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觀

洞庭觀

洞庭觀位於湖南省汨羅市白塘鎮馬廳村,原名“洞庭廟”,原址在洞庭湖東南邊的磊石山南麓。1942年,日軍侵華大舉犯湘,攻占磊石山時,將洞庭廟燒毀。2004年當地信士遷建於馬廳村一座名曰“美玉山”的小山巒上,更名為“洞庭觀”,並將洞庭君柳毅神像迎奉於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庭觀
  • 別名:洞庭廟
  • 始建朝代:西漢
  • 主神:柳毅
  • 地理位置:湖南省汨羅市白塘鎮馬廳村
背景及歷史沿革,遷址重建及更名,規模及結構布局,管理及文化傳承,

背景及歷史沿革

洞庭湖東南邊有一座磊石山,在磊石山頂最高處有一塊10平方米的石坪,傳說這是漢鐘離、鐵拐李、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藍釆和、何仙姑、曹國舅八仙在此閒聊下棋留下的遺蹟,於今稱為磊石山棋盤嶺。磊石山南麓曾有一座石牆石瓦的古廟,叫洞庭廟。
《湘陰縣圖志》對磊石山洞庭廟有明確標誌,原址在磊石山馬伏坡(又稱龍形坡)。原廟中有一對聯:“落地寄書郵,事緣牧弟阿嬌,雲外神仙當尚主;中流憑砥柱,嫁得乘龍佳婿,世間才子幾封王。”說明此廟與“柳毅傳書”的神話故事有關。南宋時,岳飛揮師洞庭湖,平定楊麼的農民起義軍,據說在洞庭廟揮刀刻石,留下“墨莊”二字碑刻。明朝時,太祖朱元璋賜予洞庭廟重達2000斤的青銅鐘一鼎和鑄7.12斤的銀冠一頂,洞庭廟盛極一時。明末戰亂,洞庭廟被毀。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重修洞庭廟,清嘉慶五年(1809年),時人撰刻有《重修磊石洞庭君王廟碑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縣夏延撰寫了《磊石山鐘亭記》,說明洞庭廟在歷史上時興時廢。
洞庭觀
磊石山洞庭廟的遺址
鹹豐二年(1852年),境內置磊石局,統二十四都,領九團,以桃花塘、磊石的朱姓,坡內劉的劉姓和白塘馬廳的黎姓三個嫡親老表首倡,由興源團、書林團、馬廳團、大義甲、一甲團、三甲團、三保團、八甲團、天竺團等九團百姓捐資,在龍形坡修建了一棟二進五間的王爺廟。以柳毅為法身,岳陽縣黃沙鎮荷諧村荷塘屋場鄒氏信士,將大屋前七星塘邊的一株古老的香樟樹,雕成一尊洞庭王爺柳毅的神像,迎奉於廟中。大廟坐北朝南,前有108級台階。常年香火繚繞,四方遊客、達官庶民、文人墨客路過此地,都要停舟進廟拜謁,或題詩作賦,或抽籤問卦,以求騰達與平安。
洞庭廟興盛時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廟中有一口青銅鐘,每年洪水來臨之際,值守人員就要敲鐘,以鐘聲為信號,民眾知道洪災要來,立刻做好避災準備。所以有人說,洞庭廟的銅鐘一響,磊石山對岸鹿角寺的象皮鼓一敲,一敲一響,金殿上的皇帝也心慌。到了民國初期,廟內設有救生局,由胥盧屋的盧子璵任第一任局長,併兼任私塾教師。救生局配有6條風帆船,幾條小划子。六角的鼓一響,廟內的鐘一鳴,6條船就一齊扯蓬,趕往事發現場救生,遇死者打撈起來,置棺木妥善安葬。廟內每年在正月冬乾水退時,都要請戲班子唱戲。有一對聯:“整冠束帶儼然君臣父子;停鑼偃鼓誰是兒女夫妻。”
洞庭觀
磊石山抗戰哨所遺址
1942年日軍犯湘,進駐此廟,臨走時放火焚燒,洞庭廟僅留青銅之鐘。廟毀後,當地民眾將這面銅鐘搬運到當地曹家屋場黎愛文家的附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基層政府得知,安排桃林供銷社主任雷仁秋帶人用船運往當時的湘陰縣城,1953年,這面鐘作為珍貴文物被湖南省博物館收藏陳列。
洞庭觀
磊石山航拍圖
磊石山和洞庭廟,千百年來留下許多神仙佳話。
傳說洞庭湖畔沒有磊石山,秦始皇征服了六國,還想征服洞庭湖的惡龍,於是用趕山鞭輕輕一揮,從南嶽七十三峰中趕來了一座石山,專鎮洞庭湖的惡龍,便將此山命名為磊石山。傳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前,也來到過洞庭湖邊放牧釣魚,還留下了釣魚台的遺址。
民間還有一個神話,說有一位排客放排來到磊石山,因為不順風,他決定系纜停排,登上山頂去飽覽洞庭風光。正好遇到漢鐘離和張果老在下棋,排客本是一位棋迷,於是跑過去觀神仙們下棋,他如墜雲里霧中,等神仙下完整盤棋後,他下山去放排,發現木排早已腐爛了。排客滿腹狐疑,回到老家一詢問,自已的第5代孫己兩鬢如霜,屈指一算,一百餘年了。後來有人題詩曰:“凡人不識仙,看棋才幾天,洞庭方幾日,世上百餘年。”
“水漲山高”的傳說,講的是東海龍王巡查洞庭時,發現洞庭湖風高浪急,經常翻船,於是封柳毅為洞庭王爺,為洞庭廟神,以鎮壓興風作浪的水鬼。當柳毅來到廟前,湖水茫茫,離廟基不過咫尺。柳毅大驚失色,擔心廟被湖水淹沒,自身難保。龍王說:“我交待山神土地作你的保鏢,水漲山高,漫天洪水也淹不到你的廟裡。”因此洞庭廟從來沒被水淹過。
柳毅能成為洞庭湖的鎮水廟神,這要從柳毅傳書的神話故事說起。
據說在唐高宗時期,一位來自湖南湘鄉的書生柳毅,赴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落榜。返鄉時,他取道涇陽想與在那裡的朋友話別。途中他經過一處荒涼無人的郊外,遇見一位姑娘正在孤零零地放羊。這位姑娘容貌非常美麗,但衣裝粗簡,滿臉憔悴,神情格外悽苦。柳毅覺得好生蹊蹺,經過詢問,原來這位姑娘是洞庭湖龍王的愛女。她遵從父母的安排,遠嫁到這裡,做了涇河龍王的兒媳。然而,丈夫終日尋歡作樂,對妻子薄情寡義。龍女無法忍受這般虐待,不斷訴求抗爭。但公公婆婆袒護兒子,非但對龍女不理不睬,反而百般刁難並役使她在荒郊放牧。面對洞庭千里迢迢,水天茫茫,龍女欲訴無門,欲哭無淚。她請求柳毅幫她送書信到洞庭龍宮。柳毅非常同情龍女的不幸遭遇,慨然允諾前往洞庭龍宮。
柳毅懷揣書信兼程趕路,來到洞庭湖畔。他按照龍女的指點,找到一棵大桔樹並叩樹三下,再用龍女給他的金釵往水中一划,果然從碧波間冒出蝦兵蟹將。經他們揭水引路,柳毅進入龍宮,將龍女所託書信,親手轉交給了洞庭龍王,並述說了龍女的悲慘境況。
龍王得知女兒受難,非常傷痛。龍王的弟弟錢塘君,是個性情開朗、剛直勇猛、疾惡如仇的人。他一聽說侄女在夫家遭受欺辱,頓時大怒,立刻凌空而去,誅殺了涇河逆龍,救出了龍女,使骨肉重新團聚。
龍女深深地愛上了見義勇為的柳毅,錢塘君也希望促成美事。但柳毅是個正直的書生,他當初送信救龍女完全是出於義憤,來到龍宮,面對數不盡的奇珍異寶也不為所動,沒有任何貪財戀色的企圖。所以當錢塘君在酒宴後逼婚時,他雖有愛慕龍女之心,但克制了私情,曉以人間正義,斷然拒絕。
洞庭觀
《柳毅傳》的神話故事被拍成影視作品
柳毅告別龍宮後,性情溫順善良的龍女面對他的拒絕沒有氣餒。她飽嘗包辦婚姻帶來的痛苦和折磨,所以不再依從父母為她安排的婚配,執著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柳毅的妻子亡故後,龍女化作民婦來到鰥居孤獨的柳毅身邊,與他結為夫婦,直至他們的孩子出世才道出真情。柳毅被龍女的一片深情所感動,從此兩人心心相印,過著恩愛美滿的生活。
柳毅與龍女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出自唐朝李朝威的短篇傳奇小說《柳毅傳》。該篇是唐代愛情小說中的上乘之作。雖然故事還沒有脫離六朝小說鬼神志怪的傳統,但充滿了人間社會的清新氣息,所以民間婦孺皆知。現代劇《龍女牧羊》《張羽煮海》的故事也是從本篇傳奇故事中脫胎演變而來的。我國發行的“民間傳說”系列郵票之四《柳毅傳書》,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選取了“龍女托書”“傳書洞庭”“骨肉團聚”和“義重情深”4個場面,既忠實了原作,又突出了以義為重、以情至深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畫龍點睛之妙。
洞庭觀
我國發行的“民間傳說”系列郵票《柳毅傳書》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詠君山的詩句。風景如畫的君山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小島,在它的龍口和龍舌山尾部保留著一口柳毅井《巴陵縣誌》記載,井邊原有一棵大桔樹,傳說柳毅當年就是從這裡下水入龍宮的。井最早建於何時已難考證,傳說它很深,曾有人用四兩絲線拴一銅錢試著往下放,線盡而錢尚未著底。在井的周圍還有蝦兵蟹將迎接柳毅下湖的浮雕。
人們來到君山,自然要拜謁斑竹叢中舜帝的妻子湘妃墓,瞻仰一統中國的秦始皇南巡時留在石壁上的“封山印”,還要品嘗一下馳名中外的君山銀針茶,當然也不會忘記去看看
往事越千年,洞庭湖濤聲依舊,原磊石山上的洞庭廟,卻搬遷到了離原洞庭廟數里之遠的白塘鎮馬廳村的美玉山上。

遷址重建及更名

為了恢復洞庭廟,當地信眾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了願景和構想,後因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遇上10年“文革”風爆,便一度停止。1995年,已是改革開放的春天,地方信士及賢達黎子華、黎文忠、黎達聰、黎金玉4人籌集善款,又重塑了洞庭廟主神柳毅的金身塑像,供當地信眾祭拜。
2003年,信眾自發成立洞庭廟重建小組及廟管會,先後有黎文忠、黎達聰、黎子華、黎全玉、黎邁如、黎春彩、黎德山、黎國軍、鄒文華、劉保權、甘龍華、吳鳳勤、顏興保等信士積極加入,這些成員經過反覆商議,提出了建廟方案。據廟管會主任黎文中介紹,當時為了重修洞庭廟,當地村民和信士提供了10個建廟地址。最後釆取“開沙”這種民間建廟最傳統的選址方法,選定美玉山為新廟址。
洞庭觀
洞庭觀前殿
洞庭觀
洞庭觀後殿
2003年10月16日奠基,2004年3月6日動工興建正殿,9月20日落成,並將洞庭君神像迎奉於廟中。2014年,黎文忠、黎美文、鄒文華、甘龍華、黎德山、黎春彩、黎邁如、黎國軍、黎金日、劉寶權、吳鳳勤、顏興保等人,看到洞庭廟只有一個正殿,配套設施不完善,他們又經過反覆討論協商,決定並興建了科樓和前殿,將前後兩殿連通。
2017年,廟管會成員再次策劃,又在廟前東邊修建了鐘樓。洞庭廟占地面積為14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900平方米,投入善款550餘萬元。
當時美玉山上荊棘滿山,後把廟宇建成後,發現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南望屈子祠,西接洞庭湖,東有G240國道,北靠磊石垸。周邊樹木蔥綠,廟內環境優美。根據當時國家有關的宗教法規,宗教活動場所要確定它的宗教類別,並依法到當地政府宗教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備案後,才能開展宗教活動。管委會反覆徵求信士代表的意見後,將洞庭廟更名為“洞庭觀”,按道觀的傳統規制進行改造,增設道教“三清”殿,並將洞庭君柳毅神像迎奉於觀內,登記備案為道教活動場所。
洞庭觀
拓岳飛手跡“墨莊”青石碑
洞庭觀
扇形的廟志石碑

規模及結構布局

新建成的洞庭觀坐北朝南,為正子午向。觀前是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坪。東邊是一座雕梁繪彩的八角亭,亭內有一銅製的大鐘,鐘上的銘文,詳述洞庭觀重修的經過及鑄鐘的緣由。西邊是一塊扇形的廟志石碑,旁邊是拓岳飛手跡“墨莊”青石碑,其拓本是由黎直鄉先生於上世紀40年代在原洞庭廟的青石碑上拓存下來的。
廟的前殿有兩層高,正前方大門前有一對石獅守望,六根立柱矗立於前檐,雄偉壯觀,正門上方是“洞庭廟”3個宋體紅色大字,兩廊柱上掛著一副長聯:“鎮洞庭轄四江身倚磊石山頭觀百舸歸帆聽漁歌互答閱盡雲夢有情天誰謂一湖清水淺;鑄信義舍三生書傳涇川深處攜洞賓眠樓扶屈子欲問蕩平秦楚不寧事何懼萬里關山遙。”左右兩邊有進入廟內的側門。前殿內有兩間廂房,內貯藏錢紙和香燭。
從正門進入殿內,迎面橫樑上撰寫“積善行德”4個紅色大字。殿門內兩邊是手執矛劍的4位將軍塑像,他們分別是關將軍、蔚將軍、秦將軍、楊泗將軍。前殿2樓是一個大戲台,戲台柱子上掛有對聯:“神騰磊石峰峰貌巍峨鳳凰為鄰萬傾碧波映汨水;廟築美玉山山脈挺秀釣台相峙滿天皓月照洞庭。”每逢廟神生辰祭日,鄉親們都來這裡祭拜或舉行廟會活動。前後兩樓有科樓聯接。內庭兩邊是兩根蔥綠的桂花樹。樹旁置有形狀不一的兩個香爐,終年香菸繚繞。
洞庭觀
主神柳毅的金身塑像
拾階而上,進入供奉廟神的大殿。殿內金碧輝煌,蟠龍繞柱,神台上安放著主神柳毅的金身塑像,兩邊是洞庭君王和龍女三公主的神像。主神像頭頂上有“威靈顯聖”金字匾額。神像兩邊掛著兩副對聯,第一聯為“一柱馨香千祥雲集神恩浩蕩昭日月;四方叩禱百福駢臻永期靈爽蔭孫苗。”另一副長聯為信士朱成佑所捐贈:“八百里湖天一覽波淊淊浪滾滾臨屈祠托君山銀帆競發木鐸聲喧浮光掠影魚躍鳶飛明明秀秀奇奇險險處處美景收眼底;數千年勝地回眸山青青水碧碧觀日出眺晚霞尋蹤覓跡進德修身春花秋月暑去寒來生生息息繁繁衍衍歷歷往事刻心頭。
洞庭觀
六角鐘樓
洞庭觀
仿古銅鐘
正殿兩側有廂房殿。東廂殿供著玉帝的神像;西廂殿供著財神像。正殿樓上還設有東西兩廂殿。東廂殿供奉著“麻豆娘娘”神像;西廂殿供著“南海觀音”神像。
登臨正殿頂樓,可覽洞庭景色。天邊霞起,湖上濤飛。看大江東去,感世事滄桑。整座廟宇莊嚴肅穆,氣勢雄偉。

管理及文化傳承

洞庭觀於2003年成立了管委會,管委會成員由道教教職人員、信士代表推薦選舉產生,黎文忠、黎邁如、甘龍華、黎達聰、黎金日、顏新保、黎春彩、黎德山、黎國軍、劉寶權、鄒文華、吳風勛、黎美文先後當選為管委會成員。現任管委會是2020年8月換屆選舉產生的,其成員有黎文忠、黎昔德、甘曉祥、鄒文華、黎美文、黎再忠、黎岳斌。黎文忠道長一直任洞庭觀住持和法人代表。管委會嚴格按照國家有關的宗教法規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為了弘揚和傳承洞庭觀的道教文化,2019年10月,洞庭觀管委會邀請黎忠新、黎建軍、曾招伍、鄒細峰、黎再忠 、黎吉發、董慶寶、黎志明 、彭昔文、吳雄宇、劉國義、甘曉詳、鄒正林、黎麟趾、彭開平、黎林輝 、湛哲賢、黎朝陽、黎昔德、黎建良、黎新龍、朱加敏 、黎 宏、周含輝、江萬、黎岳斌、許珍、甘 沁、仇謹 、黎廣涵 等信士代表、道教界史志專家召開專題研討會,廣泛聽取意見,收集和挖掘史料,捐助善款,完成了洞庭觀史志的編纂工作,為洞庭觀道教文化的傳承,民心向善,社會和樂,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