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溪河水電站位於廣東省從化市境內小車村下游1.3Km峽谷處,距廣州約103公里。控制集水面積539平方公里,占流溪河流域面積的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溪河水電站
- 位於:廣東省從化市境內小車村
- 控制集水面積:539平方公里
- 平均逕流量:約6.75億立方米(設計)
- 相應庫容:3.25億立方米
- 死水位:213米
流溪河水電站,樞紐工程,主壩,副壩,電站,後期改造,增建尼龍橡膠壩,蓮麻引水,增建小水電站,規劃建設,
流溪河水電站
設計多年平均逕流量約6.75億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235米,相應庫容3.25億立方米,死水位213米,死庫容0.86億立方米,總庫容3.87億立方米。
是廣東省第一座中型水電站為不完全多年調節水庫。為我國興建較早的一座拱壩,是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防洪等綜合利用的樞紐工程。電站設計裝機容量42MW(4×10.5MW),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1.54億Kw·h,1959年~1998年實際多年平均發電量為1.467億Kw·h。水電站樞紐由混凝土拱壩、地下廠房、發電引水系統和泄洪隧洞等組成。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539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3.758億立方米,調洪庫容0.653億立方米 ,屬不完全多年調節水庫。
流溪河大壩於1989年完成第一次定期檢查工作,評為正常壩。1999年至2000年7月進行大壩安全第二次定期檢查。
樞紐工程
主壩
是國內最早建成的混凝土雙曲拱壩。壩基花崗岩。最大壩高78米。壩頂高程240米。壩頂弧長255.5米。以泄洪洞配合壩頂溢洪道聯合泄洪;壩頂為7孔開敞式溢洪道,每孔淨寬11.5米,堰頂高程235米;泄洪洞位於右岸,為方圓形無壓隧洞,進口處寬11.4米,高11.8米;出口處寬7.2米,高8.9米,進口檻底高程224.0米,設平板閘門,全長263米。
副壩
水庫上游右岸山坳缺口築一土壩(為本工程的副壩),壩型為均質粘土壩,上游壩坡1∶3.5~1∶4,下游壩坡1∶3~1∶3.5;壩頂寬度4m,壩軸長度220m,壩基寬度210m,原設計壩高4m,壩軸長度220m,壩基寬度210m,原設計壩高28.7m,運行期間進行維護加固,現實際壩高29.7m,壩頂高程241.7m。
電站
為混合式地下廠房,長44米,寬13.2米,高29米。高壓引水隧洞處於花崗岩中。進口高程206.5米,洞身長1932米,其中1139米作了襯砌,直徑為4.5米,其餘地質條件好,未襯砌,直徑為6.0米,洞壁基本上都經噴漿處理。尾水系統由尾水管經閘門井、調壓池再經尾水隧洞入流溪河。 電站設計水頭97.5米,安裝4台1.0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容量4.2萬千瓦。設計保證出力1.38萬千瓦,年發電量1.55億千瓦小時。電站自第一台機組1958年8月建成投產以來,至1987年已累積發電42.95億千瓦小時,發電效益顯著。特別是在60年代前期,與新豐江水電站配合,為廣東省當時工農業發展,緩解用電需求,起了很大作用。此外水庫還可灌溉下游農田41.4萬畝;並對從化縣和沿河下游約20萬畝農田有防洪效益。
廠房由於上下左右均有井洞(運輸洞、通風洞、尾水洞和事故排水隧洞等)相聯接,採用分層並進,先從進風洞開挖頂部並襯砌拱頂,然後拔心擴大,至1958年8月完成。第一台機組發電,廣東省陳郁省長為電站建成剪彩。全部工程於1959年1月完成。工程全部國家投資,總計5025萬元。
後期改造
水庫原設計只用溢洪道泄洪,並採用差動式高低鼻坎挑流消能,後因部分領導和蘇聯專家華西連柯擔心振動和沖刷對大壩不利,建議在右岸增建了一條泄洪隧洞。 工程建成後,又做了一些挖潛和改造:
增建尼龍橡膠壩
1969年初,為增加蓄水,提高效益,在大壩溢流堰頂增建7個高2.26米(有效高度為2米),長11.5米的充氣橡膠壩。也是廣東省首次建成的全充氣橡膠壩。自1970年起,每年7月後提高水庫蓄水位2米。多年平均發電量可增加約350萬千瓦小時。
蓮麻引水
1970年6月,電廠在水庫上游40多公里處的蓮麻興建一個跨流域引水工程,將增江1小支流水引入水庫,設計年引水量5000萬立方米。工程計有攔河壩、引水渠和隧洞等,總長約13公里。工程費200萬元。建成至1985年已共引入水量3.78億立方米,增加了發電效益。
增建小水電站
1970年省電力系統缺電嚴重,為多向國家送電,電廠在附近一小溪峽谷處建一座水頭22米,裝機兩台共80千瓦的小水電站以補替部分廠用電,至1985年已累積提供電量72.5萬千瓦小時。
規劃建設
1953年廣東省農林廳水利局就對流溪河進行查勘、規劃,建議建庫蓄水灌溉、發電。1955年廣州市再度提出開發流溪河水力資源,緩解廣州用電,時值贛南地區礦產開發亦急需用電,經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列入第一個五年計畫。流溪河水電站初步設計由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負責進行,勘測工作和技術設計及施工詳圖則由廣州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負責。水電站施工由流溪河水電工程局負責。
電站於1956年7月動工。大壩採用隧洞導流,一次斷流方式開挖施工。上游圍堰為土石混合結構,加混凝土板護面過水圍堰;下游圍堰為毛石混凝土結構。施工期經歷多次洪水考驗,均完好無事。壩基開挖和壩體澆築,根據基坑開挖較深,狹長和兩岸坡陡等特點,採用了分層分塊開挖;和自下而上分層,由中央向兩側擴展程式澆築。1958年6月下閘蓄水,同年12月完成。發電引水隧洞總長1932米,是引水系統的控制工程,採用下導洞先行,隨後按左、右及頂部分塊擴挖。由於地質好,部分洞身未作襯砌,僅進行噴漿處理。水庫淹沒耕地3733畝,遷移安置25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