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廣播電視大學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津市分校位於湖南省津市市區,前身為津市市電大工作站,1988年2月,國務院批准津市市為湖南省計畫單列市,同年7月2日,經津市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津市分校。學校隸屬於津市市人民政府,業務上接受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指導,是一所運用廣播、電視、衛星接收系統、文字、音像教材、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多媒體資源進行遠程教育的開放大學。首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塗北嶽,現任校長譚敦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津市廣播電視大學
  • 地址:湖南省津市市區
  • 前身:津市市電大工作站
  • 創辦時間:1988年2月
師資力量,學校規模,辦學宗旨,獲得榮譽,

師資力量

學校校本部有教職工42人,常年聘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高、中級職稱的教師30餘人。

學校規模

校園占地面積156畝,總建築面積近400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1600萬元。校園環境優雅,有十分充足的教學教研設施設備及實驗實訓場所。圖書室、計算機室、會計模擬實驗室、運動場及後勤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辦學宗旨

學校堅持以質量求發展,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的辦學指導思想,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學校自開辦以來,依靠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的指導下,開設了開放教育本科漢語言文學、法學、會計學、英語等四個專業,開放教育專科國小教育、法律、會計、計算機信息管理、電子商務、數控技術等六個專業,成招大專語文教育、法律事務、會計、經濟信息管理、電子商務等五個專業,為社會培養本、專科畢業生數萬人。

獲得榮譽

這些畢業生大部分成為了社會各行各業的骨幹,有許多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績。如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康祖傑,參與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技資源E-平台》項目子課題《生物標本整理、整合及資源共享》的研究,參與了韓國KOICA項目—《壺瓶山高山地帶名優茶開發》研究,主持了全球環境基金資助(GEF)的《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項目保護地區管理部分》(SFDP-PAM)項目在壺瓶山的實施,
2006年,壺瓶山SFDP-PAM項目在中期評估中得到世界銀行專家和官員的高度好評。2009年3月,組織編寫的《湖南壺瓶山植物志》(原色圖)出版發行,該植物志的出版開創了全國自然保護區同類研究之先河。1992屆財會專業畢業生,津市新華書店經理雷雯,在1996年全國新華書店知識技能比賽中一舉奪冠,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特別獎,被譽為全國“活書目”;漢語言專業學員劉澤榮,現任中國印藝術館館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中國印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湖南洞庭印社社長,有500餘件書法篆刻作品、《論篆刻藝術形式美規律》等30餘篇論文在《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等刊物上發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等作過專題報導。曾榮獲“德藝雙馨全國十傑篆刻家”等榮譽稱號。
1996年,學校成為湖南省“註冊視聽生”教育試點分校,2002年,學校開始實施“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辦學形式的多樣化,給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學校在試點過程中,根據 “開放教育”的特點,實行免試入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利用網路學習平台和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基礎,通過教師的引導、輔導、督導,實現學與教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取得較好效果,深受學生歡迎。
津市分校經過20年的發展與壯大,無論教學質量還是社會效益,都不斷提高,在湖南省澧水流域樹立了良好形象。今後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遵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下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廣辟辦學門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學校規模達到學歷教育在校生3000人,非學歷教育平均每年培訓約2000人次,使學校成為澧水流域有影響的現代遠程教育教學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