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瀨關聖廟

洪瀨關聖廟

蓬萊境關聖廟位於洪瀨街,始建於唐僖宗年間(873~888年),初為龕亭,至明代,易亭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瀨關聖廟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洪瀨鎮
  • 始建於:唐僖宗年間(873~888年)
  • 開放時間:全天
地圖信息,
洪瀨關聖廟,原稱謂應該是 洪瀨蓬萊境關聖廟。
早於元明時期,洪瀨被編制為南安縣的第十九都,其時的全稱是南安縣十九都懷德鄉豐年裡。到了民國年間以及解放以後才分別被改稱為洪瀨鎮的行政單位,是福建的四大名鎮之一。
由於歷史的傳承,洪瀨鎮區共劃分為三個境份即蓬萊境、樹德境、福慶境。因為關聖廟位於蓬萊境內,所以被稱為蓬萊關聖廟。該廟建於唐僖宗年間(公元873~888年),最初只是一座龕亭,直至明代才擴建為廟。
西晉末年,中原百姓為避五胡之亂,紛紛南遷到東南沿海進行避難。為了休養生息,進入了泉州的晉人就沿南安江而居,農耕漁獵,墾荒造田。後來沿江而居的晉人多了,就把南安江改為晉江了。
梁武帝年間置南安郡於豐州城,由於洪瀨毗鄰郡治,所以逐漸形成集鎮。隋唐時代,隨著東溪船運的開通,洪瀨商埠開始繁榮。其時街坊商賈為了祈求平安和生意發達,開始崇奉關公,並以他的“忠義仁勇”為楷模,後來鄉民們捐錢捐物選擇了面向雙架山,後枕東溪水的風水吉地建起龕亭,從此把關公作為洪瀨鄉閭的保護神。
關公神像的由來
明朝年間,洪瀨後廍村有位名叫張田爺的人,出身貧寒,但卻生得虎背熊腰,膂力過人。他一生忠厚,以砍樵為生。有一次往楊梅山砍柴路過栗岩時,恰逢栗岩火災,張田爺於岩寺外往內一望,只見大殿中有尊紅臉長髯的關公神像,身高二米有餘,威風凜凜,於是冒火入內把關公神像抱出寺外,他剛走出岩寺大門時,只聽見一聲巨響,整個岩寺轟然塌下,張田爺驚得一身冷汗,他知道這是關老爺在顯靈庇佑,就下跪向關公神像拜了三拜,以叩答關爺神恩。
當張田爺回過神來的時候,看見關公神像已無處安身,就在附近找了一個石臼,然後一頭關公神像一頭石臼一起挑回洪瀨。這就是洪瀨關聖廟早年那尊關公神像的來歷。因為這尊關公神像最為高大而被擺在主位,後來又雕塑了關平、周倉神像以及其他關公神像副身一起供奉,所以成為天下關廟中關公神像最多的一座。
洪瀨關聖廟歷史悠久,歷代達官名士朝拜行吟,留下諸多詩聯。清代朝議大夫員外郎刑部主事信官王登瀛撰寫對聯云:“元亨利貞剛健中正,美大神聖篤實輝光。”成為關聖廟裡別具特色的一對佳聯。清末名士曾遒所題的:"中條發跡”匾額尤為醒目,備受世人推崇,為該廟增輝添色。洪瀨名士林炳榮題:“維社稷功高武穆,讀春秋德配文宣”等
1980年,印尼華僑辜雙喜及鄉賢黃則敬熱心倡議,印尼華僑黃海棠發動募捐,於是進行廟宇重修,廟呈石木結構,雕甍彩徹,風吹鈴塔聲聲鳴,上之蜘蛛結網,下之石條鋪邊,異常堂皇壯觀。北上山西進香,得來一聯:“紫霞盤旋劍峰斜飛江海霞,紅霞繚繞刀芒高插鬥牛青”為廟增色。一千多年來蓬萊關聖廟香火鼎盛,歷代不衰,已經成為四方信士朝拜關公的莊嚴道場。

地圖信息

地址:洪瀨街49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