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散存佛教文物》是一本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門石窟研究院。
基本介紹
- 書名:洛陽散存佛教文物
- 作者:龍門石窟研究院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ISBN:9787313261854
《洛陽散存佛教文物》是一本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門石窟研究院。
《洛陽散存佛教文物》是一本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門石窟研究院。內容簡介本書收錄洛陽地區散存的佛教文物,分為佛教造像碑、造像龕、佛像、佛塔、經幢等類型,附有介紹性文字及文物拓片、局部放大圖像、釋文...
白馬寺(White Horse Temple),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後來又進入...
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乾隆御碑亭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曆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並建御碑亭。該御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首詩稱頌...
鴻慶寺石窟,位於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義馬市轄區,該石窟東臨洛陽,西望長安,南面天池,北依韶峰。該石窟應鑿於宣武景明年間,是年代較早的北魏中原地區主流石窟之一。鴻慶寺石窟窟群開鑿於呈“L”形的山崖間,北側崖段被建築遮擋現無遺存,洞窟所在的西側山崖大致南北走向。窟龕結構及形制多樣,平面方形,以覆斗頂...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6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
我們認為民營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者他們自己不可能清楚一些罕見文物的真正內容與價值,例如景教經幢內容就曾被認為是一件常見的普通佛教經幢石刻而已,正因為幾乎無人知曉景教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反而逃過了可能更糟的劫難。2006年10月11日《中國文物報》發表了洛陽龍門研究院張乃翥先生《一件唐代景教石刻》文章,但遣憾的是...
慈勝寺,位於焦作溫縣西北23公里大吳村。始建於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殿3座建築。2001年6月25日,慈勝寺作為元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淵源 慈勝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相傳時為洛陽白馬寺下院),宋(金)時期毀於戰火,...
1987年建立鞏縣石窟寺文物保管所。石窟寺現存洞窟五座,千佛龕一個,小型佛龕二百五十五個,摩岩造像三尊,共雕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碑刻題記二百餘塊。石窟寺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後開鑿的,它把佛教藝術的外來影響同中原漢族藝術相結合,擺脫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點,代之以面貌方圓,神態安詳,多呈...
洛陽民俗博物館位於洛陽市新街南端,是中國專題性博物館。是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潞澤會館古建築群的基礎上興建而成。潞澤會館,因祀關羽又名關帝廟,為清乾隆九年(1744)所建。現有舞樓、鐘鼓樓、穿房、廊房、正殿、後殿、配殿等,是一組結構嚴謹、風格獨特的古建築群。1981年建為豫西博物館,1987年改...
萬佛山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吉利鄉柴河村北部。石窟開鑿於北魏晚期(494至534年)。萬佛山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有造像300餘尊。該石窟是北魏時期中原地區一處重要的漢化鮮卑洞窟,在六個窟中有三個窟內保存有場面完整的禮佛圖行列浮雕,對研究中國石窟佛教文化藝術具有較為重要的價值。2013年3月5日,萬...
其中“大秦寺寺主”的出現,印證了史料上有關唐時洛陽就有景教“波斯胡寺”的記載。經文與幢記之上則雕刻兩組以十字架為中心的四尊“天神”圖像,與佛教造像中的“飛天”極其接近。由此不難看出,這件景教經幢,明顯從佛教同類文物中汲取了營養,說明當時諸多宗教之間存在著相互吸收、相互融會的現象。洛陽地處中原,...
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禪定 禪定是...
以空間而論,此一風尚只流行於長安及其周圍地區,在距長安不遠的東都洛陽至今未見善業泥佛像蹤影;就時間而言,主要出現在永徽、顯慶年間,玄奘圓寂後,善業泥佛像的製作驟然從顛峰跌至低谷。從某種意義上說,玄奘既是善業泥佛像的始作俑者,也是終結者。玄奘崇信彌勒,期待死後上生兜率天聽彌勒說教,善業泥上的...
北朝僅北魏時的洛陽就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各州郡有佛寺三萬餘所。存的名剎如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蘇州寒山寺,鎮江金山寺,南京雞鳴寺,寧波國清寺等皆屬此類.隋唐時代,佛寺極盛,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祖庭佛寺皆建於此時,如西安大慈恩寺、華嚴寺,廣州六祖寺,舒州三綿陽碧水寺,五台山佛光寺亦皆是“精舍”...
佛教盛行 其二是,北魏時期佛教盛行,永泰公主深受佛教教義的影響而自願出家為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費必興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記》載:“漢明帝聽洛陽婦女阿潘等人出家,為中國女緇(女僧)之始”永泰公主為仿效古人,於下光二年(521年)“出俗為尼”。其三是,永泰公主奉敕出家。永泰公主的父親...
其它如隋唐時代的佛釋造像,梵文經幢,都是藝術價值甚高的文物佳品。千唐志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燦然生輝。政要名流、專家學者、中外遊客,慕名來游者絡繹不絕,現已是洛陽市對外開放的視窗,中原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文物景點。機構設定 館長 衡劍超負責博物館的全面工作。副館長 許光忠負責博物館的文物安全保衛...
中原四大名寺,是指中原地區佛教界四個有影響力的寺院,分別為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雲岩寺。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
因白馬光臨寶地,又飲用了佛泉水煎藥餵馬,第二天白馬精神倍增,從此處玄藏再起程到濟陽傳經授教,後又到洛陽白馬寺定居從事傳經授教事業。後來唐玄藏回到長安後,唐王得知取經回來路過此地的詳細情況後,唐王派遣尉遲敬德調撥專用款項在此原有的寺院基礎上按洛陽白馬寺之規模加以建設(原寺院內奉有石碑上有記載,尉遲...
佛牙又從洛陽遷往汴京。輾轉入燕 佛牙在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到汴京,開運三年(九四六)契丹入侵汴京之後,佛牙何去何從,史籍無考。但佛牙被掠而北上當無疑問。一九零零年北京西山招仙塔殘基出土的佛牙舍利沉香木匣上有五代時北漢僧人善慧於天會七年(九六三)親筆所書的題記可為證。陳先生認為契丹人汴後,曾...
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南壁。龍門造像記名品之一。正書,上截記十三行,行九字;下截題名十五行,行三十字。《始平公造像記》與《孫秋生造像記》風格接近,是當時流行的字型,只是一陽刻,一陰刻而已。書風沉著勁重,有正書局、藝苑真賞社、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孫秋生造像記...
第20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俗稱雲岡大佛,高達17米,是石窟高大佛像之一。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徵。基本信息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於山西省大同...
雲岡石窟於此開鑿遂成為都城附近的佛教聖地,這也是北朝(439-581)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雲岡石窟於1961年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三)龍門石窟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伊水兩岸。該地伊水南北貫流,斷山為東西,夾岸對峙,形成天然門闕,古稱“伊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