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東山圖

洞庭東山圖

《洞庭東山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圖繪太湖邊洞庭東山的秀美之景。東山圓渾清幽,湖面微波粼粼,輕舟蕩漾,遠景峰巒迷濛,近處小丘雜樹,淡冶怡和,顧盼生情。可以看出筆墨技法是從董源的規範中變化而來的,柔和的披麻皴和充滿節奏的點苔,表現出江南草木華滋的土山形貌;湖水則以細勁與含蓄的線條寫成,與東山連成一片;設色採用明潔清雅的淺絳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庭東山圖
  • 作者:趙孟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61.9厘米、橫27.6厘米
  • 創作年代:元代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描寫洞庭東山的景色。洞庭山位於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分東、西兩山。東山古名為胥母山,又名莫鰲山,為伸出太湖之半島。圖描繪遠處的東山,峰巒疊嶂,但山勢不高,較為圓渾平緩。山間樹木叢生,枝葉茂盛,一片鬱鬱蔥蔥的江南景色。山徑蜿蜒曲折向上,山腳下臨水邊的平坡上,佇立著一位長者,正在凝神地觀賞太湖一帶的湖光山色,顯得十分悠閒自在。山後煙霧迷漾,茫茫一片,遠處的崗巒隱隱約約,或現或隱。寬闊湖面占據了畫面較大部分,湖水清澈,湖面微波粼粼,數隻扁舟在湖水中穿梭不絕;近處為露出水面的小丘,在沿湖的坡岸上雜樹叢生,樹木的倒影映入湖面。這些樹木,既不多又較低矮,其作者意圖為使洞庭的湖光山色能夠充分地呈現出來。
洞庭東山圖
《洞庭東山圖》圖上方有趙孟頫題詞一首:“洞庭波兮山蜓橐,川可濟兮不可以涉。木蘭為舟兮桂為楫,渺余懷兮風一葉。子昂。”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
趙題左方為乾隆帝題詩:“三湘七澤杏難分,恍見微風落葉紛。誰識王孫多意緒,月明波冷吊湘君。”鈐“乾隆鑑賞”白文圓印,“幾暇臨池”白文方印。
圖右下鈐清安岐收藏印:“安氏儀周書畫之印”白文長方印。
裱邊左側董其昌題跋:“畫洞庭不當繁於樹木,乃以老木緣岸,楂檗數株,居然搖落湖天,寥闊之勢從此畫出。是子昂章法迥絕宋元處,是構凌雲台手。董其昌。”
裱邊右側乾隆帝又題:“洞庭始波,木葉微脫,為千古寫景妙語。子昂胸吞雲夢,著墨無多,而湖光渺彌,傳神在氣韻間,直駐最然度營邱前矣。御識。”

創作背景

《洞庭東山圖》中的山巒坡石形態平緩,用綿長柔和的披麻皴勾皴,山頭、石隙、坡腳布以疏密苔點,水面細勾網紋水波,這些都取法於董巨,筆墨深得董巨婉和明潤的要諦,然筆法較董源為之疏簡,墨色較為乾淡,在意境的構造上,將董巨的蒼鬱滋潤轉為蒼茫蕭散;在山巒微染石綠和赭石,顯然非仿董源的水墨畫法,而是董的青綠山水法,與他42歲時所畫《鵲華秋色圖》的筆墨技法同一淵源。趙孟頫在43歲時曾畫過一幅《青綠山水大軸》,與《洞庭東山圖》是同一格調。而到48歲創作《水村圖》時,已是仿董源的水墨法,且筆法趨於簡潔疏放。可見趙孟頫在42歲至47歲休病家鄉湖州期間,於董源的山水潛心研習,先後創作了多幅仿董巨的作品。《洞庭東山圖》的筆墨較《鵲華秋色圖》為簡,較《水村圖》為繁,推斷其創作時間可能在兩圖之間,即42歲至47歲這一時期。
《洞庭東山圖》是趙孟頫所畫的洞庭東、西山對軸里的一幅,《洞庭西山圖》不明下落。

藝術鑑賞

構圖

此圖的布景以高峻的東山為主體,山上林木疏落,遠山隱現。近處平坡雜樹,中間湖面遼闊,湖左一士人撐一葉小舟蕩漾。此圖的構圖既非重嶺疊嶂水深林密的北宋宏偉山水圖式,也非南宋近實遠虛的邊角之景,而是吸收了董源的平遠布景法而加以改造,即減弱了山巒的層疊之勢,加寬水面,形成一水兩岸的結構。這種構圖純然與他長期觀察太湖景色的真切感受有關,是從實景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境界,表現出洞庭東山既雄偉又寥廓的意境。
從此畫構圖來看,作者的意圖是想寫它的真實景象,把山巒的山峰安置在山的北部,這與其該地的地理位置完全相吻合。

技法

東山圖之山石木葉,苔點均師董源皴法,以董源披麻皴為主,兼用解索,即山石皴法,楂櫧的根枝葉點,都是董源家法。如山石勾勒用披麻、解索淡皴,點以濃苔,再設以青綠淡赭顏色,這都從董源的規範中變化而來的。山石渲染較多,明暗向背明顯,則本於巨然。水中波紋用細筆素描鱗狀浪紋。

名家點評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鄭恩淮:此畫用墨不多,用樸質的線條作皴,每筆線條並不長,多用渾點與不少似經意又不經意的小點子,參雜乾筆、破筆。畫山、畫坡岸山石,都不作奇峭之筆,畫中景物的高低暈淡深淺,蒼蒼茫茫,渾厚華滋,都極其自然,充分表現出江南潤濕的氣象和山光水色的情趣。

歷史傳承

趙孟頫洞庭東山、西山二圖,在元代和明前期的流傳情況不甚明了,但至明後期已歸入董其昌的藏篋中,董在《洞庭東山圖》的裱邊寫下了題跋,《洞庭西山圖》上有無董的題跋,因原作無存,已不得而知,此二圖並記入他《畫禪室隨筆》中。二圖後來又流傳到王時敏的手裡,王時敏在一部《仿古山水冊》中所畫“臨洞庭東山圖”的對題中寫道:“余舊藏唐宋元名畫巨冊,中有趙文敏東西洞庭圖,故佳。數年前為好事者易去,不可復見,時時往來於懷,茲背臨二幀,筆墨氣韻未能彷佛萬一,略存其大意而已。”王時敏得此二圖,後又失去。
據《洞庭東山圖》上所鈐“安氏儀周圖書之印”,知後為安岐所藏,並著錄於《墨緣匯觀》名畫下卷《唐宋元寶繪高橫冊》。《洞庭東山圖》後來進入了清內府,現存圖上有乾隆題詩,即是證明,然而未曾著錄於《石渠寶笈》。

作者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諡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精深,乃元代的畫壇領袖。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他倡導復古,強調“書畫同源”,主張師法自然。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