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慶鎮,位於西安灞橋區東部,灞河北岸。東與臨潼區斜口街道辦事處、藍田縣華胥鎮接壤;西、南與席王街道辦事處為界;北與灞橋街道辦事處相連。因灞水下游最大支流洪慶河發源並流經境內而得名。轄29個村民委員會,80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4個家委會,總面積56.94平方公里。1993年,總人口50167人,其中少數民族275人,農業人口31935人,城鎮居民18232人。鎮政府駐洪慶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洪慶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西安灞橋區
- 郵政區碼:710025
- 地理位置:東與臨潼區斜口街道辦事處、藍田縣華胥鎮接壤
- 面積:56.94平方公里
- 人口:50167人
名稱由來,歷史沿革,經濟狀況,
名稱由來
新興工業鎮。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在此坑殺儒生七百餘人。鎮中心橫坑街被雅化成洪慶街,鎮隨街名,現為自然鎮。
歷史沿革
境內洪慶街,相傳秦代為麗山市,人煙稠密,《水經注》名鴻谷,秦始皇將儒生460餘人坑殺於此,因名橫坑、又寫為鴻坑、洪坑,後雅化為洪慶。唐代在此設旌儒鄉。
1949年為車丈溝、上魯峪、趙莊等3鄉。
1956年劃入西安市,合併成立灞橋區洪慶鄉,1961年改為洪慶公社,1966年改名紅星公社,1977年復稱洪慶公社,1984年改為鄉,次年設鎮,1994年改為街道。
1996年,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轄洪慶坊、田王村、二工段3個居委會和慶華電器廠、朝陽儀器廠2個家委會及趙西、趙東、路家灣、田王、惠西、惠東、西侯、東侯、王村、燎原、安家、郭李、車丈溝、唐劉、王柯寨、新興、吳肖亞、岳家溝、硯灣、街子、棗官瓦、下魯峪、上魯峪、陰坡、丁張胡、常王、水泉子、野雞胡、栗溝29個行政村。
2002年,轄洪慶、慶華、向陽3個社區,栗溝、野雞胡、常王、水泉子、陰坡、丁張胡、上魯峪、下魯峪、郭李、安家、車丈溝、唐劉、王柯寨、吳肖亞、新興、燎原、王村、岳家溝、棗官瓦、街子、硯灣、東候、西候、惠東、惠西、路家灣、田王、趙東、趙西29個行政村。
該地漢代稱銅人原,唐代隸屬萬年縣,後隸屬長安縣。建國後屬長安縣第五區管轄。1955年編為一、二、三、四鄉,歸灞橋區管轄。1985年改為鎮。鎮域地形東高西低,由西向東呈三個階梯排列,依次是平川、台原、山地、西部寬廣,東部狹長。
經濟狀況
該鎮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蔬菜、水果等。有耕地40378.9畝。1993年產糧食641萬公斤,蔬菜1336.7萬公斤,水果66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553萬元。
家庭飼養業有牛、馬、騾、驢、豬、羊、蜂、雞、鴨等。果園面積8770畝,產蘋果、梨、桃、柿子、核桃、杏、板栗、櫻桃等。
交通發展迅速,西部平川地帶公路交叉成網,四通八達。108、312國道、西臨高速公路在境內通過,形成十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洪陽南北兩條公路貫穿東西,把山裡的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運往城裡。鎮內有郵電支局、4個郵電所,電訊局機務段,信息靈通,通訊發達。有省級以上科研、院校、廠礦3個單位駐地。商家雲集,工商業發達。學校、醫院、旅店大都集中在兩公里長的田洪正街上,是規劃中的西安衛星城鎮。
西部平川、中部台原地區是洪慶鎮農業區。可以灌溉15300畝。
東部山區林牧畜業發展迅速,林木面積1416畝,畜禽60119頭(只)。有刺槐、側柏、竹、椿、榆等林木。
山區礦產資源有:石墨礦儲量4500萬噸,花崗片石、麻岩石4.8億立方米,大量的紅土儲量更為可觀,已成為一中外合資企業和西安一建築陶瓷廠燒制陶瓷的主要原料供應地。
1993年,有鄉鎮企業14家,並有村辦、聯辦、個體企業共1510家,企業職工6580人,千萬元企業1個,百萬元企業2個,年產值22370萬元,主要生產鑄鐵下水管道,腹式門窗、童裝、仿古工藝品、特別是鑄鐵下水管道和腹式鋼門窗獲市優產品稱號。
該鎮1993年有農貿交易市場5處,大型商場(店)4個、飯店2個。工商行、建行、農行在這裡有5個辦事機構。國有、集體、個體各種商店、藥店、飯館、小吃攤點等沿著2公里長的田洪正街一字排開,再加上洪陽北路西段市場及各種商業服務網點。構成了洪慶鎮商業服務網點大小都有多而全的特點。
有中學5所,在校學生3100人,教職工360人;國小15所,在校學生5830人,教職工335人,學生入學率100%。農業技術培訓中心1所,下轄各村級農校,形成成人教育、農科教育網路。全鎮有文化娛樂設施28處(所)。在洪慶影劇院內設有專門管理機構——洪慶文化中心。
醫院4所(包括廠、礦職工醫院),個體診所11個和各村醫療站,醫護人員310餘人,病床280多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