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遊擊區

浙南遊擊區位於浙江南部及閩北一帶,其中心區域,先是在浙西南和福建浦城一帶,後轉移到浙南以及福建的福鼎等地。部隊由原紅十軍團突圍部隊組成。1935年春,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共500餘人由江西深入浙江,開闢了浙南遊擊區。至1938年春,紅軍游擊隊有500多人,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4團3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南遊擊區
  • 地點:浙江
  • 日期:1935
  • 著名戰鬥:齋郎戰鬥
概況,重要事跡,

概況

浙南遊擊區,包括浙西南、浙南(含浙東南)、浙東等幾塊游擊根據地。其中心區域,先在浙西南,即龍泉溪以北,包括龍泉、慶元、景寧、遂昌、江山、松陽、雲和等縣及閩北之浦城縣一帶邊區。後來轉移到浙南,即龍泉溪以南,慶元縣以東,包括甌江流域下游南部的泰順、平陽、瑞安等縣及閩東之福鼎等地區。而整個浙南遊擊區域,則遍及浙贛路義烏——江山段和天台山以南的浙江省南半部之溫州、台州、處州、金華、衢州等8個地區的30個縣,及閩東、閩北和贛東邊沿地區,縱橫500餘公里。
這個游擊區,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由劉英、粟裕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開闢和發展起來的。在歷時三年的游擊戰爭中,浙南紅軍和游擊隊,進行了數百次大小戰鬥,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猖狂的“進剿”和兩次大規模的“清剿”。不僅鞏固了浙南遊擊根據地,而且吸引和牽制著國民黨軍幾十個團的兵力,策應了主力紅軍長征的戰略行動,並有力地配合了友鄰游擊區的鬥爭。
浙南三年游擊戰爭,大體上經歷了3個發展時期:開闢浙西南遊擊根據地和第一次反“清剿”;開闢浙南等游擊根據地和第二次反“清剿”;迎接抗日高潮,促成浙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當然,各個發展時期不是截然分開的,前後兩個時期,常常是相互交錯的。

重要事跡

根據地的創立
在挺進師入浙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閩東地區革命運動逐漸向平陽(今蒼南所屬地區)、泰順邊區發展,這些地區建立許多基層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與此同時,原“溫獨支”成員葉廷鵬等,在浙南革命鬥爭遭受嚴重挫折及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仍在平陽農村堅持革命鬥爭,並於1935年春重建中共平陽縣委。
閩浙邊臨時省委和挺進師在閩浙邊立足後,著手創建浙南遊擊根據地。由於黨和紅軍在浙南這塊土地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和基礎,挺進師進入浙南後,得到浙南人民的大力支持。挺進師主力主動出擊,先後攻克了景寧、瑞安、平陽、泰順、青田等縣許多集鎮和敵人據點。閩浙邊臨時省委則在閩浙邊的泰順、福鼎、平陽、慶元、壽寧、松溪間行動,發動民眾,開始建立浙南遊擊根據地。
1936年2月2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在泰順峰文召開會議,決定臨時省委與挺進師主力分開活動。挺進師主力組成浙西南獨立師,粟裕為省委代表兼師長,謝文清為政委,張友昆為政治部主任,任務是返回浙西南牽制和打擊敵人。省委書記劉英帶領省委機關和挺進師的特務隊在浙南繼續開展游擊根據地建設。
2月7日,國民黨浙保第十大隊第三中隊進攻省委駐地泰順白柯灣。劉英指揮反擊,不到半小時就結束戰鬥,共斃敵27人,俘敵80人,繳獲輕槍1挺,長槍80多支。2月24日,挺進師在泰順國嶺的冥齋岩與國民黨閩保第四團的1個連發生遭遇戰,全殲敵人,繳獲全部武器彈藥。挺進師在泰順打出了威風,為建立游擊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3月中旬,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決定,閩東特委在福鼎、鼎平、泰順等地建立的黨組織及其所轄地區和挺進師在浙南所發展的黨組織及開闢的地區,統一划為浙南特別區,井在泰順小南山宣布成立中共浙南特委,原閩東特委委員鄭宗毓為特委書記。特委下轄福鼎縣委、鼎平縣委和瑞平泰縣委。4月下旬,劉英等帶領省委機關和警衛班人員,在王家山排頭嶺伏擊敵人,打垮閩保四團1個連,繳獲機槍1挺和步槍數十支。臨時省委和浙南特委在泰順白柯灣等地進一步宣傳發動民眾,成立黨支部和交通站,建立貧農團、婦女會、赤衛隊、少先隊等各種民眾組織。6月,臨時省委和浙南特委建立了瑞平泰中心縣委、鼎平中心縣委和桐霞縣委、泰順縣委等。至1936年春夏之交,以泰順、平陽、瑞安、福鼎等縣邊界為中心的浙南遊擊根據地基本形成。
1936年5月,粟裕率挺進師主力返回浙南。22日,浙保四團1個連從泰順五里牌向峰文進攻。劉英、粟裕指揮部隊在峰文伙爬嶺消滅敵人11個排,余敵逃竄。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蔣介石將對付挺進師的第十八軍和駐閩東的第九師調往湖南及閩粵邊。臨時省委根據敵情緩和的形勢,決定在浙南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從6月初到8月底,臨時省委和挺進師取得了青山嶺、李家山等十幾次大小戰鬥的勝利,消滅國民黨軍約五六百人,繳獲長短槍400餘支,輕機槍5挺,這些勝利大大鼓舞了紅軍的士氣,並堅定了民眾的信心。
1936年8月,閩浙邊臨時省委在福鼎前岐李家山召開了擴大會議,總結該年2月以來的工作,並對今後游擊戰爭的開展、游擊根據地的鞏固與擴大、黨和共青團的建設以及民眾運動的開展等作了新的部署。會議還決定粟裕為挺進師省委代表,許信焜為挺進師政委會主任,增補龍躍、謝文清為臨時省委委員。9月,謝文清任浙南特委書記。
在此期間,浙南當地革命力量有所發展。1935年秋至1936年春,曾經在平陽搞過農會,號召農民進行“二五減租”(即減租率為25%)的吳毓、黃先河、陳鐵君、楊進等人,先後從北平、南京、上海回到平陽,會同在平陽堅持鬥爭的葉廷鵬等開展革命活動,組建了一支數十人的浙南紅軍游擊隊,隊長陳鐵君。1936年5月,他們成立了中共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書記葉廷鵬,組織委員吳毓、農運委員黃先河、軍事委員陳鐵君、宣傳委員楊進。並在北港和瑞(安)平(陽)邊開闢了一塊縱橫30餘里的秘密工作地區。
1936年9月,粟裕率領的紅軍挺進師一部與陳鐵君率領的紅軍游擊隊在瑞安、平陽交界的葛藤湖順利會師,當日,兩支隊伍移師包垟,葉廷鵬、鄭海嘯到達包垟與粟裕會晤。粟裕傳達了閩浙邊臨時省委在浙南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指示。葉廷鵬匯報了浙南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活動地區及鬥爭生活情況,並主動提出接受閩浙邊臨時省委的領導。閩浙邊臨時省委在浙南臨時革命委員會的幫助下,恢復與黨中央的聯繫。
紅軍挺進師從浙西南轉戰到浙南,在閩東與浙南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大力支持下,抓住國民黨主力部隊撤離浙江的有利時機,迅速發展武裝,擴大游擊根據地。到1936年底,紅軍挺進師發展到1500餘人,還有數千人的地方游擊隊和民眾武裝。游擊戰爭的範圍覆蓋閩浙邊界兩側、浙江南部金(華)衢(州)盆地以及台州部分地區,總計30多個縣。浙南遊擊根據地的範圍包括瑞安(含今文成)、平陽(含今蒼南)、泰順、福鼎以及青田、景寧、麗水、霞浦、壽寧、慶元、永嘉等縣的大部或部分地區。在浙南特委領導下,縣委由3個發展到6個,即瑞平泰中心縣委和鼎平、福鼎、泰順、桐霞、平陽縣委,黨員有3000多人,地方工作幹部有500多人。根據地內普遍建立黨、團基層組織和貧農團、工會、婦女會、少先隊等民眾組織,人數達10萬之眾。至此,紅軍挺進師有了浙南這塊比較鞏固的游擊根據地。
紅軍挺進師創建的浙南(含浙西南)游擊根據地,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南方15塊游擊區之一,成為黨在南方革命的一個戰略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