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英雄連”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3集團軍。1948年3月,該師前身中野四縱10旅奉命參加洛陽戰役周公廟戰鬥,戰鬥中官兵們浴血奮戰七晝夜,與友鄰部隊一道,奪取了最終勝利,為解放洛陽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英雄連
- 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3集團軍
- 連長:安廷蘭
- 原 代 號:56005部隊
概括,戰爭回顧,連長 ,更名歷史,所屬,歷史回顧,
概括
“洛陽英雄連”隸屬成都軍區駐渝某部紅軍師。1948年3月,該師前身中野四縱10旅奉命參加洛陽戰役周公廟戰鬥,戰鬥中官兵們浴血奮戰七晝夜,與友鄰部隊一道,奪取了最終勝利,為解放洛陽作出了重大貢獻。[1]1948年3月12號下午1點,洛陽戰役攻打西門的戰鬥正式打響,當時安廷蘭所率的772團5連被定為主攻連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部隊勝利攻克西門,而5連129名勇士只剩下19人,大部分戰士從此長眠於洛陽城下。 戰後,安廷蘭所在5連被授予“洛陽英雄連”稱號,安廷蘭被授予特等功。[2]
戰爭回顧
1948年3月,解放洛陽戰役開始,安廷蘭所在的中原野戰軍4縱擔任強攻西門的任務,而他任連長的28團2營5連,作為突擊連執行箭頭衝鋒任務。
1948年3月12日下午,天空下著濛濛細雨,攻打西門的戰役正式開始。經過前期的炮火打擊後,西城門前已是一片火海,安廷蘭指揮5連戰士向敵人發起攻擊。在安廷蘭的指揮下,幾名戰士提著斧頭,踏著泥濘,向橋頭飛奔而去,目標是砍斷橫在橋上的3道鐵絲網。在幾次前赴後繼的衝鋒過後,由鐵絲網設定的障礙終於被清除。 接著,副連長李志華帶領爆破組戰士衝過長橋,用炸藥將外城牆炸開一個缺口。安廷蘭帶領其他戰士奮不顧身向城牆內衝去。進入瓮城後,敵人發起反攻,許多戰士犧牲。危急時刻,戰士們通過暗洞摸進城裡占領城門兩側地堡後,安廷蘭也帶領10多名戰士爬上城牆垛,完全占領了西門城樓。當日下午4時,西城門打開,我軍後續部隊大批湧入。至14日午夜,洛陽宣告解放。
1948年3月12日下午,天空下著濛濛細雨,攻打西門的戰役正式開始。經過前期的炮火打擊後,西城門前已是一片火海,安廷蘭指揮5連戰士向敵人發起攻擊。在安廷蘭的指揮下,幾名戰士提著斧頭,踏著泥濘,向橋頭飛奔而去,目標是砍斷橫在橋上的3道鐵絲網。在幾次前赴後繼的衝鋒過後,由鐵絲網設定的障礙終於被清除。 接著,副連長李志華帶領爆破組戰士衝過長橋,用炸藥將外城牆炸開一個缺口。安廷蘭帶領其他戰士奮不顧身向城牆內衝去。進入瓮城後,敵人發起反攻,許多戰士犧牲。危急時刻,戰士們通過暗洞摸進城裡占領城門兩側地堡後,安廷蘭也帶領10多名戰士爬上城牆垛,完全占領了西門城樓。當日下午4時,西城門打開,我軍後續部隊大批湧入。至14日午夜,洛陽宣告解放。
連長
安廷蘭是28團2營5連的連長 。他1917年3月出生於山西省,老家在山西潞城,為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家鄉,21歲時他毅然參加了八路軍。
更名歷史
洛陽英雄連現是步兵第37師第109團第5連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之一部,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轄第37師、第38師、第39師。
37師的前身是紅1軍第3師7團,31年1月改編為紅4軍獨立團,2月改編為紅軍教導第2師,3月改編為紅4軍12師,10月改編為紅25軍73師,33年7月擴編為紅31軍,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40年5月兼太岳軍區,41年8月免兼太岳軍區編入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仍為第386旅,43年春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45年9月免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編入晉冀魯豫軍區太岳縱隊仍為第386旅,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37師。該師是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軍師,在解放戰爭中參加了上黨、臨浮、晉西南、汾孝、挺進豫西、洛陽、淮海、渡江、廣東、滇南等重要戰役。在臨浮戰役中與兄弟部隊配合全殲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在洛陽戰役中與華野8師配合經頑強奮戰突破洛陽城防,為全殲蔣軍青年軍第205師作出重要貢獻。該師部隊戰鬥作風硬朗,戰鬥經驗豐富,敢打大仗、惡戰,進攻、防禦、野戰、攻堅兼備,對村落攻防作戰頗有心得,戰鬥力強猛,是軍第一主力師,也是二野頭等主力師。
109團的前身是33年7月組建的紅31軍第93師,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43年春改稱第129師386旅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772團,45年9月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軍區太岳縱隊仍為第386旅772團,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28團,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28團,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37師109團。該團是紅四方面軍著名的“夜老虎團”,是老紅軍團隊。戰鬥作風勇猛頑強,戰鬥經驗豐富,長於進攻,戰鬥力超強,是軍、師第一主力團,也是二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之一。是129師抗戰期間絕大多數經典伏擊戰的實施者。
37師的前身是紅1軍第3師7團,31年1月改編為紅4軍獨立團,2月改編為紅軍教導第2師,3月改編為紅4軍12師,10月改編為紅25軍73師,33年7月擴編為紅31軍,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40年5月兼太岳軍區,41年8月免兼太岳軍區編入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仍為第386旅,43年春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45年9月免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編入晉冀魯豫軍區太岳縱隊仍為第386旅,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37師。該師是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軍師,在解放戰爭中參加了上黨、臨浮、晉西南、汾孝、挺進豫西、洛陽、淮海、渡江、廣東、滇南等重要戰役。在臨浮戰役中與兄弟部隊配合全殲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在洛陽戰役中與華野8師配合經頑強奮戰突破洛陽城防,為全殲蔣軍青年軍第205師作出重要貢獻。該師部隊戰鬥作風硬朗,戰鬥經驗豐富,敢打大仗、惡戰,進攻、防禦、野戰、攻堅兼備,對村落攻防作戰頗有心得,戰鬥力強猛,是軍第一主力師,也是二野頭等主力師。
109團的前身是33年7月組建的紅31軍第93師,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43年春改稱第129師386旅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772團,45年9月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軍區太岳縱隊仍為第386旅772團,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28團,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28團,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37師109團。該團是紅四方面軍著名的“夜老虎團”,是老紅軍團隊。戰鬥作風勇猛頑強,戰鬥經驗豐富,長於進攻,戰鬥力超強,是軍、師第一主力團,也是二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之一。是129師抗戰期間絕大多數經典伏擊戰的實施者。
所屬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3集團軍
原 代 號:56005部隊
著名部隊:
“紅軍師”----步兵第37師
“紅軍團”----步兵第37師第109團
“民眾工作模範團”----步兵第149師第446團
“洛陽英雄連”、“夜襲常勝連”----步兵第37師第109團第5連
“勇猛頑強英雄連”----步兵第37師裝甲團第3連
“尖刀英雄連”----步兵第149師裝甲團某連
原 代 號:56005部隊
著名部隊:
“紅軍師”----步兵第37師
“紅軍團”----步兵第37師第109團
“民眾工作模範團”----步兵第149師第446團
“洛陽英雄連”、“夜襲常勝連”----步兵第37師第109團第5連
“勇猛頑強英雄連”----步兵第37師裝甲團第3連
“尖刀英雄連”----步兵第149師裝甲團某連
歷史回顧
第13集團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在鄂豫皖蘇區組建的紅四方面軍的第73師,紅四方面軍轉移 到川陝蘇區後該師編為紅31軍第93師,抗日戰爭中93師編為八路軍 129師386旅772團,參 加了開創太岳敵後根據地和反掃蕩鬥爭。1945年10月以太岳軍區主力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 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下轄第10(原386旅)、第13旅(原軍區部隊)。
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一直擔負戰略機動任務,先後歸第1、2、4野戰軍指揮。 1946年9月在 臨浮戰役中全殲號稱“天下第一旅”的國民黨軍整編第1旅,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戰後, 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向太岳縱隊致敬》的社論。此後又協助西北野戰軍部隊參加晉 西南地區的戰鬥。1947年7月作為“陳(賡)謝(富治)兵團”主力挺進豫陝鄂地區,配合 劉鄧、陳粟兩支大軍經略中原。在 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第13旅37團7連1班和第10旅 28團5連分別榮獲“洛陽英雄班”和“洛陽英雄連”光榮稱號。淮海戰役中,第13旅38團1營被授予“鋼鐵營”光榮稱號,並湧現出張英才等全國戰鬥英雄。
1949年2月,第4縱隊在河南郾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歸第4兵團指揮。第10、第13旅分別改稱第37、第38師,另以豫西軍區部隊組成第39師。之後,該軍參加渡江戰役,5月22日解放南昌。9月又隨第四野戰軍解放兩廣,進軍雲南,在滇南活捉國民黨軍陸軍副總司令湯堯。1950年3月兼滇南衛戍區。解放戰爭中該軍共殲敵 5.3萬餘人。
至 1952年底,第13軍基本上清除了滇南地區土匪,殲匪5.5萬餘人。1950年春夏開始該軍 參加抗法援越鬥爭,並協助越方殲滅越匪和逃入越南境內的國民黨軍3000餘人。為配合《中緬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的執行,該軍與雲南省軍區部隊於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發起 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沉重打擊了逃緬的國民黨軍,並為我軍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積累 了經驗。1968年12月該軍調防重慶。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該軍作為西線主力,巧渡紅河,突破敵人縱深前沿,勝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鎮柑塘市的任務。
1985年陸軍第13軍改編為陸軍第13集團軍,步兵第39師撤銷,原屬第50軍的步兵第149師( 前身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20旅,1949年2月改為第18軍52師,1951年入藏,參加過西藏平叛和對印自衛反擊戰, 1969年與第50軍149師對調防務,並改稱第149師)改屬該集團軍,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此後該集團軍參加了老山地區的防禦作戰。 1989年第149師入藏執行拉薩戒嚴任務。1990年代中期以後,全軍編制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步兵第149師成為全軍首批應急機動作戰部隊之一,並湧現出了"全國十大女傑”之一的碩士副 團長張可(張英才之女,現步兵第149師裝甲團副團長)。原屬該集團軍的步兵第38師於1996年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後,坦克旅改為裝甲旅,步兵第37師110團和步兵第149師447團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 。
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一直擔負戰略機動任務,先後歸第1、2、4野戰軍指揮。 1946年9月在 臨浮戰役中全殲號稱“天下第一旅”的國民黨軍整編第1旅,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戰後, 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向太岳縱隊致敬》的社論。此後又協助西北野戰軍部隊參加晉 西南地區的戰鬥。1947年7月作為“陳(賡)謝(富治)兵團”主力挺進豫陝鄂地區,配合 劉鄧、陳粟兩支大軍經略中原。在 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第13旅37團7連1班和第10旅 28團5連分別榮獲“洛陽英雄班”和“洛陽英雄連”光榮稱號。淮海戰役中,第13旅38團1營被授予“鋼鐵營”光榮稱號,並湧現出張英才等全國戰鬥英雄。
1949年2月,第4縱隊在河南郾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歸第4兵團指揮。第10、第13旅分別改稱第37、第38師,另以豫西軍區部隊組成第39師。之後,該軍參加渡江戰役,5月22日解放南昌。9月又隨第四野戰軍解放兩廣,進軍雲南,在滇南活捉國民黨軍陸軍副總司令湯堯。1950年3月兼滇南衛戍區。解放戰爭中該軍共殲敵 5.3萬餘人。
至 1952年底,第13軍基本上清除了滇南地區土匪,殲匪5.5萬餘人。1950年春夏開始該軍 參加抗法援越鬥爭,並協助越方殲滅越匪和逃入越南境內的國民黨軍3000餘人。為配合《中緬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的執行,該軍與雲南省軍區部隊於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發起 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沉重打擊了逃緬的國民黨軍,並為我軍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積累 了經驗。1968年12月該軍調防重慶。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該軍作為西線主力,巧渡紅河,突破敵人縱深前沿,勝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鎮柑塘市的任務。
1985年陸軍第13軍改編為陸軍第13集團軍,步兵第39師撤銷,原屬第50軍的步兵第149師( 前身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20旅,1949年2月改為第18軍52師,1951年入藏,參加過西藏平叛和對印自衛反擊戰, 1969年與第50軍149師對調防務,並改稱第149師)改屬該集團軍,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此後該集團軍參加了老山地區的防禦作戰。 1989年第149師入藏執行拉薩戒嚴任務。1990年代中期以後,全軍編制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步兵第149師成為全軍首批應急機動作戰部隊之一,並湧現出了"全國十大女傑”之一的碩士副 團長張可(張英才之女,現步兵第149師裝甲團副團長)。原屬該集團軍的步兵第38師於1996年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後,坦克旅改為裝甲旅,步兵第37師110團和步兵第149師447團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