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建築群

洪江古建築群

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時已成為湘黔間商鎮。明代設洪江驛,清置洪江鎮,民國時有“小南京”之稱。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棟古窨子屋,六十餘座廟、堂、祠、院及一些舊報社、學堂、錢莊、戲台、作坊、商鋪、青石街巷沖等。明清窨子屋和會館是這裡最有特色的古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江古建築群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點: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沅江北岸
  • 朝代:明
信息,簡介,洪江古建築群保護,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湖南省
洪江古建築群 VI-674

簡介

洪江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時已成為湘黔間商鎮。明代設洪江驛,清置洪江鎮,民國時有“小南京”之稱。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棟古窨子屋,六十餘座廟、堂、祠、院及一些舊報社、學堂、錢莊、戲台、作坊、商鋪、青石街巷沖等。明清窨子屋和會館是這裡最有特色的古建築。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二進二層,或三進三層。三層以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高聳的封火牆內,屋頂從四圍適當向內中傾斜,靠方形小天井採光通氣。依山傍水,或處於深巷或吊腳於岸邊,屋檐高牆接踵,石板巷道與石級碼頭相連。鎮內有山西、常德等十大會館,大多靠近水碼頭,伸展到深巷高坡。會館一般有正殿、偏殿,正廳、客廳,客房、戲台等。太平宮(寶慶會館)青石門樓浮雕有岳母刺字、八仙過海等歷史傳說故事人物。 洪江,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雪峰山區,是座移民城市,地處沅、巫兩水交匯處,商貿起源於唐代草市,鼎盛於明末清初,得益於水運交通,宋熙寧八年(1075)始設洪江鋪,是洪江古商城的“童年”;宋元佑五年(1090)改鋪為“砦”(同“寨”)。
據著名民俗學家林河先生考證,在此之先,成都商人發現並開闢了一條繞開三峽,取道涪陵、酉陽、秀山,入酉水至古黔中郡(今湖南沅陵縣),經沅江達洪江,然後改乘苗船進入貴州清水江之黃平,再換乘馬幫入雲南、緬甸、印度,達西域各國的“南方絲綢之路”,比川人開闢的另一條“蜀身毒道”更為安全、便捷。由於這條商路的形成,移民而來的洪江人開始寄命於商,各地淘金掘寶者蜂擁而至,到明末清初年間,洪江便以其優越的水運交通和“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特殊地位,發展成大西南商業都會,一大批作坊、店鋪、客棧、商行、寺廟、會館應運而生,形成了“七沖、八巷、九條街”的市井格局,全國盡有18個省、24個州府、80餘個縣先後在洪江設立會館和其它商會組織100餘個。

洪江古建築群保護

洪江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懷化市洪江區中心位置,地處沅、巫兩水交匯處,現完好地保存明、清、民國時期的寺廟、作坊、商行、會館、錢莊、店鋪、煙館、報館、 學堂等建築380餘棟,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其中以商行、會館為代表的商號建築,規模大,氣勢雄,具有濃厚的商道文化氛圍,其建築形式與雲南的“一顆印式”民居建築較為相似,但又具有自身的“商業”特徵,為商居合用,通高大、馬頭牆,四周由青磚砌成的“封火牆”圍護;其營造法式自由靈活,融入自然均依山就勢而建,且大多飛檐翹角,雕龍刻鳳,極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被專家譽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
調研中,單霽翔局長對洪江古建築群的起源、發展和興衰情況及保護利用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並實地認真考察了18處重要“國保”建築的保護利用情況及整個古建築群的保存狀況。最後,單霽翔局長指出:洪江古建築群建築特色鮮明,由於歷史上水運交通便利帶來的商業貿易輝煌,以及隨著水運交通迅速衰敗和地方黨委、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得以保存至今,較為完整,特色鮮明,並著重強調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在保護範圍和建築控地帶內絕不能大拆大建,要儘快完成保護規劃和維修方案的編制,首先做好18處重要“國保”建築的保護利用和維修工作,要讓地方民眾得到好處、實惠,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好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