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通紀念幣
流通紀念幣分類
第一類是非流通紀念幣。這類紀念幣自1980年開始發行,至1984年停止,一共發行了4套20枚,面值全部為1元,材質為
黃銅,發行總數僅4萬枚,再加上人民銀行大多精美密封
裝幀後向全世界發行,國內留存數量屈指可數。1984年以後,中國人民銀行已停止生產和發行新品種,但它的升值功能沒有停止。這類紀念幣平均升值率已超過了400倍,預計今後仍將會繼續升值。
第二類是流通紀念幣。自1984年10月1日首發至2018年,共發行了112枚,面值有1角、1元、5元、10元四種,平均升值率大約在50倍左右,其升值率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國的紀念幣,居世界第一。此類紀念幣今後是否永遠以高倍率獨立於世界各國紀念幣之上,國內錢幣界頗有爭儀,說法不一。
第三類是特種流通幣。自1993年6月15日第一枚珍稀野生動物大熊貓幣問世以來,特種流通幣已發行了10枚,每種發行量均為600萬枚,面值都為5元,材質為紫銅,每枚平均升值率大約在9倍左右,在所有紀念幣中升值幅度最小。由於這類特種流通幣的發行數量合理,其中三分之—又發行在國外,國內發行僅400萬枚左右,且10種為1 組,可成為獨立的套系,是一種無時代性影響的觀賞幣,潛在的功能超過了流通紀念幣。雖然它的升值率與世界各國紀念幣的升值率相比,還是屬於比較高的,但它的收藏投資風險遠遠比國內流通紀念幣要小得多,因此在新一輪收藏投資熱潮面前,特種流通幣被充分看好。惟一令人感到頭痛的是,當前特種流通幣的非法偽品比流通紀念幣多,而且鑑別難度也大於流通紀念幣,作偽者用電子開模的;高科技手段胡作非為,鑄出的偽品幾可亂真,如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蒙受損失。
真假區分
1、看“面相”:真紀念幣是機械壓製版,幣面光滑,圖像凹凸清洗精細,只見柔和光彩而不會產生反光;假紀念幣製作工藝不同,採用精密鑄造法,在假幣成形後再進行表面拋光處理,故假幣看上去“面相”發白,很不自然。五元面值的紫銅材質珍稀動物假幣與真幣相比,則顏色偏黃偏淡。真幣圖案文字輪廓深俊挺括,假幣字型圓滑、模糊不清。由於假紀念幣是翻砂版而不是用機器衝壓而成的,因此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幣面有極細微的砂眼。
2、聽聲音:假幣的製作方法、金屬含量、幣身重量、幣邊齒數等與真幣都有一定差別,故輕輕敲擊就可發現假幣發出的聲音沉悶、散亂,如鐵片聲響;而真幣發出的聲音清脆、集中,感覺聲音的剛性強一些。
3、稱重量:建行、西藏、寧夏、內蒙古等早期發行的流通紀念幣都是採用
鎳銅合金製作的,重量為9.32克;而假紀念幣是翻砂版,其緊密程度遜於珍品,況且兩者的金屬含量也略有區別,假紀念幣實際重量比真幣輕1-2克。
4、比大小:真紀念幣的直徑與厚度都有統一的標準,每枚幣的外形尺寸都相同;而假紀念幣是以真幣為母範,用電腦跟蹤法進行仿樣,並開鑿模具,重新精密鑄造的,其外徑與厚度肯定比真幣略小略薄些,細心的錢幣愛好者只要將真幣與假幣放在一起自習揣摩,就會發現假幣的手感比真幣略小一些,且每種假幣的大小程度略有不同。
包裝選擇
可選擇的包裝有不含聚氯乙烯的塑膠盒、聚脂薄膜袋、紙袋等,可選的材料有
聚乙烯、
聚丙烯、聚脂薄膜。為了便於欣賞,也可在透明包裝的基礎上放入集幣冊內,關鍵的一點是不能選用含聚氯乙烯的材料來包裝存放硬幣,它的危害絕不能低估。為了隔離空氣,一般有氣密和真空封裝兩種方法。氣密指隔離空氣但不投淨包裝內的空氣;真空封裝使包裝材料與硬幣表面緊密接觸。硬幣中手接觸過的地方,通常是首先腐蝕變黑的地方。
保存方法
首先,要避免與硬物進行直接磕碰、磨擦,切勿同時將幾枚幣裝在一個口袋裡,套用較柔軟的布或紙分別包裝。
其次要防止手污,紀念幣出廠時都帶有一層薄薄的密封的透明塑膠袋,使幣面免遭氧化的作用,輕易不要將其拿出,直接用手觸摸,在觀賞紀念幣時,有條件的應帶上薄手套,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金銀紀念幣的邊緣,防止汗漬污染幣面。
再次,要避免接觸酸性物質。
紀念幣應存放在通風、乾燥處收藏。
流通紀念幣目錄
1角
銅鋅合金
1元
銅鎳合金
198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3枚)
1985: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
198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
1986:國際和平年
1987: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
1988: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
1988: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四十周年
1988: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
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
鋼芯鍍鎳(鎳包鋼)
黃銅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