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衛城

洮州衛城

洮州衛城位於甘肅臨潭縣城東3 5公里的新城鄉新城村。俗稱新城,與舊城(舊洮堡址)相對。據《洮州廳志》、《洮州衛城竣工碑》載,為明洪武十二年(1379)西平侯沐英所築,明、清兩代多次重修。1913年後為臨潭縣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洮州衛城
  • 俗稱:新城
  • 記載:《洮州廳志》
  • 時間:洪武十二年
地理位置,發展歷史,歷史淵源,現代價值,

地理位置

洮州衛城位於臨潭縣新城鎮。據《衛城竣工碑》記載,衛城築於明洪武十二年(1397),同時隍廟亦竣。洮州衛城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總周長5400餘米,總占地面積2.98平方千米。衛城南城牆順河而建,其他三面順山而上,城三分之一位於山上,東北高,西南低。四周城牆及南門保存較好,城牆上有馬面16個、角墩9個,東、西、北門存瓮城。城東北和西北山頭有烽火台。
洮州衛城

發展歷史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興於東隴山之南川築城,得到了當地藏族土司頭人的大力支持。全城跨山連川,因形就勢而築,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城周實測為5430米(原載九里),垣牆高9米以上,東西南北設四座瓮城,並有敵樓。城內外墩台相望,形成警報通訊系統。明中葉後,在海眼池南筑垣牆和水西門瓮城,成為甘南現存最大的一座古城。
洮州衛城

歷史淵源

三國(公元220-265年)時期,在臨潭已有挑陽、侯和兩城,蜀將姜維與魏將鄧艾曾戰於侯和。北魏(公元420-532年)置洪和郡,北周(公元572-581年)改置美相縣,隋(公元581-618年)廢郡置州,成為挑州治所。唐貞觀八年(公元749年)移州治於挑陽川,原址乃為美相縣,屬挑州管轄。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併入臨潭縣(即今臨潭縣舊城)。安史之亂後沒幹吐蕃,其後未見建制。故原城址自唐天寶至明初,長達600多年,被徹底破壞。在實測城址時,發現洮州衛城是在原洪和城基礎上擴建改築而成的。

現代價值

城內有明、清時期城隍廟1座,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朱德等率領下進駐新城,在城隍廟成立臨潭縣蘇維埃政府,並召開“洮州會議”作出了四方面軍停止西渡的重大決定。城內街道布局基本尚存。隍廟建築群座落在衛城中心偏北的台地上,坐北朝南,中軸對稱,東西長51米,南北130米,現存主要建築四座:大殿、東西廡殿、山門樓台和東西廊房,為清代建築。1936年8月,紅四方面軍在朱德、徐向前和李先念指揮下,攻克新城,成立臨潭蘇維埃政府,在隍廟召開了著名的“洮州會議”。1943年,由卓尼水磨川活佛肋巴佛和王仲甲領導的甘南各族農牧民大起義也爆發於此,威震西北。城內部分民居保存較好,特色鮮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