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思

洞庭秋思

《洞庭秋思》,中國古琴名曲。初見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編輯的《西麓堂琴統》,據《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統計,此後又有《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二十二部琴譜刊載此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庭秋思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西麓堂琴統
  • 現代打譜查阜西
  • 整理:琴之界
  • 文學體裁:古琴曲
歷代收錄版本,琴曲解析,傳承,其一,其二,其三,風格,題解,

歷代收錄版本

《洞庭秋思》為明代琴曲,作者不詳。此曲以洞庭秋意為背景,寫觀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煙波浩渺。人生之境,歷經歲月之淘洗與沉澱,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謂:“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淚竹思悽然。廿年夢裡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調高古雅正,意味悠遠。
曲譜最初見於《西麓堂琴統》。此後收於《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悟雪山房琴譜》、《誠一堂琴譜》、《照雨室琴譜》、《醒心琴譜》等諸多譜集中。

琴曲解析

此曲以洞庭秋意為背景,寫觀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煙波浩渺。人生之境,歷經歲月之淘洗與沉澱,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謂:“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淚竹思悽然。廿年夢裡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調高古雅正,意味悠遠。
《律話》古琴譜中琴曲簡介:
按二變之音不起調,此操首二兩章皆以變徵發音,琴曲中不多見,惟姜白石九歌中有此例。如越相歌用黃锺商,開首便用變宮,通章三十二字,填三十二音,而二變有十二聲之多,蓋商音避母聲,故通曲無徵音。又越王歌用無射商第二闕二十一字填二十一音,而二變之音有九聲之多,起首連用二變,通曲七十音而徵音只有一聲避母音也。此操以黃锺為徵,卻不似宋人作法,黃锺徵處處流動,惟避一弦散聲之全度而已,至於商調不犯宮,故三弦宮散聲亦譲此作者謹慎處,與凡字調避三六指不同也。

傳承

其中除少數為不同時期的傳譜相互轉錄外,各譜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歷代琴人在傳承這首樂曲時,不斷地改變它,發展它,這正是中國古琴音樂流傳過程中普遍和典型的狀況。
洞庭秋思
從存見最早刊載該曲的琴譜至清末,《洞庭秋思》的傳承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其一

《西麓堂琴統》和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的《琴書大全》。此二譜所載《洞庭秋思》較相近,特別是第二段,但《西麓堂琴統》所載此曲短小些。這兩種版本的《洞庭秋思》,特點是調性變化頻繁,偏音、變化音使用較多,從音樂風格上看,象是淵源久遠的古曲

其二

自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松弦館琴譜》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琴香堂琴譜》,其間一個半世紀共有十部琴譜刊載此曲。比之前者,這十部琴譜中大致相近的《洞庭秋思》調性變化相對少些,音調也有許多不同,但樂句的旋律走向和落音仍有相似,我們可以從一些片斷和句尾聽出它們是淵源相同的音樂。

其三

自清嘉慶《自遠堂琴譜》(1802年)至光緒《希韶閣琴瑟合譜》(1890年),其間八十多年,又是十部琴譜。這一階段的《洞庭秋思》情況多樣,有如《一經廬琴學》那樣照錄前一階段《松弦館琴譜》的;也有如《自遠堂琴譜》那樣,在先前的基礎上音調指法有更多更新的變化,我們只能從音樂的隻言片語中辨認出它們是同一琴曲的變異,這時候的《洞庭秋思》已離早先的《西麓堂琴統》和《琴書大全》越來越遠了;還有《悟雪山房琴譜》等三部琴譜已把定弦從正調改為“慢一三六弦”的慢宮調(夷則均宮,相當於簡譜的3561235),因未見這幾部琴譜,不知其曲調如何改變,單就其定弦的變化來估計,它可能有更多的不同。
通過對《西麓堂琴統》至《自遠堂琴譜》中所載《洞庭秋思》的試彈,可以看出這些不同版本在兩個半世紀流傳、傳承的方式:流動的傳承,不斷變化的傳承。

風格

這首曲子平和溫婉,像一位婦人撫琴洞庭湖邊,其中有一段仿佛她安靜又堅定的內心獨白。正如白居易《夜琴》所寫
蜀桐木性實,楚絲音韻清。
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
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
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
此曲之現存音像資料較豐富,其中包括:查阜西李孔元成公亮、朱唏、謝孝苹、戴茹吳自英龔一、唐世璋,及摩尼天虹等琴家所奏之《洞庭秋思》,均各具特色。查先生古樸凝練,穩健淡雅。朱唏之《洞庭秋思》,雅正雋永,亦為佳品。此曲雖小,但實為經典,可一聽再聽,細品其意。

題解

琴曲《洞庭秋思》初見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編輯的《西麓堂琴統》,據《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統計,此後又有《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二十二部琴譜刊載此曲。其中除少數為不同時期的傳譜相互轉錄外,各譜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歷代琴人在傳承這首樂曲時,不斷地改變它,發展它,這正是中國古琴音樂流傳過程中普遍和典型的狀況。
此曲以清新淡雅的曲調。描繪了洞庭湖畔,江天一色的秀麗秋光,宛如一幅幽美的寫意山水畫。大自然的秋意、洞庭湖的水天、醇厚的人情意味和文雅的音樂氣質,正是這首古曲的無窮意境。
查阜西先生是《洞庭秋思》的打譜者、擅彈著,生前曾有錄音留世。他的演奏借曲題所示的景色和秋意,表達出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溫馨、平和,充滿醇厚的人情意味。樂曲雖小,卻是查阜西先生古樸儒雅琴風的極好體現,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演奏本。查先生生前曾把自己擅長彈奏的八首琴曲集中整理並旁註工尺點拍,刻印了一冊《照雨室琴譜》(油印本),《洞庭秋思》是第一首,但他的演奏錄音與樂譜有諸多不同,這是查先生在長期的演奏中有意無意不斷改變的結果。
《照雨室琴譜》所錄八首琴曲,有些向別人學來,但多數是由查先生自己打譜的。其中《洞庭秋思》曲題下注“商音五段據琴書大全校改”,註明“校改”,唯此一曲,其它七曲各自都只有一個據本。《洞庭秋思》的打譜是以《琴書大全》所載為主,參照其它版本進行選擇、校勘、組織,形成了打譜者興趣要求的版本,這種綜合諸本的方法即打譜中所謂“合參”。《照雨室琴譜》上《洞庭秋思》的第一、二段主要采自《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等,第三、四段據《琴書大全》,改動較少,到尾聲(第五段)泛音時卻又離開《琴書大全》半音較多的旋律,而採用大部分琴譜較一致的彈法。試彈各譜作比較,查老的選擇似乎有意避開了過多的調性變化,追求婉轉悠長的旋律美。
查老的演奏錄音,比之《照雨室琴譜》上的樂譜,又有諸多不同:變音和調性變化進一步減少,同時還增加了各譜所沒有的彈法,如再三出現的由二弦十徽下注徽外,使音樂恰如懇切叮嚀語氣,十分親切。第三段的長句長達二十拍,如思緒縈繞,如絮絮訴說,婉轉動人。此時的《洞庭秋思》已更多溶進了他個人的性情、氣質和彈奏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