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沉積

洞穴沉積

在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喀斯特洞穴中,由於重力或地下水的作用而產生的沉積物。主要見於石灰岩岩溶發育的喀斯特地區。 常見的洞穴沉積物有洞穴角礫岩,產生於石灰岩地區的洞穴內,為頂壁坍塌堆積而成,其特點是具角礫化,填隙物為碳酸鹽物質或其風化後的紅土物質。此外,洞穴沉積物中還普遍發育有鐘乳石等化學沉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穴沉積
  • 外文名:cave deposit
碎屑沉積,化學沉積,生物堆積,植物沉積,動物沉積,

碎屑沉積

碎屑沉積物包括粘土、砂、礫和岩塊。粘土、砂和礫既能由水流從外部帶進洞內,也可以是洞穴岩石的蝕余產物;岩塊一般是由洞頂或洞壁崩塌產生的。這些碎屑沉積物大量出現在洞穴中,並經常與洞穴碳酸鈣層形成互層。

化學沉積

化學沉積包括洞穴碳酸鈣、石膏和其他洞穴礦物,下面主要介紹洞穴碳酸鈣。洞穴碳酸鈣是由洞穴碳酸鈣過飽和的水流沉積產生的,也可以由蒸發引起。沉積的速度在化學條件和物理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取決於水一空界面面積的大小,界面越大,沉積的速度越快。溫度的增高也能加快離子擴散並使二氧化碳溶解度降低,使沉積速度增大。洞穴碳酸鈣的沉積形態豐富多彩,現將一些主要形態介紹如下。
鐘乳石:由表面薄膜水和懸掛水滴共同在洞頂形成。麥稈狀鐘乳石完全由懸掛水滴形成,實心鐘乳石完全由表面薄膜水沉澱形成。
石筍:由洞頂滴水下落後轉變成的薄膜狀水流形成。洞頂滴水的滴落速度對其形態有影響,水滴滴落高度對石筍的頂面產生影響,滴水下落到石筍頂面產生的濺水可形成棕櫚莖狀石筍。
石柱:石柱是鐘乳石和石筍發育的終結形態。石筍生長到洞頂,鐘乳石下垂到洞底,或石筍與鐘乳石生長相遇而連線都可以形成石柱。
邊石壩:為洞底片狀水流流速加快時逸出二氧化碳產生的梯田狀沉積形態,壩後積水塘稱為邊石塘。
帷幕狀鐘乳石:又稱石幔、石簾等,由洞頂流下的薄膜狀水流沉澱而成。
盾狀鐘乳石:為洞頂或洞壁上向空間自由生長的兩塊圓形或亞圓形碳酸鈣薄板組成,兩塊薄板之間有一條細縫,毛細水由此縫上升滲出薄板邊緣蒸發後使“盾”生長。

生物堆積

生物堆積包括微生物沉積、植物沉積和動物沉積三大類。生物堆積物在洞穴內經過長期的沉積和演變,部分通過石化作用便形成了生物化石,這些生物化石常成為洞穴古生物學研究的對象。現將植物沉積和動物沉積作一簡要介紹。

植物沉積

植物沉積包括由動物、水、風等因素由洞外帶進洞內的植物沉積和洞穴內生長的植物沉積,後一種隋況較為稀少。植物沉積多產生在洞口附近,表現為植物的殘骸。殘骸生成的腐殖質可以產生肥沃的土壤,此外,殘骸中的一些有機物也為部分洞穴動物提供了一定的食料。

動物沉積

動物糞便:在貴州喀斯特洞穴內最常見的動物糞便有多種蝙蝠糞便、雨燕糞便、鼠類糞便、豪豬(Hystrix hodgsoni)糞便、灰林鶚(Strix aluco)糞便、紫嘯鶇(MyophoneuscaeFlllell峪)糞便等,這些糞便沉積有時甚至厚達數十厘米,糞便中的有機物往往成為一些洞穴動物的主要食源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