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姓,是中國的一個姓氏。關於其起源有兩個:一是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熊耳山洱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也是源於地名,出自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姓
- 類型:中國的一個姓氏
- 第一個淵源:出自戰國時期熊耳山洱水
- 第二個淵源:出自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
注音,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
注音
洱[洱,讀音作ěr(ㄦ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熊耳山洱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洱,古稱洱水。北魏史學家、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洱水,出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
酈道元所稱的“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就是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的熊耳山,西周時期屬於古虢國莘地,到春秋戰國時期,其地隸屬於秦國。
傳說,在春秋末年,老子騎青牛老回秦國拜祖,途經熊耳山訪道。路過湯河時,那青牛渴極,一口將湯河之水吸乾了。老子不忍見一條清亮之水如此乾涸,當即揪住青牛的耳朵令其吐還於湯河中,並稱此舉為“上善若水”。從此,這條小河就被稱作“洱水”。
洱水源出熊耳山,向東南流注發源於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的渦水(今渦河),最後在安徽省的懷遠縣城附近匯於淮河。後來,居於洱水之住民,遂取“洱水”之名為姓氏,稱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洱海,就是今雲南省西部大理市的湖泊洱海。
明朝文學家、學者楊慎在《雲南山川志》中記載:“西洱海,在府城東,古葉楡河也。一名渳海。又名西洱河。”
楊慎所記錄的“西洱海”,如今是雲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洱海面積二百四十六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980米,魚類資源豐富,面臨點蒼山,因此又稱“點傖洱海”,擁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之勝。
西洱海,是古代羌民族的一支即今白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
關於白族,其民族來源在學術界說法不一,有土著說、漢人遷來說、哀牢九隆族說、多種族融合說、氐羌族源說、西爨白蠻說等等。本書則認為,白族群體在遠古新石器時代便已在洱海地區生息繁衍,過著半穴居生活,後與遷徙至西南地區的氐羌民族、漢民族等融合,形成獨特的西南夷族,後在南詔、大理時期逐漸形成一個白族共同體。
白族在秦、漢時期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漢義為“白人”,他稱則有“民家”、“那馬”、“勒墨”等。在貴州省威寧地區生息的白族中有九個著姓,因此又被稱為“九姓族”。在三國、兩晉時期,白族被稱為“叟”、“爨”。在唐、宋時期被稱為“白蠻”、“河蠻”、“下方夷”。在元、明時期被稱為“白人”。在明、清以後,白族多與漢族、蒙古族聯姻,因此多稱為“民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白族。
秦、漢時期,洱海地區同內地關係日益密切,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向洱海地區大批移入漢民,將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這裡。東漢時期,洱海地區改屬永昌郡管轄,並在此設立姚州都督府,史稱“歸化一統”。
在公元八世紀的唐朝時期,洱海地區當地民族自己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奴隸制政權。
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段氏家族率領白族人民推翻了南詔政權,建立了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大理國”,並與後來的兩宋王朝和睦,一直以臣屬關係相處。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三年(宋理宗趙昀淳祐十三年,公元1253年),元朝政府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定大理路和鶴慶路。
明朝時期,洱海地區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朝時期繼續沿襲明朝的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民國時期,白族居住的地區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在一部分地區特別是少數市鎮和公路交通沿線,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相當發展,而一部分山區尤其是高山地區,則還存在封建領主經濟以及原始公社和奴隸制殘餘。
自秦、漢以來,在洱海地區即有彝、白族以居地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洱氏、海氏等,其中尤以白族居多,是常見的民族姓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