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驛站名,又稱“同戈驛”,元代後稱為同戈站,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王答鄉同戈站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渦驛
- 又名:洞渦驛
- 原在位置:徐溝縣北八里
- 遷移時間:明代洪武五年
- 遷至位置:(徐溝)縣北門外
同戈驛,舊名洞渦驛,原在徐溝縣北八里,明代洪武五年移至(徐溝)縣北門外,其名本起洞渦水。
同戈驛歷來為軍事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晉代,劉瀟與劉琨,便在這裡打了一仗。唐代,李世民與劉黑闥在此戰鬥,至清代仍有第一陣、第二陣、第三陣的遺蹟。李光弼打安祿山,曾在此駐軍,晚唐,昭宗的叔叔李琮也在此紮營。宋代,趙匡胤、趙光義幾次打太原,也曾在此紮營。
《水經注》曰:劉琨為并州,劉元海要擊之,會戰於洞渦,即此水也。
《新唐志》:太原郡有府十八,其一名曰洞渦,駐有天兵軍,後撤府後變為洞渦驛。
《舊唐書·昭宗紀》:元復元年四月,氏叔琮營於洞渦驛。
康熙《徐溝縣誌》中記載,“月令七騶,操於戍仆。周官六馬,掌自圄人。先王設官,以司其事者,豈徒范我馳驅耶,而置郵亦急務矣。徐驛文、清、交、太四縣協幫,各司芻牧,同應差役。當年幾經部議,斟酌多寡,定為永例。庶褊小沖途,不至疲累耳。徐邑路當孔道,極為沖疲。最苦者,驛遞耳。舊制文、清、交、太四縣協馬若干匹,於明季崇禎年間,被奸書賄放,脫逃不協,互訟數年。國初順治六年,幸蒙驛傳道盛公立斷,四縣協濟,永以為例,驛困稍蘇,盛公諱複選,三韓人。本縣同戈驛額馬七十五匹。文水協馬十五匹。清源協馬十三匹。交城協馬十匹。太谷協馬六匹。以上四縣,工料俱系各縣發給,年終也系各縣奏銷。”
《雍正朝實錄》記載雍正八年五月,從山西巡撫覺羅石麟請,裁山西徐溝縣同戈驛驛丞一員。其驛務歸徐溝縣管理。
乾隆府志:晉省東拱畿輔,西接陝甘,南聯豫楚,北控歸化城察哈爾等處,星使公文,往來絡繹。現設五十六驛十軍站十二邊站,共馬三千五百零八匹,馬夫一千七百三十二名,廠排夫二千八百三十三名,歲支夫馬工料銀十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一兩八錢六分八厘,此項銀兩向系在於各屬額徵地丁銀內,扣留支給。
同戈驛,極沖。總鋪在城內。中路四鋪:同戈、高花、堯城、羅村。東路一鋪:清德。西路一鋪:固義。東北經西遼西村十里,至榆次鳴謙驛七十里;南由清界德鋪村十里,至祁縣盤陀驛七十里;北由同戈村十里,至太原府八十里,孔道也。
光緒年間《晉政輯要》卷七記載:太原府徐溝縣同戈驛,額設馬八十五匹,馬夫四十二名半,所夫一百八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