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陌

《洛陽陌》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絕。此首詩間接地寫城東桃李花美,熙熙壤壤人來人往,觀賞人數眾多。雖然詩中沒有具體的描繪“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寫白玉郎在東陌看花時驚動了洛陽人,以此讚美洛陽的春景和遊人的熱鬧景象令人流連忘返,實則通過“誰家郎”的春風得意與詩人作鮮明對比,隱隱流露出詩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淒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洛陽陌》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洛陽陌1
白玉2誰家郎3,回車渡天津4
看花東陌5上,驚動洛陽人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洛陽陌:亦名“洛陽道”,古樂曲名。屬橫吹曲辭。
  2. 白玉:喻面目皎好、白皙如玉之貌。
  3. 白玉誰家郎:用的是西晉文人潘岳在洛陽道上的風流韻事。《晉書·潘岳傳》記載:“(潘)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
  4. 天律:洛陽橋名。在洛水上。天津即“天津橋”,在今洛陽橋附近。隋唐時,“天津橋”除了作為連線洛河兩岸的交通要道,還是洛陽城中的風景勝地,唐代詩人蘇頲(tǐng)在《雜曲歌辭·長相思》中道:“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
  5. 東陌:洛陽城東的大道,那裡桃李成行,陽春時節,城中男女多去那裡看花。
  6. 用潘岳典。《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梁簡文帝《洛陽道》:“玉車爭曉入,潘果溢高箱。”

白話譯文

那個面白如玉的是誰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車過了天津橋。
在城東的大道上看花,驚動得洛陽人都來看他。

創作背景

《樂府詩集》卷二十三列於《橫吹曲辭》,梁簡文帝、沈約、庚肩吾、徐陵等有《洛陽道》,皆寫洛陽士女遊樂之事。李白始題《洛陽陌》。蕭士贇云:“《樂府遺聲》都邑三十四曲有《洛陽陌》。”李白詩沿舊樂府題旨,當作於開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陽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白玉誰家郎”借用了西晉文人潘岳在洛陽道上的風流韻事,潘岳又叫潘安,潘安之美有多處記載,劉孝標註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這也就是著名的“擲果盈車”的來歷。
“回車渡天津”句,將筆墨集中於洛陽貴公子出遊回車過橋之狀,間接陳述出洛陽繁華風物及士女冶遊盛況。
“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句,“東陌”是洛陽城東的大道,那裡桃李成行,每到陽春時節,城中男女多去那裡遊樂賞花。此句描繪出白玉郎本不想驚動世人,觀賞桃李花美時卻驚動洛陽人的熱鬧景象,頗具戲劇色彩和民歌風味。洛陽人多喜歡於橋上閒步顧盼周圍美景,而在橋上行走也成為期望獲得遊人關注的一種方式。詩人提到高車軒駕中的如玉少年,兼有魏晉風流般的行為舉止,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描繪其眼中所見情郎的身影,突顯出其春情春思,可謂春風得意。
全詩語言率直自然,確實是“清水芙蓉”,間接地寫城東桃李花美,熙熙攘攘,觀賞人多。雖然詩中沒有具體描繪“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寫白玉郎在東陌看花時驚動了洛陽人,以此讚美洛陽的春景和遊人的熱鬧景象,令人流連忘返,通過“誰家郎”的春風得意與詩人作鮮明對比,隱隱流露出詩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淒涼。

名家點評

清·曾國藩《十八家詩鈔上》:橫吹曲辭。
近代·廖仲安《唐詩一萬首》:解評:寫一美少年在洛陽路上觀花所引起的轟動。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李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