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川古城

洧川古城

洧川古城為明朝景泰元年所築,周長九里四十步,開五門。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縣張恭復修,在五門各建門樓。明、清之際曾十二次復修擴建,女牆,樓垛、駛道全以磚砌,整齊堅固,高大宏偉,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湯”之稱。

建國前洧川城屢遭兵火,城毀門傾,僅有大南門倖存,該門東西寬7米,進深13.5米,高10米,內外壁均系大磚砌成,底部青石鋪基,頂部為半圓形拱券門,建築古樸,雄渾壯觀,這座城門之所以得以保留,很可能托福於頂端的一顆奇特的古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洧川古城
  • 地理位置:洧川鎮
  • 始建於:公元1450年
  • 牆高:二丈六尺
洧川南城門,洧川護城河,洧川城隍廟,洧川豆腐,

洧川南城門

現在的洧川城已毀於戰火,只殘留這南城門一座,上面刻有當地著名書法家王成喜手書“鎮洧門”三個大字。據文物部門測量“南城門東西寬17米,進深13.5米,高10米,內外牆壁均採用大青磚砌成,底部少量青石鋪就,頂部為半圓形拱券門,建築古樸,雄渾壯觀。”
洧川古城
百里有餘
500多年前,雄偉的洧川城池竣工了,一隻小鳥嘴裡銜著一枚熟透的柏樹籽要去餵它的孩子,當它從洧川南城門上空飛過時也許是驚嘆於城池的雄偉壯觀,一不小心柏籽從嘴裡滑落下來,不偏不斜正巧落在南城門洞正上方的一個磚縫裡。小鳥失望地飛走了,柏樹籽快樂的在溫暖的磚縫裡生長起來,它的根牢牢的抓著磚縫深深的往裡鑽,斜探著身子頑強的生長。
百里有餘百里有餘
小柏樹500年的時間變成了大柏樹,胸圍有三尺多,像一隻展開翅膀的鳳凰站立在城頭,俯視著洧川城,目視著洧川城的歷史變遷,見證著洧川城的水患戰火與榮辱興廢。500年的歲月只是歷史的一瞬間,柏樹500年的造化修煉成仙,早已具有了靈性,人們在城門上柏樹前為神靈建起了簡易的祭台,燃起了香燭,畫上了字元來祈求平安,祈求五穀豐登,祈求健康長壽。

洧川護城河

洧川的護城河不在城外,而在城內,敵人即使攻破了城牆也難於逾越寬100多米的護城河。還真說不清是河護城還是城護河。而如今的護城河在南城門附近只殘留了一部分,這寬闊的水面已成為洧川一道美麗的風景。

洧川城隍廟

洧川城隍廟位於洧川鎮城中心路北,據《洧川縣誌》載:該廟建於明初,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順治年間又曾多次重修。廟內原有大殿五間,拜殿五間,東西廊房各二十五間,戲樓一座,寢殿六間,大門三間,大門外有明弘治年間石獅一對,整個城隍廟占地約15畝,解放前為洧川縣舊0所在地,已將原東西廊房改建為東西排房。解放後,洧川縣人民0設在這裡。尉、洧合縣後,洧川縣撤銷,現在城隍廟為尉氏縣人民文化館洧川分館所使用。
洧川城隍廟1洧川城隍廟1
洧川城隍廟廟內現存大門三間,拜殿五間,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丈,硬山頂花疊脊(原為琉璃脊剪邊)拜殿梁架結構獨特,殿中橫排四根內柱直達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橫樑,樑上立柱,架梁托檁,檐下出飛椽,有檐檁,大小額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繪,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正面柱上刻有楷書對聯,中聯為:“澤沛人寰御災捍患神功大,靈著陰府彰善懲凶聖鑒真”,邊聯為:“ 赫赫明明賞罰世間善惡,昭昭耿耿扶持宇內人民。”背面石柱上邊聯“聰明不蔽舉念經回已早知,正直無私到頭善惡終殊報”,中聯“世事難齊冥府鑒觀從不奕,人心叵測幽靈炯照總無私”。
洧川城隍廟2洧川城隍廟2
在拜殿內自第一架橫樑之上置透雕木格棱,正中三間分別置隸書匾額,中為“公正堂”右為“負責任”左為“守紀律”九個大字(此三塊匾應為民國時原洧川縣0所置)。拜殿兩旁有東西廊房各六間,雖已改造過,但其木架結構未變,拆除磚牆即可恢復原來本色。
洧川城隍廟原有山門高大雄偉,為樓閣式,不幸於大躍進年代被毀,現在的大門雖經改造,但仍是原山門木架結構,有明柱,大小額枋,平板枋,拆除磚牆即可顯現出原中門及左右偏門,仍不失雄偉之氣。特別是大門南側的一對石獅,通高247厘米,東西長77厘米,南北寬58厘米,其中座高107厘米,獅高140厘米,石獅雕刻圓渾古樸。東邊石獅獅座前額刻有銘文共62字,大都模糊不清。經考證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所刻,故此對石獅已近五百歲了,實是一對具有較高價值的明代石雕藝術品。
如今洧川城隍廟是洧川鎮民眾文化活動的中心,一九八五年被尉氏縣人民0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零年劃定了保護範圍。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0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洧川豆腐

洧川豆腐歷史悠久,以細、白、鮮、嫩、營養價值高而遠近聞名,靠祖傳秘方和獨特的製作技術贏得了百姓青睞。但由於多年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個體經營,一直未形成規模。如今“洧川豆腐”已成為一種產業,成為響噹噹的綠色食品品牌。
洧川古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