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侗寨

流芳侗寨

流芳侗寨地處貴州黎平縣黎榕公路308省道37公里處,屬茅貢鄉所轄,與高近村相臨。離鄉駐地5公里,區域面積6.60平方千米,下轄有4個自然村寨,設3個村民小組,全村175戶,人口756人。村寨風景名勝景點頗多,是“天府侗寨”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流芳侗寨
  • 英文名稱:Liou fang Minority Village
  • 地理位置:黎平縣茅貢鄉
  • 著名景點:大峽谷 青石板梯道 風雨橋
  • 行政區類別:貴州從江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機場    :黎平機場
  • 火車站:懷化站
概述,文化底蘊,民族建築,傳統村寨,古水井,鼓樓與風雨橋,青石板山路,流芳大峽谷,苗寨遺址和無名洞,古紅豆杉樹和古楓樹,文化教育,

概述

流芳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吳姓人從外地遷入,繼而又有苗人在村後的小山頭上居住,他們和流芳人一道修田築路相互依靠共同生活了許多年。後來由於石姓人又從黎平潭溪遷來,吳、苗、石三姓人同耕地共墾荒,到了清乾隆嘉慶年代,流芳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是歷史上的興盛時期,那時能修石板階梯路建鼓樓與風雨橋等建築。後來苗族人遷出留下遺址原因是當時的流芳人縱火燒了他們的寨子,苗族人被迫遷往從江縣地域落戶,而流芳人仍延續至今。
全村人口中石姓占90%左右,都是侗族。流芳侗語為“留王”(音:Lu Wang),據說1402年明初“靖難之役”惠帝朱允炆逃亡途中住過的原1377年“苗蠻事件”民族首領吳勉(明史:吳面兒)藏身過的天甫洞山寨,此山寨後人傳稱為留皇,清代稱“流黃”,現改為流芳,即流芳千古之意。村中具有代表性的被譽為侗族民間三件寶的是“鼓樓、侗寨和風雨橋”以及名勝古蹟如青石板山梯路、苗寨遺址、登難大峽谷和無名洞等。對這些景物形成的歷史原因有待於專家、學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
流芳有一條彎彎的小河從門前穿過,後山古木成蔭。全木質結構的侗族住房建築隨嶺分布,錯落有致,村寨又像一隻木船,在山嶺中漂搖,非常秀麗。

文化底蘊

流芳四周都瀰漫著深厚的文藝氣氛,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清朝時期就建有侗戲、大戲表演專業隊伍,吹蘆笙,放牛打架的習俗。民族節日主要是春節、六月六和立冬後的平安節。每逢節日他們都穿著民族盛裝繞著“社稷壇”轉三圈,唱著祭薩瑪歌,紀念侗族女英雄薩瑪的抗外族勢力入侵的豐功業績和請她回來保寨上平安。然後回到鼓樓下,女青年手拉手在前男青年跟後圍著鼓樓大堂旋轉唱頌歌、行歌和坐月歌,全村人都來觀看。“六月六”是吃粽粑節,粽粑是用粽竹葉子包糯米煮熟而成的食品,意指全年已到半五穀豐收在望。平安節放牛打架吹蘆笙慶祝豐收。春節是侗族人最隆重最熱鬧的大節日,過春節演侗戲、唱大戲,互相請客吃酒,走親訪友、憶往思、采歌堂、放鞭炮、放土鐵炮等民族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流芳從清朝以來都組建有侗戲班子,演員們常到附近村寨演出。侗戲是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類劇種,也有傳統劇目,演技類似東北的“二人轉”,演員有一人或二人不等。戲師傅蹬在舞台旁邊起詞,每提示一句台詞演員唱一段戲,整台戲都是這樣。因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在編歌詞和台詞時均以侗音譯漢並用漢文記錄劇本,如《鳳姣和李旦》、《秦娘美與朱郎》等。侗歌也如此,傳統侗歌、新編侗歌均用這種方法記錄流傳後代。自2009年黎平《侗族大歌》獲得聯合國授予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侗歌才開始有自己的曲譜,流芳也有人開始給侗歌譜曲了。
流芳大戲班子成立較早並與侗戲伴生,民國時期(1930年)大戲師石再培常到廣西三江、融水一帶教戲。1982年改革開放時,村寨籌措資金1萬餘元到浙江金華購買古裝戲專業服裝裝備戲班子,在出外地演出時無不受到民眾的歡迎。

民族建築

傳統村寨

流芳的村民居住樓房均保持清民時期模式建築,1961年因失火毀了上半寨子後,新的房子仍按原來地址和樣式所建,所以仍是一座美麗的侗族村寨。2012年首次被載入《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投入100萬餘元對村寨民房建築進行技術包裝改造,實施全寨建築物門前、瓦面檐板、瓦嶺、古式窗格統一裝修,黎平-流芳-高近-地捫又一條民族旅遊風景線開通。村內由“兩橫三縱”石板巷道把全村的各建築物座次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巷道兩旁的木房大門上,殘舊的春聯仍在釋放出節日的氣息,米酒余香。
流芳侗寨

古水井

流芳有古水井3個,寨腳、寨中和寨頭各設一個。寨腳井水從崖縫中流出,冬暖夏涼,質清甜可口。寨中水井為石屋井,原來設在寨子後面的大沖內大魚塘下坎處,常遇冬乾,又有魚塘水滲入,於1963年又把此井遷到魚塘邊,挖出水源,井置於此。1982年又把井搬到生產隊的曬穀坪至今。其水源是從3公里外的山泉中通過地下管道引來,供民眾飲用。石屋井原建於清嘉慶25年(1822年),由石有才、石開亮等35人捐銀資助建設。井上蓋有石屋又叫石屋井,水井底面和四周均用標準石板1.8*1.5*1.2m鑲成。每個角立著石柱子,柱上頂著有兩塊巨石板構成的人字形雨水面,十分美麗。寨頭水井為普通井。

鼓樓與風雨橋

流芳侗寨
流芳鼓樓在侗族地區算是最古老的民族建築了,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1-1722年),其功德石碑於1958年在修建寨母水庫時作為基石被毀,具體年限無法考證。1985年在翻修鼓樓時發現一塊舊瓦片的背面上留有指書“康熙”二字,是當時瓦匠在制坯時隨意寫下成了考證疑點。寨腳有一座花橋,橋長20米,高7.5米。跨河而過,整座橋彩繪雕刻精緻,是很值得觀賞的一座侗族建侗族建築物。
原來這座橋是由五根大樹拼排再加上泥土而成的一座土橋,耕畜免強通過。1991年國家撥部分資金和村民捐款共5萬餘元,把土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圓形拱橋,次年村民又在橋上建造木質結構的風雨橋,此橋於1997年一場大雨過後被狂風所毀,2004年按原樣重建的風雨橋。

青石板山路

流芳有一條青石板梯道從寨門前穿過,繞著村後沿坡而上彎彎曲曲直到登血水庫,全長約1.5公里。整條道路面用1.5米長,約60公分寬,厚薄不等的青石板拼就或重疊而成。據石刻碑記載,此道修建於清嘉慶9年(1805年),工程浩大,氣勢磅礴,極為壯觀。整個工程耗時3年,用人千夫,用銀30餘兩。是石懷德,石有才,石國盛等90餘人捐銀資助,民眾投工投勞共建的一條古道。在那時的歷史條件下,村上民眾與石匠們用原始的勞動工具,如鐵錘,鋼釺,鋼契等,開山取石,破石成塊,並把它抬到工地。如此工程連現代人都不敢想像。山梯道是我國石器文化時期流芳人勤勞與集體智慧的象徵。

流芳大峽谷

從村寨出去約300餘米處有一個大峽谷,谷底長870餘米,深560餘米,一眼望去,懸崖陡峭,壁如刀削,險要驚人。峽谷陡峭上古樹參天,茂葉成蔭;古藤絲絲,沿壁而上。人若谷底,高聲吶喊回音陣陣,寒氣襲人。峽谷有一條小河從中穿過,水如瀑布,從上而泄。小河邊有一個夾於崖縫中的小清泉,泉水冬暖夏涼,味微甜可口。每到冬天候鳥在陡壁上築巢個個,好不自在。
流芳侗寨
在峽谷約400米處有一片約2平方公里寬的大田壩,壩被一條小河分為二,高近和流芳的區域各在一邊,田有混雜,相互耕種。春夏兩季禾苗鍵壯,綠色油油;秋天時節,谷慧成巨浪,稻香熏人。小河底多處仍有歷代人都不敢動彈的巨石,石有打穀桶大小,長寬2-3米不等,重8噸以上。有的因年代已久邊角被風化像巨大卵石沉睡河底,有的因體積較大人們無力搬動,就乾脆把它當成河床讓河水永遠從身邊流過。這些巨石的來源是因為遠古時代在流芳地域發生過8級以上大地震,大峽谷崩山巨石隨土石流滾動而致,流芳大峽谷也由此產生。

苗寨遺址和無名洞

流芳南端出去約500餘米處的山頭上仍留有兩處苗寨遺址,它們是史上的“凹秀”和“嶺樓”苗寨。“凹秀遺址”距村最近面積約600平米;再往前走700餘米就到了“嶺樓”遺址,面積約1200平米,兩寨遺址搖首相望,苗人常以“點火把”方式聯絡。現兩遺址的住宅地、門前用於捶布的大石塊、牲畜圈、碾米用的石臼均保存完好。苗人居住具體年代因侗族無自己的文字而無法考證。
流芳侗寨
無名洞位於“凹秀”苗寨遺址山下流芳大峽谷河流前面的一丘大田坎下,洞高2.5米,寬1.5米,深度無人敢於過問。只知從洞口進去20餘米處有一半截墻堵住去路,是原來山上苗家人為經常到峽谷河邊挑水而修築的暗道,後因洞內塌坊堵住去路而成了如今難以考究的秘密。解放後當地人為了防止牲畜進洞就用泥土把洞口填去大部分,現仍留有約60公分大小供觀賞。
在民族建築方面,流芳人才輩出。村本級民族工匠師傅能夠獨立設計、施工建造鼓樓、風雨橋、涼亭、掉腳樓和戲台等。最具有代表性師傅石世茂帶領村寨工匠奔赴貴陽、凱里、畢節、銅仁、從江等地修建鼓樓和風雨橋等民族建築物共30餘座,他們建造的建築作品大都是造型典雅、結構複雜、雕刻精緻、彩繪精美的民族建築。很受當地廣大民眾和遊人喜愛。

古紅豆杉樹和古楓樹

流芳村寨周圍有大紅豆杉樹木5棵,大楓樹12棵,它們直徑均在80厘米以上,高20-30餘米。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寨上人對它愛惜如命,有時又把其當成神來敬貢。每逢重大節慶日也常有人到樹下燒香祈禱,保家人平安。大楓樹冬天愛落葉,楓果入藥,是寨上的風景樹。

文化教育

流芳歷來都很重視教育,早在清康熙年間村上就建有私熟供本寨兒童青年入學,民國時期(1936—1948年)從私熟學堂培養出來的石德遠、石懿遠、石永開、石世華、石大興,石開學、石慶明、吳振斌和石昌成等人成了寨上文學用人和“寨老”。新中國成立後寨上辦起了民辦校學,學校招收1—3年級學生入學,4-5年級的學生到寨頭國小就讀高小。從這些學校畢業後參加國家行政機關工作的石大全,他從縣財政局局長退職退休後隱居家鄉並帶領村民民眾進行村容村貌建設。畢業於貴陽醫學院在縣人民醫院工作的原政協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九屆委員石承元很關心村上的鼓樓修繕工作。2000年黎平縣人民政府投入資金30餘萬元建設流芳國小,從此流芳和高近兩村的高小生不再需要走到5市里外的寨頭國小校讀書了。
流芳侗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