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中學是嵊州市直屬公立中學,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校初期先後在嵊縣城關孔廟西側勸學所、北山區雅璜村等辦學;建國後遷至城關鎮城隍廟,後選址北直街新建校園,招收初、高中生,是當時嵊縣唯一的完全中學,稱“嵊縣中學”;1995年撤縣設市,改名“嵊州中學”。
由於管理體制的更迭,嵊州中學於2002年4月經紹興市教育局批准,由浙江錢江水利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嵊州市教育體育局承辦,成為以公私兼制模式,面向全省招生的完全中學。同時將原市直屬管理嵊州中學的高中部分,組建為嵊州市第一中學,於2002年8月遷往經濟開發區雙塔路69號。
2008年,嵊州中學停止高中招生;當在學高中生畢業後,於2010年嵊州中學則成為國中教育的初級中學。
2011年為傳承嵊州文化,統籌優質教育資源,嵊州市第一中學改名為“嵊州中學”,遂將公私兼制的嵊州中學改稱為“嵊州中學國中部”。從此嵊州中學有兩個校園,分別位於經濟開發區雙塔路和市區北直街。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設施,班級學生,師資力量,辦學成果,考試成績,學生獲獎,教師成果,學校獎項,文化傳統,學校標誌,校刊《晨鐘》,校園環境,開發區校園,市區校園,著名校友,
歷史沿革
嵊州中學,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
建校初期先後從二戴書院到城關孔廟西側勸學所,從寺前村到馬仁村、廿八都村、北山區雅璜村辦學。
建國初期遷至城關鎮城隍廟,後選址北直街265號新建具有當代規模校園,招收初、高中生,成為唯一的完全中學,稱“嵊縣中學”。
1995年12月,嵊縣經批准改設嵊州市,學校同時改名為“嵊州中學”。
2002年8月,轉制為公私兼制模式,由浙江錢江水利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嵊州市教育體育局管理承辦,成為以公私兼制模式,面向全省招生的完全中學。同時確定將原市直屬管理嵊州中學的高中部分,於2002年8月遷往經濟開發區雙塔路69號,另行組建嵊州市第一中學。
2010年,嵊州中學停招高中生,成為初級中學。
2011年11月,為傳承嵊州文化,統籌優質教育資源,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嵊州市第一中學更名為嵊州中學,回購兼有民辦的嵊州中學為公辦學校,更名為嵊州中學國中部。從此嵊州中學有兩個校園,即高中部在經濟開發區雙塔路69號,國中部在市區北直街265號。
辦學條件
設施
2008年,新校園設施設備,按省一級重點中學和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標準並適當超前配置,擁有十室四系統、演播大廳、合作學習專用多媒體電腦房(含計算機470台)、舞蹈教室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整體布局合理、功能齊全。
運動區有2200座體育館(內有一個舞台),400米標準塑膠田徑場,游泳池,26個籃、排、羽、網球場等。教育區有辦公樓、科技樓、教學樓、藝術館、圖書館、報告廳、階梯教室等。
班級學生
2012年國中有43個教學班,學生2100多人。其中2014年招生為600人。
2011年高中有60個教學班,每個班級學生在50人左右。2014年招收並軌(正取生)675人,擇校生135人(每年基本相似)。
師資力量
高中部份
2011年有264名在編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244人。教師中有研究生6人,研究生課程班結業62人,中高級教師219人;獲得省級以上先進21人次,紹興市級先進45人次,嵊州市級先進210人次,全國級或省級學科優秀指導師20人次;有省級教壇新秀4位,紹興市教壇新秀6位,嵊州市教壇新秀42位;有6位紹興市學科帶頭人,27位嵊州市學科帶頭人,22位嵊州市級教學能手。35周歲及以下的有117人,占專任教師的48%;36-50周歲110人,占專任教師的45%。
國中部份
2011年學校139名正式在編教職工中,有高級職稱的48人,中級職稱的60人,占專任教師的87%。有嵊州市級及以上名師49人。
附註
公私兼制期間,初高中有教職工159人,其中專任教師146人,合格學歷100%,研究生課程結業或正在進修占27%;市級以上名師培養對象31人,占全市的26.5%;市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26人,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15人,市級以上教壇新秀38人;獲全國、省級榮譽稱號20人,高、中級職稱占84%。
辦學成果
考試成績
高考
2001年高考中,獲浙江省文科第1名、第3名,浙江省理科第7名、第9名,進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的共有8人;
2002年進入省文、理科前100名的有4人,並榮獲省文科第16名和理科第18名。
2003年有一位考生獲省文科第7名、紹興市第1名;有一位名列省理科總分第57名。
2005年參加高考,包攬市三個狀元:劉小君、黃麗同學獲市並列理科狀元,劉崚昱同學獲市文科狀元。其中劉小君、沈一峰同學還被排列為省理科前10名。全紹興進入省文、理科前100名共39人,學校占7人。沈一峰等近60位同學被清華、北大等國內一流名牌大學錄取。(含兼制期間下同)
2006年高考:吳文龍同學總分名列浙江省文科第49名,裘彥成同學為嵊州市應屆文科第1名;嵊州市文、理科前10名,學校占8人;是市區普高唯一完成(並超額)重點線指標的學校;尹鑫同學被中國空軍航空大學錄取;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錄取1人。
2007高考:黃夢迪同學獲嵊州市文科狀元,徐家匯同學獲理科第一名;黃夢迪、許議元進入省文科前100名;市前十名理科占7人,文科占3人。北京大學錄取1人。
三屆(2005—2007)高中畢業生考入北大、清華的有6人,考入復旦、浙大、人大等著名品牌大學的有120多人。高考上線率高達98.8%。
2008年再次取得優異成績,高考獲浙江省理科總分第1名、第7名,獲省文科第4名(紹興市第一名),共有5人進入浙江省前100名。重點上線300多人。
中考
2005年李希盛同學獲市中考狀元。市前10名學校占4人。中考六項指標中,分別獲綜合考評、各學科總平均分、總分優秀率、總分合格率、各學科平均分等,五個全市第一第一。
2006年中考楊瑒同學以716分高分蟬聯嵊州市中考狀元,市前10名學校占5人(僅300名考生)。市前30名占12人,市區公辦普高升學率全市最高。2007年中考市前十名占7人,市區公辦普高升學率全市最高。
學生獲獎
2003年全省高一夏令營數學競賽沈一峰同學獲第一名;2004年省高二化學競賽,8位同學獲一等獎,張浙波同學獲第一名;2004年高三化學競賽中,沈一峰等三位同學獲省一等獎,劉小君等三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學校獲省集體優勝獎;2005年省高中化學競賽中,徐鐳等四位同學獲一等獎;省高中數學競賽中,史博方、趙立同學獲一等獎;第九屆浙江省國中自然科學競賽,李希盛同學獲省一等獎。綜合在市級以上各類學科競賽中,學生獲一等獎以上共236人次;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55人次,其中省一等獎以上22人次。
此外,學校還在市第八屆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獲初、高中兩個團體總分第一。校健美操隊2004年獲浙江省第二名和精神文明優勝獎。學校籃球隊、桌球隊和羽毛球隊多次獲得嵊州市冠軍,並在紹興市比賽中獲獎;體訓隊隊員在紹興市運動會中獲得獎牌,並在浙江省運動會中摘取金牌。學生在省、市演講、徵文、書畫、文藝比賽中獲獎。2010年,學校籃球隊和羽毛球隊在嵊州市比賽中獲得5項冠軍。
教師成果
合作教學
成效顯著:1.有關合作教學的課題有2個分別獲得浙江省規劃課題和浙江省重點課題;2.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合作教學實踐探索》一書,該書還獲得了紹興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合作教學實踐探索”獲紹興市優秀教科研成果一等獎並作為優秀成果推廣項目;4.有關合作教學的經驗分別被《上海教育科研》《現代教育報》《教育信息報》等報刊推介;5.《小團隊合作教研:超大規模學校教研的另一種思路》於2011年被《上海民生髮展報告》收錄採納。
專著課題
學校出版教學專著《合作教學實踐探索》;“高中化學實驗室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獲浙江省第二屆教研課題成果一等獎,“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投資效益分析研究”課題獲浙江省二等獎,“基於特色學校建設的合作教學實踐探索”紹興市優秀課題成果推廣一等獎,“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與實踐”紹興市優秀課題成果一等獎。
此外,學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及評比獲獎的近200篇;並參與省級課題《案例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與研究》和多項市級課題研究。發表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省級以上刊物的論文達257篇;出版專著《開放式教育的實踐探索》,省課題《構建省級重點中學教育優勢輻射網路實踐研究》、《中國小教學儀器投資效益調查報告》分獲省二、三等獎。
學校獎項
浙江省嵊州中學1998年被評定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2008年被認定為浙江省百年百強名校,是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治安安全單位、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親職教育先進單位、浙江省體育工作先進集體、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是中央教科所、中國科學院掛牌授予“中科院726”項目研究和“綜合實踐教育”國家級課改實驗學校。
國中部2012年先後被評為“中國民辦教學百強學校”、“浙江省新銳民辦學校”、“浙江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等。
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校名題字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題寫的校名。
校訓
“求是、創新、圖強”。
“求是、創新、圖強”校訓,在學校《積力求跨越 蓄勢待騰飛》的工作報告中,延伸解釋為“恪守進一步弘揚‘校我’精神,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在規範中創新,在踐行中創優,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校風
“文明向上,嚴肅活潑”。
學校精神
“晨鐘”精神:育人為本、突出美育、嚴謹務實、勇於創新。
校刊《晨鐘》
歷程
20世紀三十年代,嵊州中學成立藝林社,出刊《藝林》。繼而出版《晨鐘》校刊,1936年9月至1937年1月,共出刊《晨鐘》10期,刊發散文百餘篇,詩歌30餘首,故事4篇,文體活動報導10餘篇,以及讀書筆記,科技小品若干篇。反映當時學生勤學苦練,憂國憂民,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和豐富多彩、生氣勃勃的校園生活。
1958年轉型出版,改《紅星》報,傳播師生幫助農村《雙搶戰報》,宣傳報導勤工儉學;並於1959年9月被選送在北京勤工儉學展覽會中展出。60年代,改出《嵊中青年》,“文革”後更名《晨鐘》,由學生會、團委主辦,以板報形式刊出。
圖解
“晨鐘”標誌,寥寥幾筆,勾勒出清溪、扁舟、水楊、古城、懸鐘、遠山,一輪紅日噴薄而出,主題鮮明。“晨鐘”、“旭日”,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朝暉奕奕,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意境高遠。
2002年9月,嵊中校園整體搬遷,校園建築恢弘錦繡,學校提出“晨鐘長鳴,與時俱進”,在校園闢建晨鐘廣場,塑引頸長鳴雄雞昂然立鐘座;承載“晨鐘”的傳統精神,體現改革創新時代風貌。
校園環境
開發區校園
開發區校園占地250畝,建築面積80000平方米,投資1億多元。晨鐘廣場占地16畝,有升旗台、校標雕塑、五大球(洲)、噴泉群、圍棋盤、水帶、電子大螢幕等。校園分四大區,有教育區、生活區等。其中:休閒區有百年“晨鐘”林和“晨鐘”湖,朝霞映輝,頗具特色。
市區校園
市區校園位於市區北直街,毗鄰風景優美的鹿山公園。學校占地面積60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學生宿舍公寓化,生活設施齊全;校園內綠樹成蔭,曲徑通幽,鳥語花香,風光旖旎,是學子理想的修業求學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