞的內容上看,起首二句首先為我們指摹了一幅動著淡淡鄉悉的水墨畫:暮靄蒼茫中,幾幛農家村舍掩映在片片濃郁蒼翠的樹陰下,裊裊的炊煙此時也漸漸地升起來了,清澈的江水繞著小村緩緩地流過,江邊傳來村婦陣陣急切的搗衣聲;夕陽的餘暉愁灑向江面,點點的波光中,帆船漸行漸遠,只有三五隱約晃動的人影邁向歸家的小路,他們大概就是暮歸的漁人吧?這是一幅多么悠閒恬靜的鄉村暮色圖呀!
久未歸去的家鄉現在大概就是這樣的吧?“倚闌疏快北風襟”,在這靜靜的暮色圖中,此刻正有一人,倚著欄乾,凝神佇立,默默無語,任憑北風吹起了他的衣襟卻渾然不覺。此刻他在想什麼?是否被這眼前的圖畫引起了一縷淡淡鄉愁?異鄉的遊子啊,此刻只能夢回故鄉!
如果說上片描繪的是一幅靜穆的畫面,那么下片則由靜至動,進一步描摹倏忽萬變的夢境。“雨自遠山明處里,雲隨白鳥去邊陰”意思是夕陽西下,忽然山雨驟來,頓時剛剛還被夕陽的餘暉所照亮的天際變得一片黑暗,鳥兒紛紛入巢,雲兒也被黑暗所漸漸淹沒,人們也已回到了溫暖的家,一時間,天地間只剩下仍舊憑欄遠眺的遊子,獨自面對忽至的風雨,思念遠方的家鄉和親人。至此,雖仍是寫景,但卻句句是情,處處寓含著旅人的鄉愁別緒與孤單寂寞。此時當真是“幾多秋思亂鄉心”了!較之李白的‘舉杯澆愁愁更愁“更別具一番隱忍婉曲的愁滋味,讀來不禁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便充盈著全篇的鄉愁,更添一層惘悵。這最末一句,即是總領全篇的主線,又使感情的積蓄達到了高潮,揭示了全篇的主旨。實乃點睛之筆。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詞採用了白描的手法,明白如畫,於平淡中見真情,似芳谷幽蘭,淡雅而有韻味。

詞牌介紹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有雜言、齊言二體。唐、五代人詞中,見於敦煌曲子詞者,均為雜言;見於《花間》、《尊前》兩集,多為齊言,亦有雜言。至北宋,雜言稱為《攤破浣溪沙》(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齊言仍稱為《浣溪沙》(或《減字浣溪沙》)。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紗,或作浣紗溪)

詞牌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作者簡介

王礀(?-1203)金代文學家。字逸賓,一作逸濱,先世臨洺(今河北永年)人,徙家汴梁(今河南開封),遂以為籍。博學能文,不就科舉。家無擔石之儲,宴如也。明昌中,故相馬惠迪判開封,以德行才能薦礀,為鹿邑主簿。乞致仕。泰和三年卒。《金史》無傳,事見《中州集》卷四。趙秉文嘗集王礀及党懷英、趙渢、路鐸、劉昂、尹無忌、周德卿七人詩刻成《明昌辭人雅制》。詞存《浣溪沙》一首,或作於薦授鹿邑主簿時。見《中州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