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雜記

津門雜記

《津門雜記》分上中下三卷,為讀者提供了天津由一主要以產鹽為業的商埠,逐漸向工業城市轉變的可貴資料。其中下卷“衣兜菸捲”記載:“紫竹林通商埠頭,粵人處此者頗多。原廣東通商最早,得洋氣在先,類多效泰西所為。嘗以紙捲菸葉,銜於口吸食之。又如衣襟下每作布兜,裝置零物,取其便也。近則津人習染,衣襟無不作兜,凡成衣店估衣鋪所制新衣,亦莫不然。更有洋人之侍童馬夫輩,率多短衫窄袴,頭戴小草帽,口銜菸捲,時辰表練,特掛胸前,顧影自憐,唯恐不肖。”此段文字說明,在中國最早吸食紙菸的是廣東人,捲菸初到津門,最早接受捲菸的是受僱于洋人的馬夫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津門雜記
  • 作者:張燾
  • 出版社:1884年
  • 裝幀:平裝
  • 正文語種:漢語
  • 刻制時間:清光緒十年(1884年)
作者介紹,內容介紹,價值,

作者介紹

張燾,字赤山,祖籍浙江錢塘(今杭州),出生在北京,幼年隨父寓居天津。他博學多才,工書善畫,通醫術,懂外文。寓居天津三十年間,他記錄了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一些事件,又在稗官野史中悉心蒐集了很多有關天津古蹟、奇事的記載和詩篇,積久成帙,編成《津門雜記》。此外,張燾還把《伊索寓言》中的70篇故事翻譯、編成了《海國妙喻》,這是中國比較早的《伊索寓言》譯本。

內容介紹

《津門雜記》內容大半涉及地方民情風俗。除上卷“歲時風俗”、“婚娶”、“喪禮”,中卷“燈節”、“煙火盒子”、“四月廟會”、“盂蘭會”、“祭灶過年“諸條直接記載傳統習俗外,有不少材料還真切的反映了近代以來,天津作為一個重要通商口岸,因“華洋錯處”,中外文化互相交流衝擊而產生的變遷。如吸捲菸和衣服縫製口袋,本西洋人所為,“近則津人習染,衣襟無不作兜,凡成衣店估衣鋪所制新衣,亦莫不然。更有洋人之侍僮馬夫輩,率多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口銜菸捲,時辰表鏈,特掛胸前,顧影自憐,唯恐不肖”(下卷“衣兜菸捲”)。又如外國的賽馬賭彩傳人後,也吸引了當地許多人,書中“賽跑馬”條不僅記載了賽馬情形,還描述了每至賽馬時節,“傾城士女,聯袂而往觀”,以至“萬人空巷”的盛況。從中頗可見西風東漸之勢。
津門雜記
作者是一位思想頗為通達開明的人,他不僅以讚賞的口吻記載了那些效法西方科技的新事物,如發展電報郵政事業、機器開礦、機船挖河泥、舉辦輪船招商局等,稱這些為“裕國便民之道”,還對某些統陋習作了批評。如中卷“姑娘子”條對天津女巫裝神弄鬼、蠱惑鄉民的手法作了揭露。特別是下卷“中外國異俗”條,通過十七個方面中外風俗的比較對中國的男女婚嫁取決於“父母之命”、重男輕女、女子裹足等習俗表露了不滿之意。
此書還保存了不少地方社會史資料。如上卷“水會”條記當地紳商發起成立的救火會及其救火情形,並附錄了三、四十個“水會”之名,同卷“義學”條記各類義學設定及其規章制度,中卷“各善舉”、“備濟社”、“廣仁堂”諸條述社會慈善機構及其事業,同卷“有門坎”條談民間秘密宗教團體,“藝術”條還記載了民間藝人張長林的家傳泥塑絕技,“所捏塑戲劇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遠近馳名。西洋人曾以重值購之,置諸博物院中,供人玩賞。而為人作小照,尤其長技也。只須與人對面坐談,摶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孔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欲動。觀者莫不嘆絕”。這類事跡,往往為正史甚至一般史書所忽略,故其自有其獨特的價值。

價值

由於此書的記載較具體地反映了晚清時期天津地方社會生活及歷史、地理嚴格變遷,故一直受到地方史和風俗史研者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