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月圖(宋代夏圭創作的絹本水墨畫)

洞庭秋月圖(宋代夏圭創作的絹本水墨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洞庭秋月圖》是宋代畫家夏圭創作的絹本水墨畫,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洞庭秋月圖》描繪洞庭湖月光下動人的月夜景色,畫面上傳達出非常幽意、寧靜山的遼闊、清幽、深遠,營造出廣博崇深、雄奇秀麗的畫面境界,具有清曠超凡的幽遠意境和韻度,體現了當時南宋時期文人“故國”情懷和悲憤之情。同時《洞庭秋月圖》是從日本流散到美國的夏圭有關“ 瀟湘圖像”中唯一傳世的作品。詩後無款,鈐朱文雙鉤降龍朱文小圓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庭秋月圖
  • 作者:夏圭
  • 規格:縱155.1厘米,橫107.4厘米
  • 材質:絹本
  • 創作年代:宋代
  • 現收藏地: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 畫作類型:水墨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洞庭秋月圖洞庭秋月圖
畫中湖水明淨,左下角作枯勁瘦硬的老樹三棵偃仰湖邊的巨石上,中部偏右畫洲渚煙樹,坡後露出一角農舍,兩漁舟隱約地停泊在煙樹之旁,月光照耀下,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在描繪在畫中央。
《洞庭秋月圖》圖上有“臣夏圭”簡單題跋,圖中律詩題跋為僧人惠洪覺范(1077—1128)所詠《瀟湘八景圖》詩句,傅熹年煮射捆榜先生考證或為宋理宗所書。畫面上方有《洞庭秋月》律詩題跋:
橘香浦浦青黃出,維姜漿舟日暮柴荊側。
涌波好月如佳人,爭夸似弄嬋娟色。
夜深河漢正無雲,風高掠水白紛紛。
五更何處吹畫角,披衣起看低金盆。
詩後無款,鈐朱文雙鉤降龍朱文小圓璽。

創作背景

自五代北宋中期以來,“瀟湘圖像”的創作一直為畫家們所關注、留意。董源、宋迪、米友仁、張遠、馬遠、夏圭、牧溪、玉嬸拜櫻澗都有“瀟湘圖像”的創製,尤其興起於北宋中期的瀟湘八景圖像,更成為“瀟湘圖像”繪畫創作的主流。瀟湘圖像的創製有其深刻的文化淵源和現實內容,這一題材首先在五代時期被重新發現和創作,與五代江南地區、巴蜀地區立國有關,成為國家政權和正統的某種象徵,作為“故國”意象被保留下來。同時由於仕宦官員和貶謫文化的影響,也使這一繪畫題材得到進一步的稱揚,尤其南宋定鼎江南,滯留江南人士不能回歸中原,更增加了這種思緒。南宋中期以來,一直處於多事之秋,宋金對峙的壓力尚未結束,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開始發動一系列的戰爭,在長達近八十年的時間內,對南宋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直至亡國覆滅。文人士大夫在這一時期一直存在著強烈的故國之思,渴望能恢復中原,對抗強敵。但現實中外敵人侵的壓力始終不嘗諒充灶能消除,以及所轄制區域內在五代時期所建立國家的國祚短促的命運,都使生活在這一區域、這一時代的文人士大夫一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低沉、憂傷和抑鬱。從米氏八景到牧溪、玉澗的減筆八景,經歷了深刻的精神變化歷程,凝結著難以割捨的故國情思、現實形勢的壓力以及個人遭際沉浮的深刻精神內容。《洞庭秋月圖》則是有著畫家自己對社會、文化和自然的深刻理解的反映這一時期特有精神內容的瀟湘圖像,是南宋時期“瀟湘八景圖像”存世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藝術鑑賞

技法
《洞庭秋月圖》是典型的馬遠,夏佳畫派的“一角”、“半邊” 式的構圖,構圖運思精巧,疏密有致;沙腳水口及潑墨點葉處似不經意而有計白當黑之妙,寓巧密構思於豪縱筆法之中。該圖在用筆上很有特點,筆法用中鋒直下,渾厚沉著,入木三分,水墨渲染坡石,筆墨渾樸凝重,樹木、巨石所用皴法蒼勁古樸而簡練疏淡,筆簡意足,給人以水墨蒼勁、痛快淋漓之感,已是典型的禿筆減筆山、水畫風貌了。和側鋒輕浮,信手構景,墨色晦黯、絹地粗疏的明代浙派黑絹畫迥然不同,並列諦觀,自然神采發露,躍然脫穎。

歷史傳承

該圖在室町時代(1397年—1471年循舟欠)阿彌所撰《御物御畫目錄》中有所記載,十五世紀,該圖傳入日本。1919年,弗里爾氏得到該圖,將該圖藏於美國弗利爾美墓料船術館,該圖現仍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畫人戰應拒物,後來以山水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范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但卻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於調節水分,而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後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泥里拔釘皴。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等。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畫人物,後來以山水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范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但卻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於調節水分,而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後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泥里拔釘皴。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