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河

洪塘河

洪塘河,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水經注》稱“托台谷水”。上游有兩支,一般以水溝口河為正源,源出山西省天鎮縣的天台山以北輝窯溝村附近,經水溝口水庫(一、二庫)出水溝口山至懷安城與柳河匯合,後稱洪塘河,經頭百戶至太平莊水庫,北流經左衛鎮,於劉家堡村注入洋河,全長81.2公里。流域面積980平方公里。

沿河有十字河、窯子頭河、瓦窯口河、紅沙梁、俞家屯、寺溝、湧泉堡、東彎、鄭王莊、牛心川、張家窯、下果園、夏家屯等沙河注入。

枯水期乾涸,汛期山洪暴發,最大流量為765立方米/秒(1925年調查)。年均徑流總量0.334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33.6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119萬噸。

洪塘河為季節河。為蓄洪利用,上游建有水溝口水庫(一、二庫),中游建有太平莊水庫。懷安縣境東北洪塘河下游有洪塘河灌區,並建“引洋濟洪”工程—廣濟渠。溝通了洋河、洪塘河之水,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渠系網路,改善了灌溉條件,灌區受益面積達6.4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塘河
  • 別名:托谷台水
  • 所屬水系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天鎮縣、河北省懷安縣
  • 流經地區:山西省天鎮縣、河北省懷安縣
  • 發源地:山西省天鎮縣的天台山以北輝窯溝村附近 
  • 主要支流:十字河、窯子頭河、瓦窯口河、紅沙梁
  • 河長:81.2 km 
  • 流域面積:980 km 
  • 平均流量:0.6 m/s 
  • 河口:河北省懷安縣劉家堡村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水庫建設,灌區建設,河道治理,水電站,

幹流概況

洪塘河
洪塘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洪塘河,上游有兩支:一支水溝口河,源出山西省天鎮縣的天台山以北輝窯溝村附近(《天鎮縣誌》記為摩天嶺東麓,《懷安縣誌》稱天鎮縣輝窯溝村),經水溝口水庫(一、二庫)出水溝口山至懷安城與柳河匯合;一支即柳河,發源於懷安縣白玉莊。兩支合流後稱洪塘河,經頭百戶至太平莊水庫,北流經左衛鎮,於劉家堡村注入洋河,全長81.2公里。流域面積980平方公里。其中在山西省內河長25.5公里,流域面積165平方公里,洪塘河寬200米,兩岸多沙丘地區,高出河床1至5米,河底為粗沙卵石,縱坡1/120至1/400。
洪塘河上游水溝口河,自天鎮縣摩天嶺東麓,出灰窯口,東北經南高崖村南,又東北折入木家河村,入河北省懷安縣境。境內長25公里,流域134平方公里,為矩形河。
在懷安縣境,水溝口河東北向流經席麻溝、蔓菁溝,出山後,過山旗屯,南北向分東西兩支流,東支流經席家房、胡家房、王家房子、賈家房子、懷安城東、安家灣,於張家台子匯入洪塘河;西支流經常家房子、懷安城西,於北瓦窯入北河,又東北向於張家台子匯入洪塘河。由此拐向正東,於袁家房轉向東北,經韓家房子、西韓家屯、周家窯、後所堡、頭百戶、上王莊、牛家莊、三十里店、牛家窯入太平莊水庫,出水庫東北向經太平莊、南夏家屯、北夏家屯、喬子溝、葉家辛窯、葉家莊、上果園、中果園、下果園、胡家屯、左衛、劉家堡村東北匯入洋河。懷安境內流程36公里,平均河寬150米,總流域面積972.4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785平方公里,河道比降為10‰。
洪塘河
懷安縣水溝口山區河道
洪塘河
山口水溝口村段
洪塘河
懷安縣太平莊鄉水庫庫區段
洪塘河
洪塘河在懷安縣左衛鎮劉家堡村注入洋河

水文特徵

洪塘河,為季節河。枯水期乾涸,汛期山洪暴發,最大流量為765立方米/秒(1925年調查)。年均徑流總量0.334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33.6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119萬噸。
上游天鎮縣段多年清水流量0.11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036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砂率37.8公斤/秒,輸砂量約26.16萬噸。河水HP值8.3,總硬度11.8;縱坡13‰,最高年徑流量0.0529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0.0246億立方米。中下游懷安縣段年平均流量每秒0.6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49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0.69億方立米,最小為0.3億立方米。

主要支流

洪塘河,沿河有十字河、窯子頭河、瓦窯口河、紅沙梁、俞家屯、寺溝、湧泉堡、東彎、鄭王莊、牛心川、張家窯、下果園、夏家屯等沙河注入。
水溝口河,河長7公里,寬50米,季節河,系洪塘河上游。
北河,長19公里,寬40米,季節河,系洪塘河支流。
瓦窯口河,源於懷安縣靈官廟山下,流經桃花坪國營林場、難泥溝、瓦窯口、張家屯、左家房、袁家房,於五里橋南匯入水溝口河。河道至瓦窯口村以南為石質狹谷段,出瓦窯口村至張家屯築乾砌石壩,長約2.5公里,主要以淤灘護地護村為主。另外,還設改河壩300米,成灘淤地500畝,改河壩高10餘米,勢如城牆,歷經洪水,依然穩固。
北瓦窯河,古稱柳河,源於懷安縣鳳凰山背。流域面積130.42平方公里,沿河多築防護乾砌石壩,均為數十米長的小壩。因無統一規劃,逐年因害設防,挑水壩和護地壩互相衝刷,後河道上建兩座小(二)型水庫欄洪蓄清,情況方始好轉。
淮河,南起懷安縣東北口,北至舊懷安村匯入洪塘河,全長22公里。流經東北口、西北口、第三堡、上強地、小莊子、南頭百戶、一堵牆,舊懷安等17個村。民國12年(1933年),修建了東北口南園壩和東北口黃家壩。南園壩長10米,高2.3米,厚1米;黃家壩長77米,高1.6米,厚1米,全部用山石建造。1949年,舊懷安村修築護地壩2道,長200米,護地850畝。1962~1976年,第三堡公社、曹家莊公社和頭百戶公社的沿河各大隊共建防洪石壩3950米,成灘淤地800畝,護地3880畝。

治理開發

水庫建設

洪塘河
水溝口二庫
洪塘河
水溝口二庫大壩
水溝口二庫,位於水溝口河下游,距 懷安縣人民政府駐地柴溝堡鎮南偏東30公里,距水溝口一庫5.5公里。該庫是水溝口河上的第二座水庫,故稱水溝口二庫。始建於1976年8月,歷經三年,到1979年11月建成。該庫是以灌溉為主,兼防洪發電綜合性樞紐工程。總庫容760萬立米。控制流域面積223平方公里。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洪水校核。這座水庫由大壩、泄洪洞、發電洞、溢洪壩、消能二道壩等主體工程組成。大壩為變園形,變半徑雙曲率拱壩,為埋石砼建築物,大壩底寬十米,頂寬3.72米,高40米。泄洪洞為壩體埋管,方型斷面,為3×3米的鉿壓力涵洞。洞出口用3×3米鋼製弧形閘門控制泄量。溢洪壩長60米,7壩形為徒手曲線,鉿建築。二道壩為漿砌石重力壩。最大泄量530秒立米。發電洞進口為1.8×1.8米方形,洞身直徑為1.6米的園洞,裝機容量為2×500千瓦,年發電量156萬度。水庫的運用方式是近期緩洪蓄清。待取得兩庫聯合運用沖淤經驗後,再逐漸提高汛期蓄水位,達到年調節運用。從近三年來的套用情況看,每年總蓄水量可達一千多萬方。保證了水溝口河灌區六萬多畝土地的灌溉用水,對促進農業生產起到很大作用。
洪塘河
水溝口一庫
水溝口一庫,位於懷安縣南部,距懷安縣人民政府駐地柴溝堡鎮南偏東33.7公里。因系水溝口河上第一座水庫,故稱水溝口一庫。該庫於1959年始建,由於人力財力物力不足,1960年停建。1970年又重新開工興建,於1971年底完成。控制流域面積192平方公里,年平均基流0.5秒立米。河床平均縱坡七十分之一,上游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主體工程,大壩高30米,頂長184米,為土石混合壩,總庫容730萬立米。泄洪洞為人工開鑿隧洞,洞徑為5.2米,進口為兩孔,每孔斷面為2.5×3米。水庫運用方式是緩洪蓄清,汛期空庫迎汛,汛後蓄水澆地。幾年來運用基本正常,效益顯著,既減輕下游洪水災害,又擴大澆地面積。原設計S0年,校核標準500年。1979年按省地水文標準驗算,校核標準為300年,需開洞徑為0.4米,進口斷面為310×3.0米的泄洪洞一座,方能滿足新標準的要求。
洪塘河
太平莊水庫
太平莊水庫,位於洋河支流洪塘河下游。距懷安縣人民政府駐地柴溝堡鎮東南偏北20公里處。占地1,093畝,因位居太平莊,故稱太平莊水庫。該庫於1971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714平方公里,壩型為均質土壩,原壩高1S米,後又加高一米,總庫容916萬立米。壩頂長760米,防滲採用天然鋪蓋。原設計為五十年一遇洪水,二百年校核。左壩端有灌溉洞一座,最大泄水量為六秒立米。泄洪洞採用壩內埋管的方式建在軟基上。單孔洞為壓力洞,洞徑4.3米,進口安設予應力鉿平面閘門,最大泄量為158秒立米。因原設計標準偏低,1976年在右岸開挖50米寬土質的非常溢洪道一條。1977年至1979年又破壩修築雙孔洞一座,為方圓洞,高×寬為4.5×6.5米。進口安設4.15×4.2米鋼板平面閘門兩扇,最大泄量為335秒立米。水庫運用方式是空庫迎訊。汛來關門蓄水,汛前開閘泄空,汛期消減洪水峰量,延長洪水歷時,以利於下游洪水灌溉。每年總蓄水量可達1500萬立米,可供下游灌區六萬畝耕地的用水。由於採用空庫渡汛,從而提高了防洪標準,改善了灌溉條件,擴大了灌溉面積。灌區農作物產量穩步上升,1979年灌區畝產達748斤。1979年根據省地指示,對該水庫按新標準進行了水文驗算,校核標準為500年一遇洪水不能滿足,需增開so米寬的溢洪洞一座。水庫上游為黃土丘陵山區,植被很差,樹木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經過幾年的蓄水運用,庫內淤積200萬立米。在省水科所的協助下,開展了人工挖淤,開溝的沖淤試驗,三個汛期沖走85萬立米。
七里店水庫,位於懷安城七里店村,建於1959年,控制流域面積26.25平方公里,總庫容19萬立方米。防洪標準300年一遇。為均質土壩。壩長210米,設計控制面積2000畝,實際灌溉面積2000畝。

灌區建設

洪塘河灌區,位於懷安縣境東北,洪塘河下游。渠系工程依南高北低地形,沿河道呈扇形斜向分布。灌溉面積6.4萬畝,設8個渠道管理委員會。舊中國時代,灌區僅有紅棗山、大南壩、通順渠、民生渠、永利渠、趙家窯渠、三里台渠、尖台寨渠、劉家堡渠、老橋眼渠、崖底渠、十三股渠、慶眼渠、南灣渠等規模不大,以村為主的14條簡陋小渠。灌溉僅以冬季沿河蓄水養冰,解凍時設臨時土途及柴垛攔水春匯,夏季水大難攔截,水小難引進,常毀渠改口,僅可灌田萬餘畝。
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成立洪塘河統一管理委員會,在改建原有小渠的同時,興建了生產渠、民建渠、中義渠,澆地面積發展到近3萬畝。1956年,擴建民生渠,將渠身由7公里延長至22公里,溝通了洋河、洪塘河,成為一條重點“引洋濟洪”水利工程。也是全灌區最大的乾渠,設計流量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由2500畝擴大到1.05萬畝。1957年,該灌區將洪塘河兩岸的渠道新建了漿砌石固定渠首工程。並依洪塘河坡陡,行洪歷時短,泥沙含量大的特點,建造了分級少、斷面大的大型渠道。同年冬,縣水利局勘測設計,新開了香水山渠。渠首設在下果園村東,渠尾至宣化縣閣家堡,全長7.4公里。跨越八溝、四渠、一河,穿越一河。工程艱巨,施工複雜。施工期間,由第六屯、左衛、喬家房、鄭王莊4公社組織1800名民工,以村分段,各負其,突擊會戰。歷經兩年,動土方30萬立方米,石1957年,該灌區將洪塘河兩岸的渠道新建了漿砌石固定渠首工程。並依洪塘河坡陡,行洪歷時短,泥沙含量大的特點,建造了分級少、斷面大的大型渠道。同年冬,縣水利局勘測設計,新開了香水山渠。渠首設在下果園村東,渠尾至宣化縣閣家堡,全長7.4公里。跨越八溝、四渠、一河,穿越一河。工程艱巨,施工複雜。施工期間,由第六屯、左衛、喬家房、鄭王莊4公社組織1800名民工,以村分段,各負其,突擊會戰。歷經兩年,動土方30萬立方米,石方1800立方米,用工35萬個,耗資32萬元,1959年冬竣工。引洪塘河水東流,使胡家屯、葉家房、喬家房和宣化縣閻家堡等村的9378畝丘陵早地變為水澆地。
1958年,在洪塘河中游劈山開鑿西良渠。渠首設在饅頭山下,渠身緊貼石嘴山、西良山蜿蜒而行,直通高家窯村西北,退水於民生渠,全長7.35公里。1959年10月竣工。除灌溉中果園、下果園、高家窯等村耕地2600畝外,還可將洪塘河與洋河之水溝通。共動土方15萬立方米,劈山1400立方米,用石料1820立方米,水泥、白灰430噸,用工90萬個,耗資161萬元。
1962年,興建第二條“引洋濟洪”工程—廣濟渠。渠首設在二堡子村北,渠尾經劉家堡西南入洪塘河,全長12公里。設支渠14條,當年通水。1963年,配套石方工程,共建固定建築物49座,用款13.3萬元。
1965年後,對一些渠身窄,彎度大,流速慢,淤積多的渠道進行改線並口。截彎取直,整修配套。改建的主要渠道有:①合作一渠,將地處洪塘河洪水直衝要道位置的二道堰、中義、民建3條幹渠均延長、改線,配備了渠首工程及防洪石壩,加大了各渠的引水流量,受益面積由6300畝擴大到8700畝。②合作二渠,在喬家房渠、三里台渠及趙家窯渠上游,築漿砌石渠菌工程一座,設進水閘3孔,退水口2孔。由渠首統一進水,分別流入永利、永勝、勝利3條幹渠,進水流量達10.7立方米/秒,受益面積1.2萬畝。③合作四渠,將北灣、劉家堡尖台寨3條渠合併為一條長1000米的總乾渠,舊渠改線2100米,引水流量由15增加到2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8500畝。
經逐年改建擴建和配套,灌區內有26條主幹渠,308條支渠,建築物556座。乾.渠身擴寬到4~6米。渠身開口多,分級少,縱坡大、適應了洪塘河坡陡、泥沙含量大、行洪歷時短的特點。引水流量增加到120立方米/秒。同時,斗、乾、支、主渠縱橫相連。溝通了洋河、洪塘河之水,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渠系網路,改善了灌溉條件,使灌區受益面積增加到6.4萬畝。

河道治理

洪塘河治理分上、中、下游3段。縣境內上游從水溝口一庫至懷安城北五里橋;中游從五里橋至牛家莊;下游從牛家莊經太平莊水庫、左衛鎮至劉家堡村東入洋河。
上游有水溝口河和瓦窯口河及北瓦窯河較大支流。水溝口河上游5.5公里是石質狹谷。河水繞18道大彎後到水溝口村出山。舊中國多水患,乾隆五年(1740年),山水漫流,沖毀懷安城西南城牆,淹沒農田房舍甚多。知縣楊大蓖招募民工疏通河道,並於懷安城南門外築石堤180丈,土堤66丈,水得安流,城始無患。
新中國成立後,原有舊人字壩已不能分水。河水集流西河,危及懷安城。1964年,在人字壩南140米處,築乾砌石人字壩Ⅰ處,東長35米,西長15米,滾水壩l座,護岸壩4處,總工程量639.91立方米,增強了抵禦洪害的能力。後沿河各村在兩岸分別築壩淤灘,因無統一規劃,各村為多占河灘各自砌壩,造成互相衝刷。1971年10月,縣對河道重新規劃,按河道行洪標準確定了各段河寬規劃線。限令凡屬規劃線以內設障工程必須拆除,規劃線上新建工程務於下年汛前完成。之後,各村立即行動,拆壩、挖基、重砌,按期完成。
經逐年按規劃治理,水溝口河可保證245立方米/秒的流量通過,基本上達到治理標準。主河道上有兩座水庫調節水量,沿河兩岸有乾砌石壩,漿砌石壩,壩體順直,東河已成三面襯砌的防滲渠道,西河建成防滲清水渠。
中游有主河道及淮河支流。1965年在太平莊村流域砌壩1800米,成灘淤地300畝,護地600畝。1972~1976年,太平莊、三十里店、南夏家屯、北夏家屯沿岸又築壩3290米,成灘淤地674畝,護地1380畝。1975~1977年,第九屯至牛家莊的洪塘河北岸築防洪壩10公里,成灘造地3200畝,護地2200畝。
下游,為主幹河道。從牛家莊至中果團為石質山區,沿河築有小型石壩護地。出中果園村後流入平川地帶。民國5年在左衛鎮南門外用石條築堤40餘丈,民國8年又續築石堤50餘丈定名“長安堤”。1970、1974、1975年3次續建,延長245米,總長571米,壩體質量比舊壩大大提高。
1952年,七里溝洪災後,修建了七里溝防洪壩,全長200米,寬2米,高6米,建後即被沖毀。次年3月,採用前後坡用塊石乾砌,白灰抹縫,預留進水口的方法重新砌壩,當年5月竣工。
1972年,胡家屯村在西河沿築防洪護村壩200米,1974年又南仲150米。壩後淤地300畝,年後荻糧食5萬餘公斤。
1973年6月,山洪將上果園村自建的小水庫泄洪洞沖毀,毀地200餘畝。災後,奮戰20天築石壩40米,便洪水北流,耕地恢復。
洪塘河流域通過上、中、下游分段治理,共治理河道17.66公里。鹹灘淤地5000餘畝,護地8000餘畝。由於河道內有三座水庫調洪蓄水,現已初步形成綜合性防洪體系,洪塘河沿岸成為全縣重點產糧區。

水電站

水溝口二庫水電站,位於水溝口二庫壩後左岸50米處,為壩後式電站。裝機客量2×500瓦。設計流量4.16立方米/秒,最高水頭37米,最低水頭19.2米,平均水頭31.4米。設計年發電量117.9萬度,因庫容不足,進庫基流達不到設計要求,年利用1701小時,設備利用率為19.4%,年實發電30萬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