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

洪武二年

大夏政權覆滅後,留居四川的楚籍將士和鄉人,為明初湖廣移民在四川的分布奠定了基礎,播撒了四川楚籍祖源的種子。蜀人楚籍記憶的濫觴,正是以此作為源頭的。

這集中體現在,後世蜀人在追溯祖先來源時,動輒就說遷川時間源自洪武2年(136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武二年
介紹,湖廣移民,不同說法,象徵符號,

介紹

當肇端於的湖廣移民遷川活動成為過去,變成一種歷史沉澱時,人們出於生命本源的思考,沿著“我從哪裡來”這一命題往下求索,自然會喚起對過去的了解和記憶。
由於孝感鄉在元明以來的“移湖廣實四川”歷史中發軔最早,居於源頭地位,因此名氣最大,影響最巨。以至到了明中期,儘管這一地理單元早已在湖廣消失了,但它在移民定居的四川地區,一直被湖廣移民及其後裔作為對原鄉的一種記憶保存下來,並通過口授和文字載體一代代流傳至今。

湖廣移民

大夏政權覆滅後,留居四川的楚籍將士和鄉人,為明初湖廣移民在四川的分布奠定了基礎,播撒了四川楚籍祖源的種子。蜀人楚籍記憶的濫觴,正是以此作為源頭的。
這集中體現在,後世蜀人在追溯祖先來源時,動輒就說遷川時間源自洪武2年(1369)。
民國簡陽縣誌》稱:“洪武二年,湖廣麻城居民遷至簡州者眾多。”民國《簡陽縣誌》收錄的原籍為麻城孝感鄉和湖廣籍的30支入川氏族中,明確為洪武2年,或洪武3年入川的家族,有24支,約占80%。
在蜀人祖源記憶中,稱洪武2年入蜀的現象,主要存在於楚籍後裔中,尤其是在自稱是麻城孝感鄉的移民中得到了普遍認同。
這種祖源記憶,起源於何時尚待追溯,但在“民國”年間已形成一種“俗傳”“蜀語”,達到“人人言然”的程度。
在清朝及“民國”的四川家譜與地方志中,有關洪武2年入蜀的家族,遍布全川。
這些洪武2年入蜀的家族,大多系籍楚省,或經湖廣,或經麻城,或經孝感鄉入川。

不同說法

在洪武2年入蜀的家族中,又有不少人將祖先遷川原因記述為“奉檄入川”、“奉旨入川”、“奉詔入川”,更有的將“奉檄入川”的年代記為洪武2年。
眾所周知,洪武2年,四川還被大夏政權控制著。為什麼民間族譜普遍將家族由湖廣遷入四川的時間書寫為“洪武二年”?在洪武2年遷入現象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奧秘?既以“奉檄入川”相傳,那么,究竟奉誰的旨意?是大夏政權的旨意,還是朱元璋明朝的旨意?還是另有原因?
對此,學界有3種觀點。第一,大夏說。祖籍麻城的氏族,大多是元末“東人避亂者”,大夏政權為“招鄉人以自固其勢”,故頒詔者當為明玉珍無疑。沿稱“洪武初遷蜀”的家族,是出於革除前朝“偽號”的需要。在明軍平蜀後,不得不避諱以稱之。為掩蓋這段歷史,他們及後裔便稱家族是“避紅巾之難入川者”;或改稱“奉檄入川”、“奉旨填蜀”。
第二,明朝說。早在至元24年(1364),朱元璋政權就開始了對鄂東麻黃地區的直接經營和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大夏政權不僅沒有能力,而且也不可能越境到朱元璋控制的地盤招徠移民。因此,家譜上記載的洪武2年遷入四川的家族,絕非是回響大夏政權的詔令。那么,這些遷入家族所奉的旨意,必然不會來自大夏政權,只能是來自明朝。
第三,陳友諒軍民說。重慶學者岳精柱、程行在分析眾多洪武2年麻城孝感鄉民遷川的案例時指出,他們既非大夏,也非明朝,而是避難的陳友諒軍民:洪武2年,還是大夏政權控制巴蜀時期。這么多人一起從孝感鄉入川,是從軍,還是移民?洪武2年的湖北,早已是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大夏政權不可能到湖北徵召。因此,這些人應視為自發移民,也就是為躲避朱元璋追究的陳友諒軍民。

象徵符號

“洪武二年”不僅是四川移民遷徙源流上的一大難點,也是明朝移民史上一個令人費解的話題。環顧明初全國各地的移民活動,除確需以確切年份來書寫移徙事件外,通常都是以“洪武二年”這種紀年方式來加以表達。
四川“洪武二年”現象的產生,一般而言,通常應理解為“蜀人楚籍”在明軍平蜀後,出於“避忌”的一種行為表現。
四川各種地方文獻也無不證明,早在明軍平蜀前,已有各種類型楚籍民眾遷入四川,其中既有元末自楚避難入蜀者,也有追隨明玉珍入川者,他們一道構成“蜀人楚籍”的主體。
明朝定鼎天下後,這部分“蜀人楚籍”群體,為適應新政權革除“偽號”的需要,恥於再言及大夏,遂將原本於元末或大夏時期遷入的年代,轉寫成“洪武二年”。可見,“洪武二年”之於四川,實乃元明改朝換代背景下,附加在“蜀人楚籍”民眾身上的一種文化符號。
繼元末明初“徙楚實蜀”現象後,四川又在明末清初發生了再一次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
為區分不同時代遷入的移民身份,有的遂將“洪武二年”作為劃分明初時代遷入者的識別標誌。
在清初以來的四川社會中,與明末清初新遷入的移民相對照,其中既有宋元時代遷入者,也有以“洪武二年”為標誌的明代遷入者,他們一起構成當地的“土著”,“俗稱本地人”。
由於這一划分符合四川歷史實際,不失為歷史時期四川人口來源構成的真實寫照,故這種認識逐漸積澱為四川民眾的一種集體記憶。
到了“民國”年間,當新一輪四川地方志和族譜編修高潮到來之際,“洪武二年”成為指代明初時代的一種象徵符號,被保存在地方民間文獻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