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幣

當時發行紙幣的面值原定為壹元、伍元、拾元和伍拾元4種,小面值的有壹角、貳角和伍角3種,但實際上最大的伍拾元和最小的壹角鈔沒有發行。目前能見到的有直型土紙黑色花邊鉛字排印的貳角鈔。伍角鈔為橫型青蓮色,右有收穫圖,下印“浙東地方本位輔幣”。壹元鈔有兩種,一種為藍色,中框有入倉圖,下書“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印”;另一種為大型壹元主幣,褐色,有耕作圖,下印“浙東地方本位幣”及“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字樣。還有伍元和拾元鈔在市面上也偶有所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東幣
  • 類型紙幣
  • 領域:金融
  • 時間:1945年4月1日
背景,價值,

背景

在抗日戰爭後期,日軍在浙東地區利用汪偽政府發行了“儲備票”,拚命搶購糧食,對新四軍創立的浙東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同時偽幣又不斷貶值,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物資和給養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為了穩定根據地物價,保護老百姓的利益,浙東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於1945年4月1日在餘姚的梁弄成立了浙東銀行,浙東行署副主任吳山民任總經理,並在三北地區(慈谿、鎮海、餘姚之北)設分行,發行抗幣,開展銀行業務。為了發行根據地人民自己的貨幣,浙東銀行在上海地下黨的幫助下,完成了印鈔版的製作工作,並把印鈔版夾在書中,歷盡艱險帶到了三北地區,由浙東報社印刷。印鈔版僅有框線、幣值和圖案,其他銀行名稱、印章和號碼等,都是在發行時套印上去的。所以,現在見到的浙東幣,常有印名偏移等現象,這是二次或多次分印造成的。

價值

1945年10月,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會談紀要”,新四軍主動撤離根據地,浙東銀行也完成了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為向人民負責,撤離前大量拋售庫存糧食,以回收浙東幣就地銷毀。據史料記載,浙東幣的流通時間在1944年底到1945年10月之間。由於流通時間短,新四軍北撤前大量銷毀,又經連年戰火,留傳至今的已是鳳毛麟角。浙東幣不僅是中國貨幣發展史的實物資料,而且還是彌足珍貴的抗戰歷史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