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

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是一個以動植物病毒與高新農業生物技術為重點研究領域的科研機構,主要定位是以農業生物技術為提升傳統農業水平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為我省乃至全國的效益農業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
  • 重點研究領域:以動植物病毒與高新農業生物技術
  • 性質:科研機構
  • 提升:農業生物技術
研究所簡介,三大學科體系,動植物病毒與組培學科,植物代謝基因工程學科,

研究所簡介

自建所以來,研究所先後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863、國家轉基因專項、國家基金重點、省基金重點、國家攻關、省“十五”攻關、國際合作、部省重點課題等各類項目總計100餘項,共有20餘項成果獲部省級以上獎勵,其中主持完成的“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在禾穀多粘菌介體內的發現及增殖研究”獲1992年度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和199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大麥黃花葉病毒株系鑑定、抗源篩選、抗病品種套用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獲2000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土傳小麥花葉病毒基因組RNA2遺傳不穩定性及其分子變異的研究”獲1998年度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禾穀多粘菌傳小麥線狀病毒種類、發病規律、抗源篩選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獲2002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真菌傳棒狀麥類病毒新種類、血清學特性及其基因組全序列研究”獲2001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生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獲2003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禾穀多粘菌生態學、超微結構及其傳播的燕麥花葉病毒基因組全序列研究”獲200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禾穀多黏菌及其傳播的小麥病毒種類、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套用”獲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獲2002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機理及套用研究”獲199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非典型雞新城疫的病原特性和綜防配套技術研究”獲2002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豬口蹄疫和豬水泡病毒單抗聯合診斷試劑盒”獲1998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美國專利1項。
研究所現有固定人員41名,其中高級職稱21人,博士11人,碩士10人。
各學科在國內外同行研究領域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並日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部省級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為開展農業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及套用研究提供了試驗基地,也為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層次對外合作交流以及成果轉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大學科體系

目前設有植物病毒與組培學科、植物代謝基因工程學科和動物病毒學科等三大學科體系,相繼建有農業部病毒學與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浙江省真菌傳植物病毒重點實驗室和浙江省植物代謝基因工程試驗基地,具備相關動植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昆蟲分子生物學、植物分子遺傳學研究、代謝工程品質改良基因工程研究、植物組織培養等科研保障體系。

動植物病毒與組培學科

植物病毒:在開展植物病毒資源庫建立、分子種類鑑定及其基因組學研究,禾穀多粘菌傳麥類病毒病害的流行學、分子生物學和疾病防治研究等方面建立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為了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研究領域已拓展到經濟價值較高或學術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經濟花卉及中草藥等方面,開展了相應的植物病毒檢測和脫毒工作,並指導植物組培產業化。
動物病毒: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開展畜禽病毒、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分子鑑定、病毒功能基因分析、病毒基因變異機理等基礎性研究及動物重大疫病的流行規律、發病機理、疫病的診斷與防治等技術研究,為動物疫病的診斷及防治提供技術平台。
植物組培:主要從事花卉、中草藥等植物組織培養研究,目前擁有800m2的植物組培室和100 m2的GMP無菌操作車間,年產組培苗達500萬株以上,並擁有省內兩個年產500萬株以上組培苗的衛星生產車間及穴盤苗基地1680 m2,先後建立了觀葉植物、多肉植物、林木、中草藥等400多種植物培養技術體系,生產各類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組培苗並全部出口英國等歐洲國家,其中開發的朱蕉組培苗被外商確認為是目前國際市場上品種最全、產品最好的組培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並成為本實驗室的支柱產業。同時,通過建立的多個品種植物組培技術體系,為我國的種子種苗產業工程提供重要支撐。

植物代謝基因工程學科

從光合產物分配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調控籽粒蛋白質/油脂含量比率的“底物競爭”假說和通過反義PEP基因提高種子含油量技術途徑,開展作物高油育種研究。已相繼建立了油菜、大豆、水稻、高羊茅、擬南芥等多種作(植)物基因工程改良體系,大幅度提高油菜籽粒含油量,育成兩個反義PEP超高油油菜品系,獲得世界最高含油量甘藍型油菜(含油量52.82%),並將該技術拓展到大豆、水稻等多種作物上,獲得含油量為25.42%的高油轉基因大豆。目前兩個反義PEP超高油油菜新品系已完成轉基因安全性評價生產性試驗,並在省內外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試種示範。開展水稻、高羊茅、擬南芥等植物轉基因技術,建立水稻等作物、花卉、草坪草等品質改良和綜合農藝性狀的作物轉化體系;開發以油菜、大豆等植物油脂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相關技術,為國家重要經濟和科技戰略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