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肅反”運動、“
文化大革命”,直到
改革開放,侯七一生中經歷了多次歷史巨變。在一些特殊的人生關口,在多次的政治運動中,他都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應對過去,從而渡過難關。書中的侯七是一個亦正亦邪、頭腦靈活,很“鬼”的人。他從小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孩子,特別調皮,在學校里不好好念書,回家也是“惹禍妖精”,今天尿人家小娃的鞋裡,明天又屙人家倭瓜里,鄰居街坊三天兩頭上門告狀。但是這個人又非常講義氣,村里請人唱戲,他因不滿縣太爺那些特權人物的行為而聚眾鬧事,結果朋友被抓。他想“娘的,把兄弟們扔了算什麼好漢!”就帶領學生去營救。因此他被學校開除。爹娘為此垂頭喪氣,他卻滿不在乎,還氣昂昂地說:“你們知道個啥?自古貴人多遭難。開除算什麼!書上恁些英雄豪傑哪個不是充軍的充軍,發配的發配?實話給你們講,不光開除,我還想坐牢呢。受的磨難越大,將來當的官才能越高。”抗日戰爭時期,漢奸王鵬舉看到日本鬼子不能長久,就把縣裡日軍的活動情況做成情報,讓侯七送給抗日人民自衛隊隊長程守文,關鍵時刻,他靈機一動,把此情報說成是自己奉送的禮物,受到程守文重用。這顯示了他頭腦靈活、頗有心機的一面。程守文任命他為洛北抗日工作隊隊長,讓他過了一段神氣的日子。不久因自立山頭,他被程守文趕走。他不甘心回老家種地,於是奔赴洛陽闖蕩,一個偶然機會加入了國民黨部隊,還混成了少尉演員。後與國民黨一八五旅旅長第四房太太胡月萍日久生情,事發後二人逃往南京,在南京用“以橫對橫”的手段降伏了地痞,做起小買賣。因幫助房東收拾了無賴,房東為報其救助之恩,指點他又做起了房地產生意。在國民黨大批軍官逃竄之時他買下大片房產。他心裡打著如意算盤:如果到時候國民黨回來了,把房產交回,可以討好國民黨,弄個官做;如果國民黨回不來就把房產交給共產黨,還可以立功。
南京解放後,他把所得房產悉數上繳共產黨,受到新政府的另眼相看,並獲得一大筆補償款。他表白道:“我早看著國民黨要敗,害怕他們臨走砸窩兒,就東挖西借,買下了這些房地產。”“我把這些財產交出來,權表對共產黨一片赤膽忠心。”後來他怕被查出問題,就跑回洛寧老家。看到共產黨重用文化人,於是他報名做了一名幹部,認認真真研究漁業,還寫出了厚厚的研究材料。在“鳴放”運動中,他勸老朋友不要參加“鳴放”,結果被打成右派。被打成右派的人有的上吊,有的精神錯亂,大多數人吃不下飯,壓力很大,而他卻吃得白白胖胖,自由自在地活著。他勸大家:“人到啥時候說啥時候的話,吃點好。”空閒時他給大夥講故事段子,使許多人度過了那段難熬的歲月。別人的帽子摘了,他的沒摘,他卻說“只要給王建這些好人卸下來,我情願戴”,又好像頗有幾分豪氣。在剛被劃成“右派”時,他也曾感到窩火,覺得丟人,面子沒處擱。後來他想:都混到這地步了還要什麼面子啊,面子值多少錢啊。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想:“光棍不吃眼前虧,一千條、一萬條,保住性命是第一條。”後來幾派人爭來斗去,他都能左右周旋,從容應對,度過危機。這就是一種民間的生活邏輯。生逢亂世,侯七最初曾想“如今是亂世,正好闖人物”。他既不關心革命,也不關心抗日,但也不願當漢奸,只想在歷史動盪中混出點名堂,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是一個生活在亂世的農民的謀劃。無奈歷史大潮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他衝擊到風口浪尖上,他只能隨歷史沉浮著、適應著。對於處於生存危機中的侯七來說,保住性命是最重要的。
創作背景
對鄉土社會農民文化人格的審視肇始於
魯迅以《
阿Q正傳》代表的文學批判思路,精英知識分子扮演的啟蒙者通過對農民文化人格缺陷的揭露進而擎起國民性批判的大旗。自“五四”以來,傳統知識分子繼續傳承魯迅“立人”和“改造國民性”衣缽扮演啟蒙者的姿態,審視農民文化人格繼而審視國民劣根性。張宇一直在關注農民,一直在思索農民文化人格的嬗變,農民文化人格是農民群體在農耕文化積澱的基礎上,在現實的農業社會環境和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張宇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展示了農民從生活方式到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基於此,張宇創作了《活鬼》。
人物介紹
侯七
農民侯七經歷了解放後諸如
大躍進、反右、文革等災難性歷史時期,然而在每一個性命攸關時刻,侯七憑藉民間生存智慧又頑強地挺了過來。張宇沒有大肆批判政治運動對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也沒有過分地宣染政治鬥爭對人的異化和精神傷害,張宇著眼於人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問題。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生存才是第一需要,侯七跟同事一同劃成“右派”,有的同志看不開尋死覓活欲上吊投河,侯七卻苦中作樂,為大家講笑話寬心解悶;侯七面對苦難,面對栽贓陷害,處變不驚,笑看世間風雲。樂觀、豁達,幽默是他給讀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他消解苦難的法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侯七身上,讀者也可以看到中原農民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侯七身上的的確確地存在著舊社會的頑劣習氣,為人乖張,處事油滑甚至還有封建奴性意識,但在運動頻繁的政治年代,侯七死裡逃生,能顧全小家生存下來實屬不易。也正是他這種“小處求生,敗處求活”的生存理念成全了侯七。
侯七區別於文學長廊里的任何一個文學人物,侯七既不像
阿Q麻木健忘,也不如老通寶樸實能幹,更不似
朱老忠嫉惡如仇。他是鄉土社會裡生長出來的精靈——“活鬼”,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學形象,“活鬼”侯七身上包含著諸多複雜的性格特點,仗義疏財又愛占點小便宜,樸實厚道之中又透露著狡黠精明。張宇筆下的侯七可謂正邪交織於一身,侯七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練就了一種生存的本領,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委曲求全、為人精明又患得患失,環境的複雜多變造就了他們性格的多面性。
作品鑑賞
頑固韌性
侯七生存哲學中體現出的頑固與韌性,與余華《
活著》里的福貴有相通的精神氣質。福貴在經歷了眾多親人的死去之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福貴依然坦然地活著,而且多了一份從容,一種經歷種種人生起伏之後的淡然。侯七也是經歷了多次人生的坎坷,仍然樂呵呵地活著。他與福貴一樣樂天順命,忍耐命運中的一切痛苦與不幸。但侯七又比福貴多了主動的因素,福貴更多的是被動地活著,以生命的韌性承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而侯七卻想辦法去化解苦難,以自己的靈活頭腦去應對苦難。他身上也有阿Q的影子,處於劣勢狀態時他不斷地以阿Q方式自慰,但又少了阿Q的卑怯與窩囊、盲目與愚昧,多了幾分智慧與通達。阿Q是麻木地適應環境而活著,沒有自我,沒有對命運的感知,到死也沒有明白活著的意義,還在遺憾那個“圓圈”畫得不夠圓。侯七繼承了阿Q善於自我安慰的特點,但在現實生活中活得明明白白,只是個人在歷史大潮中身不由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能以另類的辦法去順應。這種行為可以看作是人的生存本能對於來自外界的壓力的回應,也是對苦難的另一種形式的抗爭。《活鬼》對農民性格的探討,上承魯迅《阿Q正傳》,但又有明顯的超越;下啟余華《活著》,但又比《活著》有更多的積極主動色彩。這正是它的獨特性所在。
作品評價
被認為最代表張宇政治——文化小說的是他的成名作《活鬼》。不僅,侯七的性格超越了張宇的平面寫作,而成為“這一個”,更重要的,侯七的性格表演是對一種變異了的政治的否定,這否定本身,潛藏有長期變形的空氣(假政治行世)下信仰危機的可能。(中國作家網評)
出版信息
《活鬼》首次發表於《
莽原》1985年第4期,後收錄在張宇的小說集中。
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全國統一書號 |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 | | 7-5387-1573-8 7-5387-1572-X | |
| | | | |
作者簡介
張宇,河南洛寧人。中共黨員。1970年高中畢業後當過工人。曾任洛陽、三門峽市文聯主席,《莽原》主編,河南省青聯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河南省作協原主席。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張宇文集》七卷,長篇小說《曬太陽》《
軟弱》《
疼痛與撫摸》《
表演愛情》《螞蟻》等,中篇小說《
沒有孤獨》《活鬼》《鄉村情感》《飄揚》等,散文隨筆選集《
張宇散文》等。作品曾獲省政府、中國作協多次獎勵。部分作品譯有英、法、日、西班牙語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