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查清史《重纂光澤縣誌》卷六“見縣治山一支由回龍後歷鉗山違直阜隴轉西北向縣東山作邑水口洪光塔在焉”印證了此塔的歷史存在。又據史料查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鄉人應從共塑,能工巧匠手搬肩抬,歷時四年,在海拔286米之臥牛山頂建起基寬三丈高九丈的七層寶塔。後幾經毀損幾經修復,終於一九六六年夏,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浩劫中被炸毀。光澤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責成新建洪光塔以民間方式運作,自2004年6月奠基動工,在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全縣幹部職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贊助下,獲資助款387萬餘元,用於洪光塔和臥牛山公園建設及其它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於2005年12月竣工並對外開放。洪光塔,塔型為八角七層,總高度39.96米,建築總面積519.6平方米。塔體全部用花崗石砌築,內置樓梯,盤旋而上,塔頂噸銅上金,熠熠生輝;夜景由輪廓燈和射燈合成,絢麗璀璨。當今中國書壇泰斗、八十高齡的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歐陽中石大師題書的塔匾更令該建築增光添彩。
塔體內外壁裝飾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光澤的歷史文化相結合。
外牆第一層的“處世勸導篇”主題,分別以《臥冰求鯉》、《舉案齊眉》、《孔融讓梨》、《程門立雪》、《臥薪嘗膽》、《磨杵成針》、《一諾千金》組成;第二至七層分別以《生態定位篇》、《區位季節篇》、《山野花卉篇》、《偶蹄動物篇》、《縣域碩果篇》和《願景祈福篇》為主題組成;由於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使得這有限的塔體外牆牆面所鑲嵌的31塊石雕,均注入了具體的內容和積極的寓意。
塔體內壁面裝飾的構思,第一至七層,又分別以《山水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關厚重》、《鄉風古俗》、《八閩奇葩》和《今日風貌》為主題,在有限的空間,以美術的形式濃縮了光澤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尤其是四千年延續的光澤發展史,稟之世人,以期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