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華鯪(Sinilabeo tungting Nichols,1925)是鯉科華鯪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庭華鯪
- 拉丁學名:Sinilabeo tungting
- 科:鯉科
- 屬:華鯪屬
- 命名者及年代: Nichols,1925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1尾;體長78—213mm;采自湖南嶽陽、澧水,湖北洪湖,四川酉陽等地。
背鰭iii-10—11;臀鰭iii-5;胸鰭i-16—18;腹鰭i-8。側線鱗{[42(6-v)/(7-8)44]};背鰭前鱗15—18;圍尾柄鱗20。下咽齒3行,2?4?5—5?4?2。第一鰓弓外側鰓耙約48。脊椎骨數4+36—37。
體長為體高的3.7—4.4倍,為頭長的4.3—4.9倍,為尾柄長的5.3—6.8倍,為尾柄高的6.1—7.1倍。頭長為吻長的2.1—2.7倍,為眼徑的4.5—6.4倍,為眼間距的1.8—2.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1.1倍。
體長,稍側扁,尾柄粗短。吻圓鈍,吻長約與眼後頭長相等,吻端有2—3列稀疏排列不整齊的大珠星,吻側有一斜溝從吻端走向口角。吻皮下垂蓋住上唇中段,兩側端外露。上唇與上頜不分離,緊貼在上頜外表,其外緣的兩側具橫紋,中段光滑,在口角處直接與下唇相連。口下位,呈弧形,口角距稍小於眼間距。下唇有溝與下頜分離。下唇的前緣和內緣具肉質小乳突。唇後溝短,在頦部中斷,無皮褶形成的淺溝。頦溝顯著。須2對,吻須稍細,短於口角須,體長100mm以內的幼魚,其吻須尚存在,成魚吻須消失。峽部間距小於吻長。鱗片中等大,胸部鱗片小,埋於皮內。腹鰭基部具一狹長腋鱗。側線完全,前部稍下彎,入後逕行於軀幹和尾柄中軸。
背鰭無硬刺,外緣平截,最長鰭條稍短於頭長。胸鰭長短於頭長,約與背鰭長相等。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後,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其末端後伸,在幼魚不達肛門,間距為3—4個鱗片,成魚則幾達肛門或相距僅1—2個鱗片。尾鰭叉形,其外緣最長鰭條為中央最短鰭條的2倍或更多,上下葉等長,葉端稍鈍。
下咽齒側扁,齒冠斜截。鰓耙薄片狀,呈三角形,排列緊密。鰾大,2室。腸管細長。腹膜微黑色。
鮮活時體側鱗片邊緣深綠色,中間有一棕紅色斑點。各鰭呈灰綠色。固定標本背部灰黑,腹部淺灰色,側面鱗片都有一個黑色斑點,尾鰭上下及外緣為黑色,其它各鰭灰白色。
分布範圍
洞庭湖及其上游的河流直至湖北的洪湖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