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螢集

流螢集

《流螢集》(英文名:Fireflies)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創作的詩集。《流螢集》是一部抒情短詩集,共收集小詩二百五十七首。它們的詩句簡短,旨意明確,形式活潑而又自由,最短的僅有一句,最長的也不過八、九句。詩人惜墨如金,千錘百鍊,字斟句酌,將多餘的字句統統刪掉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流螢集
  • 外文名稱:Fireflies
  • 文學體裁:詩集
  • 作者:【印度】泰戈爾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流螢集》記錄了泰戈爾思想中閃現的火花和歷久彌新的雋永之語。詩人所吟詠之物多是採擷於自然,取材於生活,已被無數文人墨客歌詠過,但作者卻在經過深入的思考後以獨特的視角再吐新聲,角度新穎,寓意深遠,表現了詩人獨特的情感、知覺和語言魅力。

創作背景

《流螢集》中的詩篇寫作於20世紀20年代,屬於泰戈爾的後期創作。這時期,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世界範圍內各國人民反對德、日、意法西斯侵略的鬥爭也在醞釀和進行之中。由於時代的前進,形勢的發展,泰戈爾的思想認識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詩人由中期的脫離火熱的民眾運動,轉向積極地投身到政治運動中去,頑強地進行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鬥爭,這時期詩人同勞動人民的距離也愈來愈小了。
1924年4、5月間,泰戈爾在中國上海、北京等地訪問,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隨後泰戈爾轉道日本,在日本逗留了六周左右。其間,中日兩國的友好人士常常要求詩人親筆題辭,將他的思想寫在扇子或素絹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起來,《流螢集》是印度和中國、日本文化交流的結晶。

作品鑑賞

在文學創作方面,泰戈爾主張以少勝多,以一當十。詩人認為:“世界懂得/少勝於多的道理。”(第一一0首)這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文學藝術創作和鑑賞的美學原則。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泰戈爾在第七四首詩中寫道:“獨秀的花,/無需羨慕/為數眾多的羨葬。”這首詩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文學作品貴在少而精,忌在多而雜。在第六首詩中,詩人甚至認為,簡潔、清新、飄逸的文字,能夠超越時間,獲得永久的魅力;而那些所謂鴻篇巨製則往往因文字連篇累犢而被人們所遺忘,被歷史所淘汰:“我那清新飄逸的文字,/也許會在時間之波上輕輕舞蹈/而我的鴻篇已經因負載過重而下沉。”
愛情是文學作品的永恆主題之一,古今中外許多文學藝術家幾乎都毫不例外地描寫愛情,歌唱愛情。對於人類普遍關注的這一重大主題,泰戈爾同樣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流螢集》中,有關愛情的詩篇隨處可見,它們表現了詩人對愛情的讚頌、探索和追求。
泰戈爾認為愛情是男女之間“心的記錄”,是男女雙方情感的交流,因此“愛的禮物是不能贈送的,/它期待的是為對方所接受。”(第二五四首)愛不能強求,一廂情願決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在第一七一首詩中,詩人指責了這種輕浮的態度:“你的一掠而過的愛情,/以翅膀輕拂我的葵花,/可從來不間葵花/是否情願獻出它的蜜。”泰戈爾主張:愛情要以共同的思想作為基礎。他認為相愛的雙方應該平等,否則就會破壞愛的和諧和美。在第九首詩中,詩人寫道:“愛情有所寬恕時/便有所懲罰,/而且以它可怕的緘默/傷害了美。”泰戈爾熱愛人生,提倡現世幸福。他認為虛無縹緲的天堂並不可愛,甚至連神也厭棄它。在第三九首詩中,詩人寫道:“神厭惡它們的天堂,/羨慕人。”
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呢?首先,泰戈爾主張人應該有正確的生活目的,樹立為大眾服務的思想。在第一四一首詩中,詩人說:“上帝喜歡在我身上看到的,/不是他的僕人,/而是為眾人服務的/上帝自己。”詩人鄙視俯首貼耳、畢恭畢敬的奴僕式的人物,希望每個人都能將眾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樂於為眾人效勞。其次,泰戈爾主張要積極工作,認為只有熱愛生活、積極工作的人,才會受到敬重。正如第九七首詩所寫的:“我工作時上帝敬我,/我歌唱時上帝愛我。”第三,泰戈爾主張人應該珍惜時間,爭分奪秒辛勤工作。在第一六二首詩中,詩人寫道:“蝴蝶自有閒暇愛蓮,/蜜蜂可不行,/它忙碌地儲藏著蜂蜜。”詩人認為只有抓住剎那,珍惜一分一秒的光陰,人生才不會虛度:“蝴蝶計算的,/不是月份,/而是剎那,/蝴蝶乃有充足時間。”第四,泰戈爾還主張人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要勇於反抗,敢於鬥爭,任何時候都不要軟弱畏縮,意志消沉。因為“我消沉的時候,/上帝以其戰鬥榮耀我,/我消沉的時候,/上帝就不理不睬我。”(第一九五首)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詩中的“神”、“上帝”等詞,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它們均含有祖國、人民等意義。按照這一理解,泰戈爾這幾首短詩的意思很明顯,詩人是說:正確的生活目的,積極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乃是祖國、人民的意願,是神聖的,不容推辭的。數十年來,泰戈爾積極工作,辛勤創作,不屈不撓,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流螢集》中這些關於人生目的和態度的詩篇,既是作者長期生活的親身體驗,也是詩人自己工作和生活態度的形象寫照。

作品影響

《流螢集》中“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這一句,台灣作家三毛當年曾把這段詩句引喻為自身的寫照,許多人都對這一詩句愛不釋手。

作者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