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效應是指在社會心理學中,流言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現象。這種效應的影響很大,它與社會重心人物有關,而且主要是由於認知偏差造成的。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流言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現象,稱之為流言效應。
這種效應的影響很大,《戰國策》中的一則故事很能說明它。有一個和曾參同姓名者殺了人,有人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母不信;過會兒,又有人去給她講曾參殺人,曾母還是不信;第三次來人講曾參殺人,曾母卻相信了。這則故事表明,由於聽到屢次相同的來自不同人的訊息,往往聽者會信以為真。G·奧爾波特等人對此也作過實驗研究,他們發現口頭傳播流言後,其內容會發生明顯的歪曲。一般來說,流言呈S型傳播,先是緩慢傳播,後來不斷加快,當達到高潮時(多數人皆知時)又變得緩慢起來。
基本介紹
影響因素,預防方式,
影響因素
那么,流言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一般認為,它受如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與人們有重要關係的事上會產生流言效應。據 G ·奧爾波特研究,在下列三種情況下最易產生流言及其效應。(1)在缺乏可靠信息時。人們在弄不清事實真相時,容易去傳播流言,以顯示自己比人家能幹。(2)在不安與憂慮時。人們心理普遍不踏實時,最易風吹草動,在“非典”期間,流言傳播最快、最盛,以致米醋、板藍根成倍成倍地漲價,漲得令人難以置信。(3)在社會處於危機狀態時。由於人們的恐怖感與緊張感,對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極易成為流言加以傳播,如地震、災荒、疾病流行等。
二是與社會重心人物有關。社會上的一些名流、歌星、模特等極易被緋聞所纏繞,流言也會被傳播開來,使得他們心裡難受、行為難堪。這裡所講的名流、名人、歌星等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在一定區域內,這種有重心地位的人都有可能被流言所影響。這主要是人們為了茶飯後的消遣,以便消磨時間;也有的是這些名流們自己為了迅速擴大知名度而有意編造的謠言,爾後被變成流言,從而傷害了自己的尊嚴;也有的是長舌婦惹是生非的,從而變為流言傳播,傷及無辜。
三是流言主要是認知偏差造成的。它與謠言還有些本質不同。謠言是惡意捏造、散布的假訊息,而流言儘管也是假訊息,但它只是一種以訛傳訛的毫無根據的相互傳播的假信息,它不是故意的,無直接攻擊目標,只是在這種不負責任的傳播過程中傷害了無辜。但在傳播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對流言內容的是否感興趣、記憶是否好、語言表達能力是否強、個性是否具有誇張等特點的影響。如果對流言感興趣、有好奇心、記憶力又差、語言表達能力也差,而且對感興趣的流言內容又好誇張,那么,流言必然是傳播快、傳得離奇、荒誕,直到最後面目全非。
預防方式
這種流言的結果是造成了他人的不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也造成了人群關係緊張、不和,甚至對抗;有時甚至會危及社會安定,影響改革與發展。這種流言在學校也會發生,流言效應也不可避免。因此,學校教師也一定要加以重視。
首先,學校教師自己不要參與流言傳播,同時還要教育學生不要傳播流言。減少流言就可以減少流言效應。讓流言在學校中無藏身之地。
其次,學校教師要拒絕緋聞,不要成為緋聞中的人物。因為,學校教師與異性之間的接觸總會有一些,也會得罪一些人,如果稍不注意,稍為與異性親近一點,就會被認為有微妙關係,就會被渲染成男女緋聞。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謹守規範。如已被流言所困者,最好抱著“清者自清”的態度,走自己所應走之路,不被流言所左右,否則,一味解釋只會助長流言傳播者的獵奇樂趣,流言效應的消極作用就會更大。
第三,學校教師要正確對待長舌婦式的人。流言多數是長舌婦式的人傳播的。這種人喜歡把話傳來傳去,不會對傳來的話作出客觀判斷,也不會去思考把話傳來傳去有什麼危害,而只知道一個勁地傳遞,有時甚至還添油加醋,誇大事實,以致越傳越離奇。對這號人如果能避免接觸的,儘量避免。如無法避免的,也要表明態度,甚至批評教育。即使不在流言傳播時,與這號人也要少交往,決不主動交往,交往時也要保持冷靜,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要坦蕩、正直,對他人的流言不聽、不信、不傳,對自己的流言反應要冷淡,無須作答與評價。但也要防止“沉默就是事實”的錯誤判斷。如果流言過甚時,必要時還須作出反抗。古言云: “千人所指,不病而死”。流言可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