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姓

活姓

活(huó),活姓,中文姓氏之一,現為漢族姓氏。子履為得姓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姓
  • 拼音:huó
  • 注音:ㄏㄨㄛˊ
  • 屬性:中國姓氏
姓氏用字,姓氏淵源,得姓始祖,姓氏郡望,姓氏堂號,姓氏名人,

姓氏用字

活(huó ㄏㄨㄛˊ)
活姓活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貴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出自商王朝子姓的貴胄後裔,在歷史上分衍有許多姓氏,諸如褚氏、孔氏、華氏、湯氏、殷氏、樂氏、時氏、穆氏、蕭氏、戴氏、宋氏、梅氏、林氏、鄧氏、子氏、索氏、屠氏、牛氏、邊氏、瞿氏、魚氏、向氏、匡氏、祿氏、活氏、那氏、相氏、桓氏、皇甫氏等,其中即有活氏。
該活氏一族,源出古活水兩岸,以地名為氏。
在典籍《水經注》中記載:“活水,出壷關縣東玷台下。”
活水,今稱溝河,是發源並流經今山西省長冶市壺關縣東部的太行山大峽谷,與河南省的林縣隔河相鄰,是著名的林縣《紅旗渠》水源之一。
商、周時期,活水流域屬黎侯國,為冀州域。春秋時期,該地區屬於晉國,“三家分晉”之後隸屬於韓國的上黨郡,後為趙國所奪。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黜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活水流域的壺關縣以及林縣歸屬於上黨郡。
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活水以北壺關縣屬并州上黨郡,活水以南林縣屬汲郡。
隋、唐時期,活水以北屬上黨郡潞州,活水以南屬魏郡相州。
宋、元時期,活水以北先後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晉寧路潞州,活水以南屬中書省彰德路。
明、清時期,活水以北先後屬於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山西省安府,活水以南則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起,活水以北屬山西省冀寧道,活水以南屬河南省河北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活水以北的壺關縣歸屬陝西省長治市管轄,活水以南的林州歸屬河南省安陽市管轄。
早在商王朝時期,活水兩岸生息繁衍的住民中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即稱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活氏正宗。
子姓活氏族人大多尊奉子履(商湯、成湯)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托活絡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滿族托活絡氏,亦稱托和囉氏、托科羅氏、脫闊羅氏、托忒克氏,滿語為TohoroHala,漢義“套馬、把袋子馱在馬背上”,世居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葉赫(今吉林梨樹)、喀穆(內興安嶺,今吉林小興安嶺喀穆尼峰)、奧里迷(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畢歆(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一帶)、松花江、黑龍江沿岸諸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托活絡氏大多改為漢字單姓陶氏、托氏、妥氏等,亦有改漢字複姓為活絡氏者,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活氏、絡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錫伯族博活羅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博活羅氏,亦稱博霍羅氏,漢義“套馬”,世居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奧里迷(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畢歆(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horo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博活羅氏後多改為漢字單姓活氏、博氏、霍氏、羅氏、陶氏、托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子履商湯成湯)。

姓氏郡望

壺關縣:壺關縣因以壺口為關而名,在今山西省長冶市東部太行山大峽谷旁,與河南省的林縣相鄰。商、周時期,壺關縣屬黎侯國,為冀州域。春秋時期屬於晉國。三家分晉之後,壺關縣屬於韓國的上黨郡,後為趙國所奪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壺關屬上黨郡。漢朝時期始建縣稱壺關縣。壺關縣雖老,但北魏以前多不在今縣境內。魏、晉、十六國時期,屬并州上黨郡。北周建德七年(乙未,公元575年)屬潞州。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併入上黨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北宋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元大德九年(乙巳,公元1305年)為晉寧路潞州所轄。明朝初期,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時期屬山西省安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屬山西省冀寧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壺關縣屬長治專區。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開始屬長治市管轄。
壺關縣地處太行山之巔,山嶺巍峨連綿,地勢險要,尤以東部橋上、鵝屋一帶為著。該地陡山惡石,絕壁千丈,唯有東玷台下有一路通往河南,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為軍事戰略要地。全縣地勢由中部分別向西北、東南傾斜,山勢東部陡峻,西北緩和,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普遍植差,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向有“乾壺”之稱。風景獨特的紫團山位於壺關縣東南樹掌鎮一帶,蒼翠蓊鬱,景點眾多。西南有真澤宮,始建於唐昭宗乾寧元年,現存望河樓、當尖樓、鐘鼓樓、子孫殿、後宮殿等一百多間,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做工精細,殿堂氣勢宏偉。壺關縣生產的陶器——缸,因其形正、質光、並有抗腐蝕性能而馳名,歷史悠久,被譽為“壺缸”,是貯藏、釀造之佳品。

姓氏堂號

壺關堂:以望立堂,亦稱壺口堂。

姓氏名人

活鳳娣:(公元1945~ ),女;江蘇鎮江人。著名防疫醫學專家。活鳳娣於1970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現為主任醫師。大學畢業後在金壇從事過行政及任醫過生,從事多項防病、計免工作。在防疫站做過宣教,查治寄生蟲病、查螺滅螺防治血吸蟲病送溫神,結核病防治,X光防護,學校衛生,城鎮環衛,食品衛生,計免接種,傳染病防治等多項工作。布置工作,擬發檔案,給全市防疫醫生、腸道門診醫師、防疫站醫師、在山區醫院霍亂防治培訓班、金壇衛校學生等帶教上課。疫情爆發期間,活鳳娣常去各鄉醫院,鄉村醫生例會講課,常陪同上級市、省下鄉參加各種桿查,常去基層現場(疫點、疫區、監測點、計免等)偏僻農村調查處理病情,評價、指導、幫助解決業務技術疑難問題,深入農村基層向民眾傳授防病知識,組織發動民眾與疾病作鬥爭。活鳳娣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全身心投人認真乾好每一項任務。對生、老、病死諸多因素用流行病學分層多種方法調查、研究,消滅、控制了許多傳染病。1980年開始參加疾病監測工作名列全省前茅,知名度極高。金壇市十多年監測資料檔案管理較好,丙類傳染病等資料登記完整,數據準確,並套用監測結果指導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受到省的高度評價,獲省“綜合疾病監測工作成績顯著”鼓勵獎狀。開展1973年~1992年死因監測與研究科研,1973年始每年開展全死因匯總分析。善於觀察總結,寫有五十六篇論文在全國、省級學術刊物、大會報告交流。刊登全國、省級雜誌二十六篇,刊地市級兩篇;學術報告交流全國八篇、省十篇、地市十篇。數篇論文獲全國、社會醫學、省級、常州市、金壇政府優秀論文證書,優秀論文獎狀,獎金。著名論文有“金壇市1954~1997年傳染病疫情動態研究與分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