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古灌區

洪澤古灌區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自東漢開始,古人引水灌溉耕作,歷代建設水利設施,灌區延續至今。目前,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

源於破釜塘,始建於公元199年。灌區擋水工程洪澤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長堤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2023年11月,江蘇洪澤古灌區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工程體系,歷史遺存,歷史價值,獲得榮譽,

基本簡介

洪澤古灌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西依洪澤湖大堤,東至白馬湖,北臨蘇北灌溉總渠,南至淮河入江水道,現狀控制灌溉面積48.13萬畝。洪澤古灌區源於破釜塘,始建於公元199年。灌區擋水工程洪澤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長堤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工程體系

灌區為蓄水型灌區,由蓄水、取水、輸水和排水工程組成。灌區的水源初為破釜塘、白水塘,明代大修洪澤湖大堤,攔蓄淮河水形成洪澤湖,洪澤湖淹沒破釜塘、白水塘,成為灌區的水源至今。當代,在洪澤湖大堤上建周橋和洪金涵洞從洪澤湖取水,配套灌排渠道,取代並完善古閘涵和河道的灌溉功能,古徐州涇、竹子涇、棠梨涇等排水乾溝,演變為現在的潯河、草澤河、老三河、洪金南乾渠、北乾渠、潯河南乾渠、北乾渠,形成周橋和洪金兩個大型灌區。

歷史遺存

67.25千米的洪澤湖大堤、15千米明清石工牆、源自三國、唐代和清代的5條灌排河道遺存,5尊清代鎮水鐵牛、34塊石碑、300多塊石刻以及滾水壩遺址、決口遺址等組成了蔚為壯觀的工程遺存;延續118年的滾水壩運行記錄和連續127年的水位觀測記錄、眾多上諭、奏疏、治水論著、治水工藝、傳統習俗、神話傳說等形成了極為豐富的非工程遺存,具有極高的遺產價值。

歷史價值

灌區是古代水庫蓄水灌溉工程的傑作。灌區的擋水工程洪澤湖大堤石工牆使用千斤條石270多萬塊,蓄水規模在明代即達10億立方米,創造了直立條式石工牆、坦坡防浪、閘壩泄洪、三合土防沖等技術。
灌區是灌溉工程可持續運行管理的典範。灌區蓄水工程從明代沿用至今,形成了責任明確的“工交”制度,“文武結合”“官民結合”的堤防管理體制,科學合理嚴格的閘壩泄水制度,責任分擔、資金共籌的工程賠修制度。
灌區是區域農業生產和防洪安全的保障。灌區自三國至今持續發揮灌溉功能。現洪澤湖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洪澤湖大堤自古以來為淮河下游的防洪屏障,現保護3000多萬畝耕地、2600多萬人口和10餘座城市。
灌區是古代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的保障。灌區從三國至明代為屯田重地,保障了政權穩定和社會安定。洪澤湖大堤是蓄清刷黃,保漕濟運的關鍵,維持明清漕運四百多年,是國家安危所系。

獲得榮譽

2023年11月,江蘇洪澤古灌區入選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