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富潤前村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富潤前村

前村位於浙江省嵊縣西部,富潤鎮之北。距縣城16公里。北面崇山蟠結,大吉龍山、望村山、西山岡、岙天岡、萬家山岡躍然撲來,宛如五龍搶珠。東靠豬娘嶺,義烏至紹興公路繞此而過。西為黃土坡。南面一片平原。總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明清時屬富順鄉,民國時屬安富鄉。1950年起屬富潤鄉(人民公社),1992年屬富潤鎮。轄前村、東山彎、外麻廠、里麻廠、王家作彎、毛狗岩 、考坑彎、羊長彎、萬家山9個自然村。1992年,全村891戶、2531人。耕地2216畝(其中水田1403畝)、山林4340畝、茶園287畝、桑園218畝。村委會駐地前村自然村原有前、後兩村,年久逐漸連成一片,因前村大於後村,故名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富潤前村
  • 前村位置:浙江省嵊縣西部
  • 耕地面積:2216畝
  • 年代:南宋嘉定年間
基本簡介,特色產業,農業發展,村莊狀況,

基本簡介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臨安錢氏和長樂錢氏先後遷入。後錢姓人口約占全村7 10,因而易名錢村。直至1964年,村內居民增至36姓,為有利團結,復名前村。1949年前,前村雖有三彎兩溪,但有坑蓄不住水,並不富潤,是一個三天下雨一天干的缺水村,只有10多天的抗旱能力。1100畝水田成了蓑衣畈,畝產僅400斤左右。碰到大旱,就顆粒無收。村民一年辛苦,收入甚微。當時300多戶中約有300人靠挑腳、賣柴活命,70多人外出當僱工度日。  從1956年到1984年,前村人憑著山多、水清、彎長的自然條件,化了156.42萬工,在考坑彎、羊長彎、西坑彎、破葫蘆、毛狗岩築起了5座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總蓄水量124.8萬立方米,相當於1949年前的37倍。同時建成了渠系配套工程。縱有東乾渠、中乾渠、西乾渠3條幹渠,橫有7條支渠、20條斗渠(支分渠)。庫庫相通,縱橫交錯,形成了灌溉和管理渠系。自1973年起,費時6年,投入3萬工,將西江和東溪江截彎改直,完成長840米、寬7米的綜合治理,保證水庫下游1300多畝水田的灌溉,摘掉了蓑衣畈的帽子。  從1973年開始,至1984完工,前村在西坑彎水庫大壩下游建成了1座水電站,裝機2×40千瓦,1992年發電3.78萬千瓦時。  前村人在治水同時,又綠化荒山。水庫上游的4000多畝山林,經30多年的封育,已形成一片蔥鬱的混交林。1973年始,還開墾、繁育了桐、棕、杉、茶、桑、桔共千畝。化52萬   工,砌了4萬米長的石土勘,以保土保肥。  30年來,前村每個勞力投入了1000多工,使山水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2年,糧食畝產2000斤,比1955年增加3倍;茶葉產值8.5萬元,蠶桑收入62.4萬元,各比1963年增加了21倍和394倍。
圖片圖片

特色產業

前村加工豆腐皮約有30年歷史。1964年,從崇仁鎮西青村引進加工技術,由於當時政策限制,不能發展。80年代,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加工豆腐皮的農戶猛增到百戶。當時由於沒有市場,流通不暢,還是制約了生產。  1991年底,前村黨支部在報上獲得浦江縣創辦豆腐皮市場的信息。第二年春,兩次組織村幹部前去參觀、學習,決心也集資創辦市場。4月籌建,投資4.5萬元,利用60年代的大會堂加以改建,並拆除了市場邊19間小屋,平整了3000多平方米土地。在市場內用水泥澆制固定攤位360個,市場外臨時設攤位300個,可容納上千人交易。同年6月19日開業。每逢農曆二、五、八為集市日,車輛麇集,來自杭州、上海、南京及本縣客商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日平均銷量6噸,營業額4.56萬元;最高日銷量9噸,營業額8.64萬元。市場的形成,促進了豆腐皮加工業的發展。前村及周圍10多個村共有700多農戶(其中前村350戶),築起6000多隻盤灶加工豆腐皮,年產量共1100噸。  豆腐皮加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為保證比較穩定的原料來源,前村決定擴充種植黃豆山地300畝;在500畝水田上改麥、稻、稻三熟制為麥、豆、稻三熟制。  富潤鎮歷來是嵊縣良種豬生產基地之一,富潤豬聞名縣內、外。加工戶利用副產品豆腐渣作為精飼料,增養母豬、肉豬,1992年達2920頭,戶均3.3頭,比1991年增長31%,從而改變了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值的比例。  前村有50多戶拖拉機運輸戶,忙著運輸黃豆、燃料、產品。有15戶走南闖北的販銷戶。有個體經營的煤餅廠,日產煤餅17.5噸。日用商品零售店已從1家增至14家,又辦起了7家飲食店。  1992年8月,富潤鎮人民政府在前村投資創辦了營養食品廠,採用保鮮包裝,解決了豆腐皮防霉、防腐難題,形成了生產、包裝、銷售一條龍。產品打入了濟南、青島、杭州、定海市場。

農業發展

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業生產由原來的集體經營變為以家庭經營為主,而且大批勞力轉移到了第二產業,對農業實行社會化服務已是勢所必行。對全村1683畝水田實行機耕、排灌、農技、植保、農電、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個方面的綜合服務。1983年至1990年的8年間對農業投入114萬元;1991年則投入資金16.2萬元,占當年村級財政收入的 38%;1992年,又投入18萬元。幾年來,新建標準機埠8座,澆築排灌水泥渠道 12823米,新築外河涵洞29個。1990年,投資36萬元的圩區工程建設全部竣工。  前村的農業生產不斷發展,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這顯然大大得益於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1991年雖然遭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早稻嚴重減產,但晚稻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畝產達490公斤。1992年,農業生產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全年總產糧食1295噸、蠶繭110噸、油菜籽41噸,農業總產值337.4萬元。 前村的副業生產也有長足的進展。1992年,全村養牛蛙的有25戶,養鴨專業戶6戶。養雞專業戶中飼養數量最多的在萬羽以上,僅漾口自然村飼養肉雞百數十羽的就有十數家。  1970年,前村已有合作醫療組織。1991年起,村委會每年撥款1000元,辦起老年活動室,每天約有50~100名老人在這裡活動。  在東陽至紹興古道口的小溪橋上,建築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又幾經修理的橋棚頭,過去是汗流浹背的過路行人歇腳、喝水之地,曾被村民夸為到過三省六碼頭,不如前村橋棚頭。如今,橋下溪水更加清澈,溪邊古樟遮天,已是前村的一個景點,村民夏夜納涼的幽靜處所。橋棚頭,成為村人奔向小康之路的歷史見證人。

村莊狀況

前村人底子薄,靠艱苦奮鬥和開拓精神,使收入大幅度提高,1992年,人均純收入1300元,比1981年翻了三番。前村村貌變化日新月異。  以前,穿村而過的從東陽到紹興的古道,卵石路面,彎彎曲曲,就是前村的主要村道。現在已變成總長900米、寬4米的混凝土路。1987年,修建了全長2500米的環村公路。1990年,修建1200米長的機耕路,通往各個自然村。  1986年遭受火災的60多戶村民早就住進了新房。三層樓新房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已竣工45幢,在建的100多幢。  1949年前,前村窮,沒有人上過國中。村里庵堂廟宇多至13座,卻只辦了1所初小。學校始建於1940年,初名安富鄉第七保國民學校,又名泰農初小,擠於胡公廟內,既暗且雜。1943~1944年間,當時的中共崇仁區特派員應懷易,曾在此任教。1949年後,陸續建造10間教室,使全校師生有了舒適、明亮、安靜的教學環境。現有6個班級,學生261人,教職員8人。1965年辦過農中,設過國中班,1978年併入富潤中學。1991年,前村國小被評為省體育達標先進學校。至1992年,前村有33人考入中專以上學校。  1970年,前村已有合作醫療組織。1991年起,村委會每年撥款1000元,辦起老年活動室,每天約有50~100名老人在這裡活動。  在東陽至紹興古道口的小溪橋上,建築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又幾經修理的橋棚頭,過去是汗流浹背的過路行人歇腳、喝水之地,曾被村民夸為到過三省六碼頭,不如前村橋棚頭。如今,橋下溪水更加清澈,溪邊古樟遮天,已是前村的一個景點,村民夏夜納涼的幽靜處所。橋棚頭,成為村人奔向小康之路的歷史見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