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書院

洪都書院位於南昌市城區。包括古洪都書院和新洪都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都書院
  • 別名:古洪都書院、新洪都書院
歷史淵源,教學情況,

歷史淵源

古洪都書院建於康熙元年(1662),由當時的江西巡撫董衛國牽頭創建於新城門外隆興觀塘(今新建縣境內),是清代康熙朝在江西新建的第一所書院,邑人熊文舉有記。由於年代久遠,早已廢棄,其辦學與教學情況均不得而知。
新洪都書院建於道光十三年(1833),由南昌知府張寅率眾士紳重建於南昌府學內西南角。南昌府學建於今天的洗馬池與瓦子角之間、明堂路北,由於府學在此,故又稱府學前。早前建於新城門外但因年久而廢棄的洪都書院即利用南昌府學西南角的講堂和敬一堂復建。嘉慶二十三年(1818)合郡紳士共同商議並稟請知府張敦仁同意,將書院作為士子們學習之所,但很快張敦仁就因提拔而離開,所以實際上到張寅任知府時才開始動員士紳們捐款建成。張寅認為南昌府學內原有各轄縣所建廳堂,可為各屬縣士子肄業齋舍,而西南隅講堂及敬一堂原系南昌縣捐建。南昌縣又是府轄八縣之首,所以用該堂新揭牌額作書院名,將敬一堂作為書院後堂,講堂則為前堂,並將匾額改為張子畏講堂。
清末學制改革,光緒二十八年(1902),書院奉旨改為“南昌府洪都中學堂”。民國時期,多次改名,如1911年改為“南昌府洪都中學校”,1914年改歸省管,改組為省立二中,洪中停辦。1925年春,南昌、新建、靖安、豐城、奉新、進賢、修水、武寧、銅鼓等九縣同人共議恢復,同年秋季開學上課,校址選在大成公園背(今南昌三中國中部),稱“南昌公立洪都中學校”。1928年改稱“南昌九縣公立洪都中學校”。1931年夏改稱“南昌九縣共立洪都中學校”。1933年春改稱“南昌九縣聯立洪都初級中學校”。1944年秋,增辦高中,稱“南昌九縣聯立洪都中學校”。1949年5月,南昌解放,學校被南昌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南昌市立中學”。1953年10月12日,南昌市立中學奉令更名為南昌市第三中學,簡稱南昌三中,校名沿用至今。1992年高中遷入位於二七北路的新校,形成了一校兩部的格局。2012年,南昌市政府又將二七北路校址劃給育新學校,南昌三中高中部從2012年秋起分三年逐步遷入南昌高專原校址青山湖北大道342號,形成一校三部的格局。

教學情況

洪都書院的教學以應科舉考課為主。在辦學初期,學生主要來自南昌府所屬八縣,即南昌、新建、豐城、奉新、進賢、靖安、武寧、義寧(今修水)等縣,學生人數有著嚴格的限制。每年監生中招收內正課40人,外正課40人,後來外正課又續增了12人,並應督學馮譽驥捐廉的要求增加了20人。童生中招收內正課和外正課各22人,外正課後來增加了8人,並再應督學馮譽驥捐廉的要求續增了10人。包括監生、童生在內的內外正課生總計174個名額。所有這些學生都是定額錄取的,各縣所分到的名額多少不一,其中南昌、新建內正生各7名,童生內正課各4名,外正生各17名,童生外正課各10名;豐城、奉新內正生各5名,童生內正課各3名,外正生各7名,童生外正課各4名;進賢、靖安、義寧、武寧內正生各4名,童生內正課各2名,外正生各6名,童生外正課各3名。另外還招收生附課100人,童附課80人,再經過考試看其文章寫得好與壞來決定是升還是降,經過考試,如果連續3次列為上等者,附課就升為外正課,外正課則升為內正課,如果連續3次列為3等者,則依次而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