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學日記》是海鴿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岩本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學日記
- 作者:岩本悠
- 出版時間:2005年5月1日
- 出版社:海鴿
- 頁數:286 頁
- ISBN:9789867347268
- 定價:49.9 元
內容簡介
短小精幹,頭髮剃得只剩一公分平頭的岩本悠,穿著深藍色的短袖運動衫、草綠色休閒短褲,牽著銀灰色的腳踏車,出現在東京JR五反田車站前面時,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大學校園中,那種“由你玩四年”型的大學生。直到大學二年級為止,岩本悠過的正是“由你玩四年”的生活。 還記得,從念國三起,岩本悠陸續結交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抽菸、勒索、敲詐、扒人錢包樣樣來。當時他年輕氣盛的座標,定位在“只要自己happy就好,即使傷害別人也無所謂”,理由是“有些事情要趁年輕的時候做,因為年輕可以被原諒”。在家裡,他避開和父母同桌吃飯,甚至能不碰面就不碰面,因為沒有“共同話題”,親子間缺乏溝通、疏離而冷漠。由於父母答應他只要念公立學校,就替他繳學費,所以他選擇念培訓師資的東京學藝大學,一方面想當老師,另一方面該校是國立大學,離家不遠可以通車上學。進大學後,他不太唸書,搬離家...(展開全部) 短小精幹,頭髮剃得只剩一公分平頭的岩本悠,穿著深藍色的短袖運動衫、草綠色休閒短褲,牽著銀灰色的腳踏車,出現在東京JR五反田車站前面時,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大學校園中,那種“由你玩四年”型的大學生。直到大學二年級為止,岩本悠過的正是“由你玩四年”的生活。 還記得,從念國三起,岩本悠陸續結交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抽菸、勒索、敲詐、扒人錢包樣樣來。當時他年輕氣盛的座標,定位在“只要自己happy就好,即使傷害別人也無所謂”,理由是“有些事情要趁年輕的時候做,因為年輕可以被原諒”。在家裡,他避開和父母同桌吃飯,甚至能不碰面就不碰面,因為沒有“共同話題”,親子間缺乏溝通、疏離而冷漠。由於父母答應他只要念公立學校,就替他繳學費,所以他選擇念培訓師資的東京學藝大學,一方面想當老師,另一方面該校是國立大學,離家不遠可以通車上學。進大學後,他不太唸書,搬離家與女友同居,專門熱衷辦舞會、聯誼的社團活動,常常喝酒、玩樂到天明,吸毒、行竊、發現“剛好有錢包在那裡時”,還下手扒人錢包,有一次幸運地有“三十萬日圓的斬獲”。 人生應該有更不同、更美好的“什麽”…… 快到二十歲的那一年,他開始想“今後要如何過下去?”,如繼續過這樣的生活,大學畢業後找個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收入,然後組織家庭……,面對只有一次、而且走過就不能回頭的人生,他心慌地發覺自己面對未來,沒有期待、興奮,有的只是恐懼不安。“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嗎?人生應該有更不同、更美好的‘什麽’……”,一個聲音在岩本悠的心底冉冉升起,愈喊愈響。他週遭的朋友,也有不少人和他有同樣的想法,但大多安於現狀、遷就現實。岩本悠卻付諸行動,在二○○○年四月起修學一年,跳出狹隘的校園生活,踏上“流學世界”二十個國家的旅程,用實際的體驗追尋那個“什麽”,留學資金,是他利用春假兩個月打工賺得四十萬日圓,第一個地點,是九二一大地震後的台灣,他到台中發放賑災物品告一段落後,即飛抵印度,岩本悠每到一個國家,就跑去敲當地日本大使館的大門,並直問:“有什麽義工活動,可以讓我幫忙?”。在加爾各達,他幫忙搬運死屍體到火葬場火化,還到德蕾莎修女院為重症患者按摩,為阿富汗的醫院在堆積如山的掛號卡上蓋章,陪肯亞貧民窟的小朋友到動物園玩……,他將一路上的遭遇寫成短訊,e-mail給老師、朋友和父母。“也想到外面看看世界,如何跨出第一步?”、“受到你的鼓勵,決定再接再厲找工作。”反應超乎預期。 保證“活著回日本” 在土耳其,他與長久以來想到土耳其觀光的父母會合。當他比手畫腳生動地敘述驚險刺激的旅程時,母親在一旁拭淚,父親卻說:“養育只做讓父母安心的事情的小孩,沒有意義”。但要岩本悠保證“活著回日本”,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被父母所珍愛”,同時“化解多年冰封的親子關係”。 元氣地球NET 整整一年,岩本悠流學二十個亞洲、非洲國家,每一個經歷遭遇、每一次相知相遇,將岩本悠的人生座標,逐漸從“利己惟我的狹隘格局”,推向別人happy、自己就更happy的“關懷大我的寬廣視野”。他在流學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人感覺幸福與否,就在於對事物的看法。同時,他認為廿一世紀就是分享的時代,自行籌款出版《流學日記》,除與更多人分享,並打算將版稅所得作為籌募到阿富汗蓋希望國小的基金,終於克服萬難,在二○○四年九月於阿富汗最落後的難民集中營Amer Amza地區,成立第一所希望國小,實踐他第一個夢想——積極創造一個學習的機會,以便貢獻世界。他始終認為“世界是我的學校,我要將所學回饋學校”。有的大學生自動自發地向學校或書店推薦岩本悠的處女作《流學日記》,有的人在網路上大大傳播這個信息,串連組成“元氣地球NET”,他們以“樂在其中,打造貢獻世界的學習所”為宗旨,到日本各地開起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