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水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12個村
- 電話區號:0839
- 面積:48.3平方公里
- 人口:1.1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川H
- 戶數:2934
浙水鄉人口數據,經濟發展,林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浙水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0933 |
男 | 5538 |
女 | 5395 |
家庭戶戶數 | 293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0776 |
家庭戶男 | 5422 |
家庭戶女 | 5354 |
0-14歲(總) | 2253 |
0-14歲男 | 1146 |
0-14歲女 | 1107 |
15-64歲(總) | 7946 |
15-64歲男 | 4067 |
15-64歲女 | 3879 |
65歲及以上(總) | 734 |
65歲及以上男 | 325 |
65歲及以上女 | 40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0626 |
經濟發展
林業
浙水鄉黨委政府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落腳點,教育引導幹部民眾樹立“山當田種,樹當糧務”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使之成為浙水農民增收的又一新興產業。
浙水鄉黨委ZF瞄準浙水山樑土地和山坡宜林不宜糧的自然優勢,與縣林業主管部門進行科學規劃,組織專業隊伍統一開挖打造工業原料林。引進了3個業主,將涉及花廟、玄都、三台等村的16個村民小組的農戶的林權變股權。經集中整理,已打造成片規模工業原料林1690畝,主要栽植周期短見效快的速生樹種,成活後經五年的適度管護便能投產見效。要求農戶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把樹木當糧食一樣的種植和管理,使糧農逐步轉變為林農,使林產業成為浙水農民增收的又一種重要途徑。
農業
2008-1-3 浙水鄉堅持把加快產業發展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緊緊圍繞“1+3”特色產業發展,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和現代養殖業,努力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規模化。
狠抓農業改制,趨利避害保豐收。2007年,該鄉遭受罕見的旱災,全鄉幹部民眾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抗災自救,及時落實農業改制面積3160畝大種早玉米,早玉米產量達1580噸。同時,認真實施優質玉米、水稻、油菜良種補貼項目,建優質良種生產基地3000畝,建立優質糧油專業合作組織4個。梁山、寨子等村與縣種子公司訂單制種,生產銷售優質水稻種25.5噸。狠抓畜牧產業發展,突出適度規模養殖。該鄉根據市場行情,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放手發展畜牧業,努力達到優良畜種推廣數量、適度規模養殖戶數、飼養總量“三突破”。堅持高標準改圈、規模化養殖、培育年出欄生豬2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2戶,建良種母豬擴繁場1處,在養殖大戶的帶動下,養殖生豬30頭以上的戶達235戶;培育年出欄商品肉兔5000 只養殖大戶1戶,引進良種種兔120隻。為提高養殖戶養殖科技水平,該鄉大規模培訓養殖農戶,有力地助推了畜牧產業的跨越發展。2007年,全鄉交售商品豬14193頭,交售商品肉兔3500隻,畜牧業實現了農民增收、財政增稅。
狠抓農業產業化,經濟基礎得到鞏固。一是狠抓紅心獼猴桃產業基地建設,新建水文、三台、楊柳等3個紅心獼猴桃示範園,新植獼猴桃4萬株,總面積達到370畝,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水文、三台、楊柳紅心獼猴桃專業合作社。二是對蒼溪梨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對全鄉90436株蒼溪梨進行了高質量的冬管,為來年蒼溪梨增產奠定了基礎。三是大打蠶桑生產恢復仗,全鄉育桑種64斤,成片規模栽桑100萬株、1200畝。四是規劃了玄都、花廟、三台等村為工業原料林建設基地,引入3家業主,新建玄都工業原料林示範園700畝,栽植速生楊77000株,為林安木業公司組織交售小徑材近600噸,為我縣林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基礎設施建設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後勁。該鄉以實施“百村萬戶生態小康新村建設計畫”為抓手,強力推進生態小康新村建設,組織實施了楊柳扶貧新村建設,全面完成3.8公里標美泥結石公路改造,改土建立獼猴桃示範園50畝,新植獼猴桃5500株,新建紅旗通村水泥公路6.5公里。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管理”的原則,堅持不懈地抓以水為核心、路為重點、園為載體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整治了病險水庫2座,新建防滲渠系3.4公里,標改山坪塘7口,建微水池26口,新增蓄水12萬立方米。組織全鄉幹部民眾打深水井73口,新建楊柳、紅旗等村安全飲水工程4處,新建沼氣池 53口,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04戶,廣播電視通村率達100%。(何文湘)
浙水鄉黨委政府為切實貫徹落實縣《關於切實抓好2009年小春糧油生產意見》精神,結合本鄉實際,以提高糧油生產效益,推進科學重建,農民增收為目的,以增糧增油為目標,以農業改制為重點,突出抓好玉留行,大種早玉米。立足防災減災,堅持以早制旱、以旱制旱、以調製旱、以科學制旱。深化農業耕作制度改革,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最佳化農作物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確保全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