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特點
1.突防能力強
巡航飛彈採用掠海(地)飛行的技戰術,在10~100m的高度(海面10~20m,平原或緩坡丘陵30~50m,山嶽100m)上實施超低空突防。由於低空強雜波干擾環境,加上受地球曲率的影響,使地基雷達和對空警戒搜尋雷達難於探測和跟蹤。
巡航飛彈採用機動規避飛行,多變彈道(變高度、速度、方位),可進行地形跟蹤,地形、火力迴避及佯攻等。能按照預先編好的程式繞過防空陣地和嚴密設防的地帶。如目標正面有設防,可選擇防禦薄弱的地區飛行,繞到側面或後面進行攻擊,使遠距離探測和跟蹤十分困難。
巡航飛彈採用隱身技術和複合材料,使雷達反射面積減小到0.001~0.01m2;採用渦輪風扇發動機,其尾部火焰溫度低,紅外輻射弱,採取減弱輻射的措施,加上超低空飛行,紅外探測系統難以發現,同時地海雜波的影響也會降低雷達對它的探測和識別機率。
巡航飛彈彈上自主控制、導航和制導設備抗干擾能力強,裝有抗干擾的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和高度集成化的電子干擾設備,干擾和壓制防空系統的電磁輻射源,目前的干擾技術對其還無能為力。
巡航飛彈戰術使用多樣化,用於進攻或防禦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在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實時網路中發揮作用,採用密集飽和射擊(同時發射多枚飛彈)。
美國戰斧巡航飛彈的作戰示意圖如圖2所示。
2.制導精度高
巡航飛彈採用慣導系統、地形匹配、數字景象匹配等制導方式,特別是採用全球定位系統先進制導技術和目標識別技術後,飛行上千公里,命中精度在10m以內,且不受射程的影響。採用全球定位系統可輔助或取代地形匹配,並可直接在海上使用,不必作陸上飛行修正。如再採用光學匹配、紅外成像末制導,當精度達到1m時,可用常規巡航飛彈代替核飛彈攻擊彈道飛彈的地下發射井,其制導體制為慣導+全球定位系統/地形匹配+數字景象匹配。
3.機動性好
巡航飛彈體積小、質量輕,具有機動靈活的多種發射平台,可方便地裝備艦艇、飛機和載車,整個系統可用一架大型運輸機空運,載車可在普通公路和橋樑上通過。飛彈在防區外發射,保證自己的發射平台和人員安全,易於隱蔽。
4.特別適合攻擊設防的高價值點目標
巡航飛彈的使用極其廣泛。它是對嚴密設防的戰略目標實施突然性的首次打擊、奪取戰爭主動權的有效武器,可打擊縱深戰略戰術目標和海上活動目標,如指揮中心、通信中心、飛彈基地、核和生化武器設施、防空陣地、裝甲車輛集散中心、機場、鐵路樞紐、橋樑、水庫、港口以及後勤補給線、水面艦艇、航空母艦編隊、海上鑽井平台等。採用
侵徹彈頭時,可摧毀加固目標。
5.經濟性好、效費比高
巡航飛彈的造價在百萬美元級,僅為具有同樣射程的彈道飛彈造價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與飛機相比,造價至少低一個量級。如果和執行同樣任務的戰略轟炸機比較,造價僅為 其零頭,如一架F/A-18大黃蜂攻擊機的價格是一枚戰斧巡航飛彈的24倍。低廉的價格有利於大量裝備和使用。
巡航飛彈採用模組化、
通用化設計,可根據不同任務更換戰鬥部;使用方便,對運輸的壓力不大,有利於裝備更新和維護;一彈多用,適應於不同軍種的作戰需要,並形成系列,即以一種型號為基礎,稍加改進,便可用於不同平台,從而大大降低整個武器系統的研製費和壽命周期費用。
鑑別方法
飛彈按飛行軌跡來分可分為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彈道飛彈就是按拋物線軌跡飛行的飛彈;巡航飛彈就是按照電子地圖、與地面保持一定高度自動向目標飛行的飛彈,它的飛行方式類似飛機航行。
洲際飛彈
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飛彈。是
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這種飛彈的國家,不必遠涉重洋就能直接對敵國實施戰略性攻擊。由於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圖不同,對洲際飛彈的射程規定不盡一致。例如,有的國家把洲際飛彈射程定在5000千米以上,有的國家定在6000千米以上。按飛行彈道可分為洲際彈道飛彈和洲際巡航飛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可分為地地洲際飛彈和潛地洲際飛彈。洲際彈道飛彈通常為多級的
液體推進劑飛彈或
固體推進劑飛彈,採用慣性制導或複合制導,攜帶核裝藥單彈頭或多彈頭。它具有推力大,飛行速度快,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優點。地地洲際彈道飛彈多數尺寸大、笨重、不便機動,一般配置在飛彈發射井內,採用
自力發射(熱發射)或外力發射(冷發射)。潛地洲際彈道飛彈配置在核動力潛艇內,採用水下冷發射。
洲際飛彈總的發展趨勢是:在改進和完善大型飛彈的同時,注重發展小型、機動的地地洲際彈道飛彈,增大潛地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研製新型洲際巡航飛彈,採用
機動式彈頭,進一步提高飛彈命中精度、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彈道飛彈
用於打擊戰略目標的飛彈。通常攜帶核彈頭。主要用於打擊對方政治、經濟中心、軍事基地、武器庫、交通樞紐等戰略目標。包括地地、潛地、空地戰略飛彈等。此外還可按飛行彈道和射程分類。戰略飛彈一般是多級飛彈,由彈體、推進系統、制導系統和彈頭組成。彈體是連線、安裝彈上各部件的圓柱形殼體;推進系統是推進飛彈飛行的動力裝置;制導系統是導引和控制飛彈飛行的裝置;彈頭用以摧毀目標。戰略飛彈與其他類型的飛彈相比,其特點是:①彈體龐大,外形簡單。一般彈體長10-30米,直徑1-3米,發射重量幾十至幾百噸。②射程遠,速度快。射程最遠的可達16000千米。③精度高,威力大。美國“潘興-Ⅱ”飛彈,射程1800千米,圓機率偏差僅為25米。戰略飛彈現在有90多種型號,彈頭已由單彈頭髮展到集束式多彈尖和分導式多彈頭;彈頭威力從萬噸級、十萬噸級到千萬噸級梯恩梯當量,發射準備時間由幾小時、十幾小時縮短到幾十分鐘,發射方式由地面發射發展到地下、水下、空中和機動發射等。
巡航飛彈
一種小型的無人駕駛
飛行器。能自動導航,以最有利的速度和高度飛行數千千米,進行超低空突防;能把核戰鬥部準確地送到預定地點,其精度誤差僅為數十米。巡航飛彈和其他類型的飛彈在構造上的主要區別,是它裝有空氣噴氣發動機,發動機所需燃料自身攜帶,燃燒用氧化劑取自大氣,這對減小飛彈尺寸和重量、實現遠距離飛行十分有利。巡航飛彈外型與飛機相似,由輕而堅固的鋁合金製成。動力裝置採用小型、高效、消耗燃料少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彈上裝有雷達高度計、微型計算機、地形匹配系統、慣性導航和自動駕駛儀系統等。巡航飛彈所有攻擊的目標信息,都事先裝定在制導系統內。一枚飛彈可裝8~10個目標信息,發射前選定一個目標,即選定一條航線實施飛行。巡航飛彈可用不同的運載工具發射。空中發射時,載彈飛機投彈後,飛彈上的發動機起動,彈翼打開,飛彈作巡航飛行;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時,利用水下拋射系統把飛彈從魚雷發射管中推出,飛彈衝出水面後,彈翼打開,飛彈開始巡航飛行。巡航飛彈開始飛行是在高空,可節省燃料;一旦到達預定目標上空,飛彈飛行高度立即降低至雷達盲區以避開雷達跟蹤,飛行高度一般在水面上控制在20米,在丘陵地帶為50米,在山丘地帶則為100米;當飛彈接近目標時,高度一般小於20米
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有翼還是無翼和射程。
彈道飛彈的始祖是二戰時德軍德V-2型飛彈,它是由德國陸軍研發德,是當時在火箭彈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無翼的,顧名思義,它可以進行洲際的攻擊,射程相當遠,而且進行必要的改裝後,它可以發射人造衛星。
而巡航飛彈的始祖是二戰時德軍的V-1飛彈,它是德國空軍基於無人飛機研發的,因此它是有飛翼的,為保證攻擊精度,它一邊飛行一邊定位、一邊核實目標的地點,因此它的飛行速度不是很快,一般不會超過音速,容易被攔截,射程相對洲際飛彈來講,不是太遠。
最重要的是洲際飛彈造價極高,它是戰略型的,而巡航飛彈造價相對就低很多了,它的精度要遠優於洲際飛彈,一般執行戰術任務。
射程介紹
洲際彈道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
飛彈,是
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這種飛彈的國家,不必遠涉重洋就能直接對敵國實施戰略性攻擊。由於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圖不同,對洲際飛彈的射程規定不盡一致。
洲際彈道飛彈通常為多級的液體推進劑飛彈或固體推進劑飛彈,採用慣性制導或複合制導,攜帶核裝藥單彈頭或多彈頭。它具有推力大,飛行速度快,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優點。地地洲際彈道飛彈多數尺寸大、笨重、不便機動,一般配置在飛彈發射井內,採用自力發射熱發射或外力發射冷發射。潛地洲際彈道飛彈配置在核動力潛艇內,採用水下冷發射。
地地洲際彈道飛彈幾經更新換代,戰術技術性能大大提高,命中精度圓機率偏差從數千米精確到百米左右;射程可達萬餘千米;採取了抗核加固措施;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提高了突防和摧毀目標的能力。
美國現役
洲際彈道飛彈有“民兵”Ⅲ、“和平衛士”等地地洲際彈道飛彈。前蘇聯裝備的洲際彈道飛彈近20種,其中有SS-18、SS-19、SS-24、SS-25等地地洲際飛彈和SS-N-20、SS-N-23等潛地洲際飛彈。中國已擁有自行研製的洲際飛彈。資料顯示,中國的
東風三十一型飛彈射程為八千公里,改良型更可達一萬公里,圓周偏差率為一百至一百五十米,以美國本土和歐洲地區為打擊對象。東風三十一型可攜帶一枚一百萬噸熱核彈頭或五至八枚分導式核彈頭,具有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能摧毀美國的北美戰略防空司令部等目標。
東風二十一型屬於中程彈道飛彈,射程約二千七百公里,最初設計是以日本和印度為打擊對象,改良型可達三千二百公里,圓周偏差率更是精確到二十米,可用於打擊大面積移動目標。
另一種東風二十一改進型能攜帶三枚分導式核彈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攜帶多枚彈頭的中程飛彈。有軍事分析家指出,中國將東風二十一多彈頭化,是用以對抗美國計畫中的飛彈防禦系統,抑制美國對台海糾紛的介入。
巨浪二型是遠程潛射彈道飛彈,它是東風三十一的潛射型,射程可達一萬二千公里,可攜帶五至八枚分導式核彈頭,同樣是以美國本土為打擊對象。
洲際飛彈總的發展趨勢是:在改進和完善大型飛彈的同時注重發展小型、機動的地地洲際彈道飛彈增大潛地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研製新型洲際巡航飛彈,採用機動式彈頭,進一步提高飛彈命中精度、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射程2500~3000公里的巡航飛彈,命中誤差不大於60米,精度好的可達10~30米,基本具有打點狀硬目標的能力。攜常規彈頭的巡航飛彈可摧毀堅固的地面目標,也能用子母彈殺傷和摧毀面狀目標。攜20萬梯恩梯當量核彈頭的巡航飛彈由於命中精度高,一般比彈道飛彈的作戰效能高3~4倍。
巡航飛彈由於飛行時間長,速度低,飛行高度又恰好在輕武器火力網之內,所以很易遭槍彈等非制導常規兵器的攔擊,海灣戰爭中有3枚“戰斧”飛彈就是這樣被伊拉克擊毀的。
代表武器
飛行器X-10
X-10由北美航空公司研製,是專門為 MX-770(B/SM-64)“納瓦霍”洲際巡航飛彈計畫而開發的一種超音速無人駕駛試驗飛行器,用來蒐集空氣動力學設計、控制和自動導航系統的數據。X-10 機長 20.14 米,機高 4.51 米,翼展為 8.56 米。X-10 的機體設計比較有特色,採用下三角翼、雙垂直安定翼和機鼻鴨翼的布局。此外,可收放起落架和助降傘能使 X-10 重複使用。X-10 安裝有兩台威斯汀豪斯 J40-WE-1 渦輪噴氣發動機,其最大速度為 2.05 馬赫。最初 X-10 的飛行由地面無線電控制,後來則開始使用自動導航系統。
1953 年 10 月 14 日,X-10 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了首飛。儘管 X-10 的試驗飛行很順利,但隨著 1957 年“納瓦霍”項目(納瓦霍為美國一個印第安人部落名,其使用的語言十分複雜,因而在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曾招募了一批納瓦霍人作為密碼通訊員)的下馬,X-10 的飛行也很快被中止。其後大部分 X-10 被充當靶機使用,目前僅存的唯一一架 X-10 保存在美國
俄亥俄州代頓
美國空軍博物館內。
[2]《飛彈及其他武器系統》 中國航天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