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是2008年7月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靜。
基本介紹
- 書名: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頁數:12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作者:蔡靜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3561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以流言的產生、傳播和消失為經線,以流言作為信息和意見的雙重屬性為緯線,描繪了流言作為社會傳播過程的完整面貌,並探討了其控制方式。作為流言研究在傳播學語境中一次整合的嘗試和流言的中國研究的一小步,《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將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開始。
作者簡介
蔡靜,1978年生於江城武漢。1996年入讀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其間在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組進行策劃實習;2003年獲得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學位,並考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12月受世界輿論研究協會邀請於香港大學參加年會,作了題為《流言:陰影中的社會輿論》的英文演講,並獲得香港“南華早報”獎學金。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進行研究,研究課題《流言傳播與風險社會一對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考察》獲得國家博士後基金資助一等獎,並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傳播與文化教程》的編纂工作。
圖書目錄
序:中國流言研究的成功之作
自序
第一章 流言的認知:變形中的信息
第一節 流言的界定:經典定義及其修正
第二節 流言的類型:多樣標準與特殊類型
第二章 流言的產生:多重視角的整合
第一節 功能主義視角:流言的產生公式及其補充
第二節 精神分析視角:流言與集體無意識
第三節 認知與記憶:流言產生的個體心理要素
第三章 流言的傳播:雙重屬性的交流
第一節 流言內容變形:信息背後的意見指向
第二節 流言傳播渠道:人際傳播中的雙向互動
第三節 流言的中轉:信息推動和意見交流
第四章 流言與大眾媒介:信息競爭與滲透
第一節 知情的延伸:流言傳播與大眾媒介間的信息競爭
第二節 渠道的跨越:流言傳播與大眾媒介間的信息滲透
第五章 流言與輿論:大多數是否沉默?
第一節 “沉默的螺旋”:輿論形成中的媒介強勢
第二節 流言:“螺旋”之外的聲音
第三節 流言與輿論的互動:被挑戰的“螺旋”
第六章 流言的消失與控制
第一節 流言的消失與休眠
第二節 流言的控制:多層次抉擇與制度安排
結語流言研究對轉型中國的特殊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書及論文評閱意見
後記
自序
第一章 流言的認知:變形中的信息
第一節 流言的界定:經典定義及其修正
第二節 流言的類型:多樣標準與特殊類型
第二章 流言的產生:多重視角的整合
第一節 功能主義視角:流言的產生公式及其補充
第二節 精神分析視角:流言與集體無意識
第三節 認知與記憶:流言產生的個體心理要素
第三章 流言的傳播:雙重屬性的交流
第一節 流言內容變形:信息背後的意見指向
第二節 流言傳播渠道:人際傳播中的雙向互動
第三節 流言的中轉:信息推動和意見交流
第四章 流言與大眾媒介:信息競爭與滲透
第一節 知情的延伸:流言傳播與大眾媒介間的信息競爭
第二節 渠道的跨越:流言傳播與大眾媒介間的信息滲透
第五章 流言與輿論:大多數是否沉默?
第一節 “沉默的螺旋”:輿論形成中的媒介強勢
第二節 流言:“螺旋”之外的聲音
第三節 流言與輿論的互動:被挑戰的“螺旋”
第六章 流言的消失與控制
第一節 流言的消失與休眠
第二節 流言的控制:多層次抉擇與制度安排
結語流言研究對轉型中國的特殊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決議書及論文評閱意見
後記
文摘
這樣,流言的傳播會有兩種後果,如果流言能完全填補人們的信息空白,消除不確定性,那么它可能起到控制不安的作用;否則,如同“妖怪型”流言和敵意型流言,反而會引發新的更大的不安和恐懼,又尋求新的解釋和舉措,流言傳播中的“滾雪球”效應,就來源於此。控制流言的難度極大,原因也在於此。最後,除非有決定性的證據或者不安心態消除,流言極難消失。
第二節 精神分析視角:流言與集體無意識
精神分析取向對流言的研究更關注流言產生背後廣大的心理圖景,尤其是“無意識”領域。
“無意識”這一概念來源於弗洛伊德,它是指與個人生活經驗相聯繫的不被人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如遺忘的記憶、不愉快的經驗、潛抑的願望與動機,等等。弗洛伊德的同事卡爾·榮格發展了這一概念,提出了另一種無意識形態,即“集體無意識”,它是指“在人類的無意識中還有一部分是超越了個人後天生活經驗的不依賴於個人經驗而存在的,它是帶有超越個體乃至民族、種族的具有全人類的普通性與集體性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無意識”。①按照榮格的理論,這種心理活動最早是從人類的祖先那兒遺傳下來的,它使得人們常常會以與自己祖先相同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對某些事物作出反應。比如它的一個表現就是人們常常對黑暗、蛇等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而並不需要後天經驗的獲得,這恐怕是源於祖先的長期生活經驗中形成的對黑暗與蛇的恐懼。“集體無意識”的發現,表明人類在精神生活上具有某種一致性,人與人之間在精神深處是一體的。群體行動的一致性,其心理淵源可以由此追溯。
榮格對流言的研究就貫徹了這一視角。在他有關流言的早期論文中,他把流言分為兩類:一種是普通類型的流言,它反映的是暫時的情緒感受和個人要求;而另一種,他稱之為“意象型流言(visionaryrumor)”,它反映的是集體的需要,②它包含著被眾人分享的深層意識,其中就有集體無意識的部分。
第二節 精神分析視角:流言與集體無意識
精神分析取向對流言的研究更關注流言產生背後廣大的心理圖景,尤其是“無意識”領域。
“無意識”這一概念來源於弗洛伊德,它是指與個人生活經驗相聯繫的不被人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如遺忘的記憶、不愉快的經驗、潛抑的願望與動機,等等。弗洛伊德的同事卡爾·榮格發展了這一概念,提出了另一種無意識形態,即“集體無意識”,它是指“在人類的無意識中還有一部分是超越了個人後天生活經驗的不依賴於個人經驗而存在的,它是帶有超越個體乃至民族、種族的具有全人類的普通性與集體性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無意識”。①按照榮格的理論,這種心理活動最早是從人類的祖先那兒遺傳下來的,它使得人們常常會以與自己祖先相同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對某些事物作出反應。比如它的一個表現就是人們常常對黑暗、蛇等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而並不需要後天經驗的獲得,這恐怕是源於祖先的長期生活經驗中形成的對黑暗與蛇的恐懼。“集體無意識”的發現,表明人類在精神生活上具有某種一致性,人與人之間在精神深處是一體的。群體行動的一致性,其心理淵源可以由此追溯。
榮格對流言的研究就貫徹了這一視角。在他有關流言的早期論文中,他把流言分為兩類:一種是普通類型的流言,它反映的是暫時的情緒感受和個人要求;而另一種,他稱之為“意象型流言(visionaryrumor)”,它反映的是集體的需要,②它包含著被眾人分享的深層意識,其中就有集體無意識的部分。
後記
以研究為業,是豐富而又寂寞的,思想-的碰撞和徘徊賦予時間以色彩,但堆積如山的資料又使人常有“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之感。從進入博-2學習的那一天起,我就對‘’研究“躍躍欲試,但只有在真正接觸了博士論文的寫作後,我才漸漸感覺到了”研究“的分量。那是需要全情投入的生命歷程,是思維、毅力和熱情的凝聚,而且,永遠沒有終結,每一次研究的結束都蘊含著下一次研究的開端。
對我而言,”流言“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變化多端和潛伏泛濫。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帶領我進入了一個習焉不察的領域:大眾媒介之外我們置身其中的社會傳播,特別是人際傳播領域。在地球成為村莊的時候,當媒介融合使個體超越時空彼此聯結時,重新思考個體間的信息傳遞的意義,以及個體與對群體乃至社會的關係,正當其時。
2006年秋進入博士後研究,我有幸更從容地來探討中國語境下的流言傳播問-題,因此在不斷的探索中也對原來的研究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希望新鮮資料的進入,能有益於這一問題的拓展。
研究於我仿若山行,碧山蔥蘢,千岩萬轉,水澤清音,道阻且長,襟袖風來偶回首,月明海上煙霞生。幸而有此生涯!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停筆之際,憶及師長親朋,豈不感懷!
我的博士導師復旦大學童兵教授,從選題之初到初稿新裁,百忙之中仍不忘監督教誨,到完稿之時,因我愚鈍,更添繁難,感念於心,不敢或忘!
武漢大學的李卓鈞教授、單波教授;復旦大學的胡守鈞教授、劉海貴教授、孟健教授、黃旦教授、黃瑚教授、殷曉蓉教授、李雙龍副教授、楊擊副教授,常為教誨,多有啟發,對老師們給我的每一次幫助,我銘感於心!
對我而言,”流言“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變化多端和潛伏泛濫。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帶領我進入了一個習焉不察的領域:大眾媒介之外我們置身其中的社會傳播,特別是人際傳播領域。在地球成為村莊的時候,當媒介融合使個體超越時空彼此聯結時,重新思考個體間的信息傳遞的意義,以及個體與對群體乃至社會的關係,正當其時。
2006年秋進入博士後研究,我有幸更從容地來探討中國語境下的流言傳播問-題,因此在不斷的探索中也對原來的研究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希望新鮮資料的進入,能有益於這一問題的拓展。
研究於我仿若山行,碧山蔥蘢,千岩萬轉,水澤清音,道阻且長,襟袖風來偶回首,月明海上煙霞生。幸而有此生涯!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停筆之際,憶及師長親朋,豈不感懷!
我的博士導師復旦大學童兵教授,從選題之初到初稿新裁,百忙之中仍不忘監督教誨,到完稿之時,因我愚鈍,更添繁難,感念於心,不敢或忘!
武漢大學的李卓鈞教授、單波教授;復旦大學的胡守鈞教授、劉海貴教授、孟健教授、黃旦教授、黃瑚教授、殷曉蓉教授、李雙龍副教授、楊擊副教授,常為教誨,多有啟發,對老師們給我的每一次幫助,我銘感於心!
序言
中國流言研究的成功之作
當蔡靜的博士論文即將付印並囑我為這本新作寫幾個字的時候,正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生效(自2008年5月1日起)。將流言研究同信息公開放在一起思考,倒頗有幾分情趣,也確實值得認認真真地思索一番。
坊間有言日:“大道不通小道通。”新聞媒介由於政治不開明而無法滿足民眾的知情需求,這也不能刊登,那也不許發表,是謂“大道不通”。於是乎,小道訊息滿天飛,傳言流言四起。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在一個民主不開放的社會裡,小道訊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幾年,實實在在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建設陽光政府和陽光執政黨,如列寧所說的那樣,讓政府生活在玻璃罩之下。黨的十三大強調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之一就是: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試想,如果我們執政黨果真能夠做到這一條,而且做得很出色,那小道訊息還會有市場嗎?所以。2003年“非典”在全國蔓延時,小道訊息不脛而走,於是一些學人又大聲疾呼:謠言止於公開,謠言止於智者。
然而,止於公開,止於智者,也得有個過程,調適和改革也需要時間。這么多的人口,這么廣的疆域,這么重的歷史欠債,實施如此大幅度的社會轉型,政府和民眾都需要決心、耐心和韌勁。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地觀察和探討流言本身形成的條件、土壤和發生的機制。只有對流言發生的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方能對症下藥,科學地面對,有效地防範,及時地化解。蔡靜的博士論文,從這方面先他人而啃了這塊硬骨頭,初步弄懂了其中的一些規律。
當蔡靜的博士論文即將付印並囑我為這本新作寫幾個字的時候,正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生效(自2008年5月1日起)。將流言研究同信息公開放在一起思考,倒頗有幾分情趣,也確實值得認認真真地思索一番。
坊間有言日:“大道不通小道通。”新聞媒介由於政治不開明而無法滿足民眾的知情需求,這也不能刊登,那也不許發表,是謂“大道不通”。於是乎,小道訊息滿天飛,傳言流言四起。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在一個民主不開放的社會裡,小道訊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幾年,實實在在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建設陽光政府和陽光執政黨,如列寧所說的那樣,讓政府生活在玻璃罩之下。黨的十三大強調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之一就是: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試想,如果我們執政黨果真能夠做到這一條,而且做得很出色,那小道訊息還會有市場嗎?所以。2003年“非典”在全國蔓延時,小道訊息不脛而走,於是一些學人又大聲疾呼:謠言止於公開,謠言止於智者。
然而,止於公開,止於智者,也得有個過程,調適和改革也需要時間。這么多的人口,這么廣的疆域,這么重的歷史欠債,實施如此大幅度的社會轉型,政府和民眾都需要決心、耐心和韌勁。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地觀察和探討流言本身形成的條件、土壤和發生的機制。只有對流言發生的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方能對症下藥,科學地面對,有效地防範,及時地化解。蔡靜的博士論文,從這方面先他人而啃了這塊硬骨頭,初步弄懂了其中的一些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