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學,其前身為江山縣私立志澄初級中學,創辦於1923年(民國12年), 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光榮歷史,是浙西(衢州)地區第一所私立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學
- 創辦時間:1923年(民國12年)
- 類別:私立中學
- 所屬地區:浙江省江山市
創辦人徐志澄,原名縉琛,江山茅板鄉人,民國初年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後在本縣文溪國小任教十多年。在長期的教書生涯中,徐先生耳聞目睹本縣青少年長途跋涉外出求學的種種艱辛和困苦,便矢志在本縣創辦一所私立中學。為解決辦學經費,徐除自己慷慨解囊外,還邀請了當時學界名流周邦英、葉德魁、姜志純等多人,共同商議有關發動社會捐資等事宜。經過精心籌劃,學校終於在1923年9月正式開學。首期招收一個學級34人(施行男女同校),租借城關慈巷王祠為校舍,推舉在浙江省立第八中學(現衢州一中)任教的周邦英回原籍出任第一任校長,以孚眾望。<?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因為學校創建於戰亂時期,創建於多事之秋,這個新生兒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面臨著貧病的煎熬,邪惡的摧殘。1924年秋,軍閥孫傳芳軍隊,自閩北越仙霞嶺進駐江山,占用了校舍,校產和設備被破壞殆盡。事後,親戚朋友皆勸志澄停辦學校,先生卻不以為然,竭盡全力,使學校很快地得以恢復。1925年6月,上海“五卅”慘案後,本校師生髮起召開了有100多名師生及愛國士紳、商人等參加的“江山國貨維持會成立大會”,大會由青年教師毛春翔主持,與會者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等口號,毛春翔老師還在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演說。會後,學生和青年店員們深入各商店、碼頭及水陸交通要道,宣傳、抵制、查禁英、日“洋貨”。志中校園,革命活動十分活躍。在革命精神的薰陶下,以後曾有不少志中師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反帝,反封,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如革命烈士、校友徐葆蘭、何嘉璜等等。徐葆蘭烈士因參加了驅逐反動文人學閥、教育廳廳長張道藩的學生運動,被當局列入拘捕的黑名單。為逃避追捕,他只身前往上海,改名換姓,就讀於上海新華藝校,“七七事變”後,徐返回江山,參加江山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繼後又以國小教員的公開職業身份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工作,1941年1月22日,因叛徒告密,被憲兵逮捕,押往上饒集中營,受盡折磨,卒於獄中。早年投身革命、從事地下工作並遭受國民黨追捕、蹲過反動派監獄的還有毛鵬仙、毛春翔等。這是後話。
1928年9月下學期,學校已發展為3個學級,學生154人,校舍設備也初具規模,1931年2月學校經省教育廳批准正式立案。
1937年春,學校已發展為五個學級有學生241人,除招收本縣學生入學外,還有來自衢縣、常山、廣豐、玉山等地的莘莘學子。當年秋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敵機多次飛臨江城上空狂轟濫炸,其間空襲警報頻繁,為學生安全計,學校被迫遷往南鄉茅坂,借徐氏宗祠及關王廟,新廳為校舍。就這樣,學校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面,得以繼續存在。嗣後,學校不斷發展,學習環境也得到改善。然好景不長,1942年夏,日寇竄犯江山,恣意燒殺掠搶前後三個月,學校被迫停倮,多年來辛苦經營所添置的教學設備毀於一旦。為了儘快重建學校,時任校長的徐縉瑞不辭艱難困苦,及時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學校於10月即行複課,並且招收了新一屆學生,全校共10個班級,學生500多人,教員29人,還在苗山腳下另行建了一幢可容400人的二層樓校舍,學校呈現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好勢頭。為了振興江山教育,學校在1943年秋在江山城關原址增設了分部。1944年—1945年,為滿足江山國民教育師資需要,學校先後對四屆畢業生131人專門進行師範教育。1947年改城內分部為本部,茅坂為分部,兩地共14個班級,學生715人,教職工48人。教師報酬以課時計算,全年經費達一億六千九百零四萬元(法幣)。學校從開辦到1949年1月共畢業學生35屆1547人。
1949年5月6日江山解放,9日,學校恢復上課。不久,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採取“維持、整頓、改造”的方針。學校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於認真貫徹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遵守政府法令,努力辦學,根據省教育廳6月制定的<>,得到政府在經濟上的補助。1951年10月根據衢州地區專員公署3039號檔案,改校名為“江山縣私立文溪初級中學”,此時,國家經濟雖然還處於恢復階段,但由於人民政府重視教育,及時發放助學金,使得大批工農子女獲得入學的機會。自此,學生的成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經過思想改造學習,思想認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廣大師生熱烈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學校工作蒸蒸日上。1952年春夏之交,正當抗美援朝鬥爭取得節節勝利之際,朝鮮人民代表團在洪淳哲團長率領下來我國訪問,本校青年教師汪逸羽誦讀洪團長<>的詩歌以後興奮得徹夜不眠,寫下了題為<>的和詩,請<>轉交給洪團長。<>4月6日第四版"抗美援朝專刊"登載了這首長詩。
1956年5月江山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6月按中共江山縣委檔案,將文溪中學由私立改為公辦,校名改為“浙江省江山縣第二中學,9月2日又奉命改為“江山縣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8月,新創辦的縣工業中學機械、化工兩個班設在一中校內。同年年底,為了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中共江山縣第一初級中學支部正式建立,祝日光同志任第一任支部書記。1959年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全日制學校的教學、勞動和生活安排的規定》,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正常秩序,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其時學校已發展為15個班級,782名學生。畢業生升學考試各科成績總評為全縣第一,居金華地區第二位,其中數學成績為金華地區第一。<>記者來學校採訪,幫助總結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並在1959年12月22日的<>上發表了以<>為題的經驗介紹文章,自此以後,鄰近各縣常有教師前來聽課,江西省上饒一中、二中還與學校長期掛鈎,互相學習。學校全體教職工齊心合力,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誓奪全區第一,力爭全省領先“的口號,努力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1959年—1962年連續三年,初三畢業生參加金華地區升學考試成績,均名列前茅,學校聲譽大振。
1966年“文革”開始,社會動亂不已。1968年秋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並自行更名為“新一中”,1969年春與“江山中學”合併,稱為“江山城關中學”(原江一中為城關中學第一教學點),隸屬城關鎮管理領導,學制從三年改為二年,教學質量大幅度下降。1972年9月,江山城關中學改稱為“江山中學”,收回由縣領導。原“江山一中”稱“江山中學分部”。
1978年8月,撥亂反正,學校恢復建制,稱“江山縣第一中學,方岳年、祝春和先後出任書記兼校長,學校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全校師生認真貫徹<>,大力加強校風校紀建設。各教學班之間開展“學英雄、比思想、賽成績、創三好”活動;並且著手重建教研組,開展正常性的教學研究活動,教研風氣日趨濃厚。課堂教學強調提高效率,落實雙基,以年級段為單位把好知識質量關,於是,教育質量得到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學校為發展勤工儉學,創辦了校辦工廠,分設硯台、鐵件加工、電鍍、羊毛衫編織等車間,年產值15.5萬元,其中所產西硯,遠銷日本等地,1978年下半年,增設高中班。
1983年9月為適應中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招收高中職業班兩個(會計、機電)開創了江山全日制城鎮職業教育的先例。1984年,根據縣教育局一條龍辦學計畫(江一中專負城關國中教育)停止普通高中招生。1985年為了在城關首先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面向城關鎮劃片招生,國小畢業生免試直接進入中學。為適應義務教育需要,學校努力改善辦學條件,除原有理、化實驗室外,又另闢生物儀器室和實驗室以及教師資料室和閱覽室。1985至1986年,學校從幾門主要學科中,挑選出6名骨幹教師組成了以當時負責教學工作的吳之琅老師為團長的“江山縣教育局講師團”,深入到文化教育相對落後的山區學校—塘嶺鄉國中開展“教育扶貧”活動,講師團成員均以普通科任教師的身份,承擔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任務及相關學科科任教師的指導工作。所派教師一年輪換一次,第一批派出4人,第二批派出2 人。在這同時,塘嶺鄉國中校長還前往江山一中掛職學習、鍛鍊,全程參與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等各項活動。 1986年秋,學校內部管理體製作了些改革,原來的“教導處”被一分為二為“教務處”和 “政教處”,前者主管教學、後者主管德育。學校提出了“立志、勤奮、守紀”六字校訓。針對普及義務教育後學生基礎的參差不齊,為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學有專長,學校利用課餘時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舉辦了政治、文史、理化生、音體美、書法、攝影、工藝等各種興趣小組有二十多個,80%學生的學生參加活動。並受江山市衛生局委託,創辦了一期以培養江山市城鄉多醫院護理人員為目的的“護理班”(1989年7月畢業)。 1987年開始,學校開設勞技課,在課程設計上把職業教育引入普通教育。這一年又新創辦了兩個校辦企業,即江山五感器廠、華昌實業公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賦予江山二中以新的生機和活力。1988年3月,因撤縣建市,改校名為“江山市第二中學。下半年,學校實行教學大循環制,按年級段辦公。1989年,江山市教委對二中領導班子進行了充實和調整。新一屆學校領導,為進一步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建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 “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全員育人”逐漸成為廣大教職工的共識。為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學校對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作了修改和補充。修改後的校訓為 “團結、文明、求實、創新”;新確立的教風為:“情理方格”、學風為:“立志、尚禮、勤奮” 。1991年,學校被江山市教育委員會確定為江山市示範國中,市教委給學校提出了“常規要求落實、校風校紀嚴明、教研風氣濃厚、教育質量較高”的要求。為落實好市教委的要求,學校大抓了校容校貌和校園文化建設;大抓了校風校紀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力量的協調配合,通過“學科滲透”、“軍民共建”等形式,不斷拓展育人渠道,並取得了許多令人欣慰的成績。1992年6月,浙江省“兩史一情”教育現場會在江山二中召開。當年,學校被評為“江山市文明單位”、“江山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江山市花園式單位”、“衢州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校團委被評為“江山市紅旗團委”、江山二中少年團校獲 “浙江省最佳中學生團校”光榮稱號;學校黨支部被評為“衢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同時,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在穩步提高,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一直保持在60—70%之間,居全市前茅。學校體、音、美、勞教學,富有特色,在校學生體育達標率繼續保持在98%以上,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市體育達標先進單位。
1993年學校迎來了70華誕。利用這一契機,學校在師生中、在新老校友中開展了一個以“愛我二中、建我母校”為主題的校慶系列活動、通過憶校史、頌母校、弘揚優良傳統、激發愛校之心。整個校慶活動,大大加強了師生之間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是年8月,學校被評為“衢州市文明單位”,12月又獲第一批“江山市中國小日常行為規範十佳學校”稱號。
1995年,學校從實際出發制定了《江山二中1996—2000年學校發展規劃》,繼後在全體師生中開展了“二中學生形象要求”和“二中教師形象要求”大討論。經過討論,最後將“勤奮、守紀、尚禮、正直、儉樸、堅毅”十二字作為江山二中學生的形象要求,將“敬業、愛生、博學、求精、團結、正已”十二字作為江山二中教師的形象要求。這一年,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出現了新的突破,應屆畢業生中考總分上重點線的占江山市該檔成績總人數的27%;這一年學校先後被評為“江山市‘二五’普法先進集體”、“衢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學校黨支部又一次被評為“衢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遇到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即辦學條件問題,校舍緊張、設備落後。這一問題及時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1995年10月江山市政協主要領導前往二中進行考察,與學校領導共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中共江山市委、市政府把二中校園改造列入1996年全市工作要點,寫進了市委、市政府1號檔案,市委書記徐佳增還親臨學校了解教學大樓的選址、規劃等問題,市長王之煊親自過問工程開工的資金問題等。
1996年,江山市教育部門實施的“凝聚力工程”選點二中,市教委的中國小督導評估工作先在二中進行。學校提出了“聚精會神抓質量、從嚴要求抓隊伍”的響亮口號,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健全教職工崗位考核制度、獎勵制度及中層以上領導成員年度述職評議制度。1997年,學校校園改造在完成了圖紙會審、民房拆遷等前期工作後,與市區城中路拓展工程一道進入了全面施工階段。1998年12月,建築面積為6100平方米的新教學大樓如期竣工。繼後,又開始了學校新運動場建設。這幾年,學校一面抓緊硬體設施建設,一面最佳化學校內部管理。學校教育科研、群體活動、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成績喜人。學校榮獲“江山市十佳文明學校”、“江山市中國小安全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江山市爭創全國體育先進縣(市)活動先進集體”、“衢州市文明單位”、“衢州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浙江省業餘訓練先進集體”等許多榮譽稱號。這一年還有12位老師被評為首批“江山學科帶頭人”。這以後,學校工作可以說是一步一個台階,榮譽也因此接踵而來。1999年學校被評為“衢州市科技教育示範學校”、“浙江省衛生先進單位”等等。校團委被評為“衢州市99年度先進團委”。體育教師嚴友明被評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