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動、構造演化及成礦規律

《浙東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動、構造演化及成礦規律》是由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耀忠、徐忠連、馮長明、翁祖山、俞方明、徐宜昌、王金祥、盧炳生、郝建宏、何忠耀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東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動、構造演化及成礦規律
  • 成果登記號:20020170
  • 第一完成單位: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020170
項目名稱
浙東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動、構造演化及成礦規律
第一完成單位
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主要完成人
王耀忠、徐忠連、馮長明、翁祖山、俞方明、徐宜昌、王金祥、盧炳生、郝建宏、何忠耀
研究起始日期
1996-03-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0-12-01
主題詞
構造;成礦規律中生代;火山
任務來源
02;

成果摘要

浙東地區數十年來開展的1:20萬、1:5萬區調(部分地區),礦產勘查物化探和科研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存在一些長期爭論未解說解決的基礎理論地質問題,找礦日益困難等問題。而"七五"、"八五"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成果逐步推廣套用,為上述問題解決提供了新理論、新方法。為此,1996年省廳列此項目為"九五"重點科研項目,2000年又列為中國地調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研究總結的目的是對浙東火山地質和礦產地質,按新理論、新方法解決長期爭論未解決的一些基礎地質問題,對中生代岩漿活動、構造演化和成礦作用進行系統總結,為下一輪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依據。以火山岩相構造學原理、清理火山岩地層層序、厘定火山岩相、圈定各級火山構造,查明了浙東沿海地質背景,突出成果有:解決了歷史遺留、長期爭議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寧溪盆地邊界;大寺基、太湖山等地的"粗晶屑熔結凝灰岩"的層位及時代;雁盪山地區建立了新的地層層序,下部為下白堊統館頭組,上部為下白堊統小平田組);新建了下白堊統小雄組。系統劃分了五個火山旋迴,九個火山岩相,圈定了三個火山噴發區,18個二級火山構造,13個三級火山構造。首次大範圍總結相模式和時序演變規律等。運用同源岩漿演化理論,建立了28個單元,歸併為5個超單元,2個超單元組合,首次在浙東沿海建立起花崗岩譜系單位完整等級體系,中生代有5次岩漿熱事件,論述了岩漿活動的構造環境和動力學特徵。充分利用物化探和遙感成果,分析了區內深部構造和基底構造特徵,全面總結了區內13條深大斷裂的特徵,對溫州-鎮海斷裂、餘姚-麗水斷裂的表現特徵提出了新認識。以火山構造控礦理論和找礦思路,劃分了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的成因類型,分析了礦床時空分布格局和成礦地質條件。圈定了9個四級成礦遠景區和15個五級成礦預測區,首次指出了浙東沿海找礦方向和靶區。採用計算機製作數位化地質圖,掛接了相應的地質屬性,圖件信息質量有較大提高,表達方式有所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