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學,主要指浙江歷史上儒家學派的集合,它們的學術觀點有較強的共性,歷史上前後銜接,較為連貫,都較強調“經世致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學
- 作為:富有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態之一
- 主要指:浙江歷史上儒家學派的集合
- 強調:經世致用
概況,“浙學”的文化淵源,流派,關於“浙學”,
概況
“浙學”作為富有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態之一,從南宋成型以來歷經700餘年。它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而在當代,隨著浙江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學術文化的日益繁榮,人們對在浙江經濟發展背後的文化動力日益關注。因此,有必要對“浙學”及其現代價值作些深入的理論探討。這對重塑浙江人文精神、建設人文浙江、和諧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浙江方誌的編纂工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浙學”的文化淵源
浙學的源頭活水:史前文化、古越文化、漢會稽文化、吳越國文化、六朝隋唐的浙江文化。
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雙鳥舁日”象牙雕刻、良渚文化遺址的人面、鳥冠、獸身三位一體的玉琮神徽,透露了浙江先民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和諧與開放創新的意識;
古越文化: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故事,表達了一種百折不撓、艱苦創業的精神。越國大夫范蠡、計然的治國、治家方略與經商藝術,在《國語·越語》、《史記·貨殖列傳》、《越絕書》等書有很多記載。范蠡輔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後,急流勇退,經商致富,號稱“陶朱公”。計然是越國理財專家,也是范蠡的老師。范蠡就是採用了計然的治國理財大計而獲得成功的。總結《史記·貨殖列傳》所記載的范蠡、計然的成功秘訣,大致有六條:
第一,準確而及時地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選地、擇人、任時;積蓄實力,待時而動。
第二,會作市場預測——善於觀察和預測市場的變化,果斷採取對策。(論其有餘不足,知貴賤。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第三,善於處理與平衡各種利益關係,爭取雙贏、多贏。(農商俱利)
第四,確保貨物的質量與時效,把握時機,確定商品市場價格。
第五,經常保持貨幣的流動不息。
第六,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富而好德,老而交班,修業增殖。
范蠡、計然在越國創業。其戰略與策略成了歷代浙商的精神財富,成為浙學重商傳統的源頭活水。葉適《習學記言·史記一》主張:“扶持商賈……四民交致其用……抑末厚本非正論。”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提出“工商皆本”論。都反映了浙江的重商傳統。
漢代會稽文化:漢代會稽郡哺育了偉大的無神論哲學家王充與傑出的史學家吳君高、趙曄,代表了當時實事求是、批判創新的先進文化。
王充著《論衡》,其宗旨是“實事疾妄”(《論衡·對作篇》說:“《論衡》實事疾妄,無誹謗之辭。”);吳君高著《越絕書》(編者註:此處採用王充之說),趙曄著《吳越春秋》,是中國最早的地方志書,是學術的創新精神。《論衡》、《越絕書》、《吳越春秋》,是浙東經史之學優秀傳統之濫觴。
吳越國文化:五代吳越國立國53年(907~960),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業績。保俶塔、雷峰塔代表了多元和諧的文化精神。
保俶塔,北宋時期杭州百姓為紀念吳越王錢(弘)俶“納土歸宋”、祈求佛祖保其平安而建,故名。
雷峰塔地宮文物:鐵舍利函,其中金塗塔身刻有佛祖故事;銅鏡上的鎏金銀盒四周刻著“千秋萬歲”的文字,並以“龍”形象作為佛像的底座。這典型地反映了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的意圖,透露了吳越統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開放兼容、多元和諧傾向。
六朝隋唐的浙江文化:義烏傅大士的“道冠、僧服、儒履”形象表達了“三教合一”思想。天台寒山子也具有兼融儒道佛的思想特色。
上述文化傳統,為浙學的內涵與特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思想資源。
流派
宋代:
金華學派,代表人物呂祖謙
永康學派,代表人物陳亮
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
四明學派,代表人物有“明州淳熙四先生”
東發學派,代表人物黃震
明代:
姚江學派(參見陽明學、心學),代表人物有王守仁、王畿、錢德洪等
蕺山學派,代表人物劉宗周
明清時期:
梨洲學派(或稱“蕺山-梨洲學派”),代表人物黃宗羲
浙東史學,代表人物有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邵晉涵等
關於“浙學”
浙圖“文瀾講壇”儒學與國學系列講座邀請浙江省儒學學會副會長吳光先生,於5月31日上午九點,在文瀾演講廳作《“浙學”的形成、發展及其現代價值》的主題講座。到場聽眾五十餘人。
吳光先生對“浙學”的文化淵源、“浙學”的形成和發展、“浙學”的歷史考察和內涵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並就“浙學”內涵的當代定位、“浙學”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作了詳盡介紹。
吳先生洋洋灑灑講了二個小時,聽眾有滋有味。有聽眾在點評單上寫下“吳老師功力之深,值得敬重”,“信息量大,是一次很好的充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