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基地於2006年2月,經浙江省教育廳批准成立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地首任負責人王嘉良、梅新林教授,現任負責人高玉、葛永海教授。基地的設定,以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為基礎,整合了古代文學學科的部分研究力量,旨在加大科研力度,以期在中國文學的整合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協力完成重大科研項目,為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提升,為在文學研究領域貫通古今、總結歷史經驗以促進當代中國文學的繁榮與發展,為推動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基地擁有一支較強學術隊伍。現有基地成員3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博導(兼職)3人,碩導28人;有博士27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基本達到博士化;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層次4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6人。
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基地設有以下五個有獨特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基地擁有一支較強學術隊伍。現有基地成員3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博導(兼職)3人,碩導28人;有博士27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基本達到博士化;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層次4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6人。
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基地設有以下五個有獨特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1、文學思潮與審美批評研究:
注重從文學思潮和審美批評視角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從理論建設和批評實踐性層面上建構新的文學研究格局,一直是本學科研究的努力方向。在文學思潮研究方面,本方向成員站在學術前沿,探討當代文學思潮中最關注的問題,諸如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女性文學思潮、鄉土文學思潮、延安文學思潮、語言變革與文學思潮的關係等;在審美批評研究方面,重視審美批評理論建構,同時積極參與當代文學批評,確立全新文學理念,對當下文學創作作出適時的反映與評價,提升當代文學創作的藝術價值。
注重從文學思潮和審美批評視角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從理論建設和批評實踐性層面上建構新的文學研究格局,一直是本學科研究的努力方向。在文學思潮研究方面,本方向成員站在學術前沿,探討當代文學思潮中最關注的問題,諸如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女性文學思潮、鄉土文學思潮、延安文學思潮、語言變革與文學思潮的關係等;在審美批評研究方面,重視審美批評理論建構,同時積極參與當代文學批評,確立全新文學理念,對當下文學創作作出適時的反映與評價,提升當代文學創作的藝術價值。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高玉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教育部基金課題“中西詩學話語研究”、專著《話語視角的文學問題研究》、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2、兩浙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
兩浙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學資源極其豐厚,尤其是魯迅領銜的浙江新文學作家群居於全國絕對領先地位,長時間引領中國現代文學潮流,對其研究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方向將社會學、民俗學、文化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引入地域文學研究,揭示特定地域文學的生成原因,探討其獨特文學品格,有助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規律的探尋,有利於中國文學的歷史經驗總結。近年來學科以較大精力投入現當代兩浙文學與文化研究,並因“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進一步將其拓展為江南文學與文化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社科基金20餘項,其中在國家權威刊物《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20餘篇,充分顯示了該方向的研究實力。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王嘉良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浙江新文學作家群與20世紀中國文學”、專著《浙江文學史》、論文《地域人文傳統與浙江新文學作家群的建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等。
兩浙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學資源極其豐厚,尤其是魯迅領銜的浙江新文學作家群居於全國絕對領先地位,長時間引領中國現代文學潮流,對其研究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方向將社會學、民俗學、文化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引入地域文學研究,揭示特定地域文學的生成原因,探討其獨特文學品格,有助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規律的探尋,有利於中國文學的歷史經驗總結。近年來學科以較大精力投入現當代兩浙文學與文化研究,並因“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進一步將其拓展為江南文學與文化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社科基金20餘項,其中在國家權威刊物《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20餘篇,充分顯示了該方向的研究實力。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王嘉良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浙江新文學作家群與20世紀中國文學”、專著《浙江文學史》、論文《地域人文傳統與浙江新文學作家群的建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等。
3、兒童文學研究:
本方向由中國兒童文學學科開創者之一的蔣風先生手創,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是國內兒童文學界最早招收碩士生、成立研究所的單位,又擁有國際格林童話獎唯一的中國評審,曾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吸引眾多海外學者來此訪學。其成員已承擔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出版學術專著50餘部,成果引人矚目。其研究特色,一是學術上的開創性,把建設具有本土和本學科特色的兒童文學理論體系作為基本任務,出版一大批具有填補空白性質的著作,在海內外同行中產生廣泛影響;二是理論建設上的系統性,在史、論、評等方面都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了相當完整的格局;三是注重前沿性,尤其在當代兒童文學創作思潮、作家作品研究、童話美學研究等方面,廣為人們關注。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方衛平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繁榮我國兒童文學事業”、專著《方衛平兒童文學理論文集》(共四卷)、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一項等。
本方向由中國兒童文學學科開創者之一的蔣風先生手創,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是國內兒童文學界最早招收碩士生、成立研究所的單位,又擁有國際格林童話獎唯一的中國評審,曾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吸引眾多海外學者來此訪學。其成員已承擔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出版學術專著50餘部,成果引人矚目。其研究特色,一是學術上的開創性,把建設具有本土和本學科特色的兒童文學理論體系作為基本任務,出版一大批具有填補空白性質的著作,在海內外同行中產生廣泛影響;二是理論建設上的系統性,在史、論、評等方面都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兒童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了相當完整的格局;三是注重前沿性,尤其在當代兒童文學創作思潮、作家作品研究、童話美學研究等方面,廣為人們關注。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方衛平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繁榮我國兒童文學事業”、專著《方衛平兒童文學理論文集》(共四卷)、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一項等。
4、文學古今演變與現代轉型研究:
本方向旨在打破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之間形成的壁壘,著重研究中國文學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型的歷史進程與表現形式,從古代―現代、本土―世界、文學―文化三個層面展開,系統總結中國現代新文學誕生的內在規律與歷史經驗,從而推進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在研究視野、領域、觀念、方法上的創新。這一方向目前鮮有研究,帶有開創性。本學科成員多年致力於此,與復旦大學等校聯合多次召開全國性學術會議,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在《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即將出版大型研究項目《中國學術編年》(12卷本),對於“打通”古今研究,推進學術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梅新林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全國高校古委會重點項目“中國學術編年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獎1項等。
本方向旨在打破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之間形成的壁壘,著重研究中國文學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型的歷史進程與表現形式,從古代―現代、本土―世界、文學―文化三個層面展開,系統總結中國現代新文學誕生的內在規律與歷史經驗,從而推進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在研究視野、領域、觀念、方法上的創新。這一方向目前鮮有研究,帶有開創性。本學科成員多年致力於此,與復旦大學等校聯合多次召開全國性學術會議,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在《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即將出版大型研究項目《中國學術編年》(12卷本),對於“打通”古今研究,推進學術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梅新林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全國高校古委會重點項目“中國學術編年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獎1項等。
5、傳記文學研究:
本方向注重傳記文學理論體系建設與傳記文學創作研究,著重探討古今傳記文學研究的融合和未來傳記文學研究的走向,旨在推進傳記文學研究的深層次開展。該方向在國內學界獨闢蹊徑,別具特色,是目前全國唯一招收碩士生的研究方向,且經過長時期學術積累,研究成果突出,被學術界譽為“全國高校傳記文學教學研究中心”。已出版《中國傳記文學史》、《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等一系列具有填補空白意義的著作,在《新華文摘》、《文藝報》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引起較大社會反響。本方向的設定與大批研究成果的推出,對於促進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的繁榮,對於文學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而“傳記文學研究中心”地位的確立,進一步擴大了本學科的影響。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俞樟華教授的專著《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傳記文學談藪》、《古代雜傳研究》、《王學編年》等。
本方向注重傳記文學理論體系建設與傳記文學創作研究,著重探討古今傳記文學研究的融合和未來傳記文學研究的走向,旨在推進傳記文學研究的深層次開展。該方向在國內學界獨闢蹊徑,別具特色,是目前全國唯一招收碩士生的研究方向,且經過長時期學術積累,研究成果突出,被學術界譽為“全國高校傳記文學教學研究中心”。已出版《中國傳記文學史》、《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等一系列具有填補空白意義的著作,在《新華文摘》、《文藝報》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引起較大社會反響。本方向的設定與大批研究成果的推出,對於促進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的繁榮,對於文學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而“傳記文學研究中心”地位的確立,進一步擴大了本學科的影響。
該方向成員標誌性成果有俞樟華教授的專著《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傳記文學談藪》、《古代雜傳研究》、《王學編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