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成立於1977年,是省環保廳直屬科研事業單位,單位性質為公益二類。

研究院主要致力於為政府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保障,開展環保科技研發和科研課題研究,為社會和企業提供環保綜合技術服務。

據2017年12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系統共有在職職工650餘人,內設有12個部門,投資了浙江環科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關環保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 簡稱:浙江環科院
  • 創辦時間:1977年
  • 主管部門:浙江省環境保護廳
  •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
  •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109號(郵編:310007)
發展歷史,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主要職能,

發展歷史

1977年8月浙江省基本建設委員會向省委、省革委會提交了《關於建立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的報告》。  1977年9月3日,浙江省革委會以浙革發(1977)38號《關於建立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的批覆》,批准建立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歸口省基本建設委員會領導,編制30名,辦公地點在省府大院一號樓。
建所初期,發揚艱苦創業精神。1979年初,以薛志康、陳海玫為負責人的課題組,因陋就簡,在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內搭建活動工棚作實驗研究和生活用房,並與廠方和浙江農業大學環保系合作,開展了建院第一個課題——《二相生物流化床處理絲綢印染廢水研究》。1982年初錢秉鈞和蘇雨生加入,並在“兩相床”研究的基礎上與同濟大學合作,探索“三相床”流程,由省環保局立題,歷時二年,1983年底通過鑑定,專家組認為此項研究在國內屬首次成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列入《全國環保科技成果彙編》。隨後進所的人員,都在這個基地里參加科研第一課,鍛鍊和培養了一批廢水處理科研技術人員和有組織領導才幹的人員。
1979年1月,創辦了環境保護學術刊物《環境污染與防治》,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為本刊題寫刊名。  1980年10月,經過二年多基建後,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實驗大樓竣工驗收啟用(現天目山路111號)。同年,制定了以水為主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環境評價、自然(生態)保護為主要任務的我所總體規劃。
1981年4月,省政府批准建立浙江省環境保護局,同年8月,省基本建設委員會發文,決定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歸口省環境保護局領導。1984年5月浙江省編委以浙編(1984)34號文,同意編制增加到100名。
1982年2月,國務院環保辦確定了環境保護科研“六五”規劃,逐步明確環保科研的方向。同年底,由該所主持,錢秉釣、蘇雨生、金鹿年等承擔了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運河(杭州段)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科研經費150萬元)。歷經三年全面完成,1986年2月,國家環保局和省科委共同組織了鑑定,充分肯定了課題成果,認為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1986年國家環保局科技進步二等獎。該課題的完成,鍛鍊和提高了該所的科研能力與水平,同時進口了一大批先進儀器設備,極大地改善了科研條件。
《運河(杭州段)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課題全面展開,帶動了該所一系列學科領域的工作。1984~1990年,林雷余、謝先德、施守愚、王正花、尹其方等完成了《蕭山市山一村農村生態良性循環與系統管理研究》課題,該村農村生態建設工程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500佳”榮譽稱號。1982~1985年,沈玉如、閔一珏、呂秀蓮等完成了《ZE-1號脫色菌—表面曝氣池串聯處理絲綢印染廢水》課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全所出現了環境科研空前活躍的形勢。
1984年,該所初具規模,經省環保局批准,建立環境綜合、環境工程、環境生態和分析研究室,情報資料室以及辦公、人事、科研管理科室。科研和科技服務及管理工作進入正常軌道。科技和管理人員不斷增加,到1985年9月,實有人數達到78名。
1984年5月,黃一南、宋躍進、王琴芳、譚湘萍承擔該所首個“三廢”治理工程《紹興豆製品廠廢水處理的科研、設計》項目。相繼於1987年,特別是1991年以後,我所承擔了多個行業的廢水(污水)治理工程項目的方案設計、工藝試驗與設計、工程設計和開車調試業務;1993年10月開始承接廢水和廢氣治理的由工程設計、組織施工、開車調試一條龍服務的大型污染治理總承包工程,並承接粉塵污染治理和除塵系統設計以及噪聲治理項目。該所在污染治理領域實現了由單項設計向工程治理總承包交鑰匙方向發展。隨著項目總簽約數的不斷增加,環境工程已形成我所重要產業。
1985年9月,謝先德、朱韶峰、石志方、張建中承擔了該所首個環評項目——《浙江腈綸廠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1986年4月,金鹿年、陳長春、朱韶峰、周安國等人承擔《杭州市天子嶺衛生填埋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項目。該所屬全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較早的單位之一。1986年12月取得國家環境保護局首批核發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證書》(國環評證字第2101號),1989年12月國家環境保護局首批核發甲級《環境影響評價證書》(國環評證甲字第0928號)。隨著環評業務範圍獲準增項和承接環評項目數量逐年大幅度增加,環評成為該所科技經營收入的主要支柱。  1986年9月開始,根據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該所實行“課題核算、三項基金提取”為核心的改革嘗試,推動全所科技工作的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1987年3月,根據省職改辦、省環保局職改領導小組部署,該所進行了專業技術職稱改革試點工作。經報請國家環保局、省環保局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會評定,1987年12月,省環保局批准我所首批聘任專業技術職務72名,其中高級7名、中級27名、初級38名。1987年4月全所實有職工人數達到83名。
1987年4月至1988年3月,經省環保局黨委批准,試行人員逐級聘任制,受聘幹部實行任期目標,有職、有權、敢於負責,提高了科技幹部隊伍的政治和業務素質。
1989年12月,為總結建所十年科研成果,編輯出版了《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科技成果、論文選編》。
1989年至1992年,我所“三廢”治理技術和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對策以及環境生態研究、廢水治理工程的設計調試、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齊頭並進。謝先德、宋躍進、牟眸、尹其方、朱良德、黃一南、王義斌參加的總課題屬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太湖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獲1992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環評業務範圍擴展較快,承接了杭甬高速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電廠、化工、製藥、農藥、造紙、製革、機械、水泥、紡織、印染等行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1993年,以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為契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按照責、權、利三者統一的原則,調整內部運行機制,推行《省環保科學研究所經濟綜合責任制方案》(試行),實施成效顯著。1996年7月,在總結三年該方案成效的基礎上,經修改完善,頒發了《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科技經濟綜合責任方案》。全面推行機制創新改革,為該院的良性自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5年6月,浙江省編委以浙編(1995)22號文批准,原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更名為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同年10月26日,舉行“撤所建院”新聞發布會,國家環保局解振華局長、省政府魯松庭副省長、省環保局黃家矩局長到會並講話。魯副省長講話時說“建院,是我省加大環保科研力度,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環保整體素質提高的一項重要舉措”。
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7年12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系統共有在職職工650餘人,擁有教授級高工17人、高工83人;擁有博士及博士以上學歷的18人。

科研部門

據2017年12月研究院官網資料顯示,研究院下設環境政策與標準研究所、水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大氣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與固體廢物研究所、環境污染損害評估中心、環境諮詢中心等12個部門。

主要職能

浙江省環科院擁有環境保護服務領域內門類齊全的資質證書共26項,包括工程諮詢、設計、總承包、營運類,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類等。主要職能是開展環保科研項目研究,為政府環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主要承擔以下工作:開展環境保護規劃、政策、法規、標準,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區域和流域綜合整治,污染控制與防治實用技術,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環境自動化監控技術,生態工程技術,清潔生產對策等方面研究;開展國際環保科技交流與合作;編輯《環境污染與防治》刊物;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諮詢(認證)、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科技信息網路等技術服務與諮詢;開展環境治理工程設計與工程建設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等工作;開展環境自動監控技術開發套用和環境工程監理;開展環境分析測試、環境檢測;承辦浙江省環保廳交辦的其他事項。
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