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迪之戰(洛迪戰役)

洛迪之戰

洛迪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洛迪之戰又稱洛迪戰役,是拿破崙比較著名的戰役。洛迪之戰發生在1796年5月10日,洛迪是阿達河下游右岸的一個小鎮。據記載,在洛迪戰役結束後,拿破崙開始意識到他可以在法國的政治舞台中成為一個起決定作用的人物,他對於功名與權力的渴望也是在那時出現的。即洛迪戰役背景是帝國全面戰爭爆發,拿破崙覺醒戰是洛迪戰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迪之戰
  • 國家:法軍
  • 意義:北義大利戰場的戰略態勢發生變化
  • 又稱:洛迪戰役
倫巴第,作戰部署,戰爭,攻占洛迪,簡評,

倫巴第

倫巴第位於北義大利中部,一七一三年,根據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時締結的烏得勒支和約,奧地利帝國把這片肥沃的土地攝取到手把它變為自己的領土。這塊如同楔子一樣楔在義大利北部的屬地,西以提契諾河與撒丁王國的領土為界,北以阿爾卑斯山與瑞士毗連,南以波河與帕爾馬公國交界,東與威尼斯共和國的領土接壤。它是一個物產豐饒的平原。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奧地利人想要守住倫巴第是十分困難的。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脈將倫巴第與奧地利本土分割開未了,這塊屬地一旦遭到攻擊是很難從本土得到有效支援的。儘管倫巴第擁有歐洲最著名的要塞和義大利最大的河派,即曼圖亞要塞與波河,但仍不足以改變這樣一種看法:倫巴第只不過是奧地利帝國一個難以設防的大糧倉。
而且不僅如此,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風暴震撼歐洲以後,反封建的影響已經日益擴展到了倫巴第平原。奧地利人在這裡的政治統治也開始不穩定了。早就渴望獲得民族獨立和政治自由的倫巴第兒以歡迎的態度對待法軍,希望法國人幫助他們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野蠻統治,擺脫當時義大利盛行的半封建制度。他們把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看做是黎明的曙光,而把拿破崙進軍北義大利看做是黎明的來臨。這種狀況表明,奧地利帝國對倫巴第八十多年來的反動統治,已經快到盡頭了。
凱拉斯科協定與法撒和約的簽認使法軍所處的戰略態勢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瀕於崩潰的法軍後勤供應現在有了根本性的好轉;開放阿爾卑斯山的諸山口,使法軍與巴黎之間的交通線幾乎縮短了一半;長期駐守在法國南部邊界的阿爾卑斯軍團,可以騰出手來增接北義大利戰場;另外,根據停戰協定,撒丁人交出了科尼、托爾托納和亞歷山大里亞三個要塞。這樣,法軍就有了一個良好的作戰基地,踏上了進攻倫巴第的天然跳板。而在半個多月以前,對於一支衣服破爛、裝備奇缺、半飢半飽和士氣低落的隊伍來說,這一切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撒丁王國的敗北和停戰協定的簽訂,使維也納宮廷大為震驚。他們不能理解,都靈王室為什麼在這么短暫的時間裡就輕易地投降了。直到這時,他們還陶醉在所謂的光榮歷史之中哩。一七零五年,在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戰爭中,薩伏依的維克托·阿馬迪烏斯公爵曾被法國人苦苦相逼,當時,葉甫根尼親王被擊退到伊澤奧湖岸,薩伏依人丟失了除都靈以外的幾乎所有領地,但葉甫根尼親王堅持抵抗,拒不投降,繼續與奧地利保持聯盟,第二年夏天,在盟軍的幫助下終於打敗了法國人,取得了都靈會戰的勝利。然而,在這次戰爭中,都靈王室卻經不起考驗,初次失利便悲觀失望,撒丁軍隊並沒有被打垮,只不過吃了幾次敗仗就士氣沮喪。他們沒有進行認真的抵抗,居然很快就屈膝投降。這樣一來,就使得奧軍在北義大利戰場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對此,奧地利人不能不感到十分惱怒。博略元帥在談到凱拉斯科協定時,曾非常憤慨地指出:撒丁人敗給法國人完全是“情願”的,事實上,他們早就“默認了那個協定”。在奧地利人看來,這個協定與其說是一種妥協,倒不如說是撒丁人與法國人之間的一種交易。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後來評論過這一事件,他說;“如果皮埃蒙特人再堅持一下,哪怕堅持幾天,拿破崙出於補給上的困難,很可能不得不退回到熱那亞附近的沿海地區。”單從軍事上來看,這種分析當然不無道理,可是,一個封建王朝能個能抵抗外來的侵犯,卻是由政治、經濟和民心、士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儘管盟國已經投降敵方,儘管阿爾卑斯山給自己的軍事行動帶來了許多艱難險阻,儘管北義大利人的民心對哈布斯堡王朝並不那么馴順,奧地利仍然決定,一定要保住對北義大利的控制,一定要維護王朝的榮譽感和奧皇的自尊心。因此哈布斯堡王朝嚴令奧軍守住倫巴第平原,打退法軍的進攻。
奧軍隊為:在一馬平川的倫巴第平原作戰,特別是在其南部低地作戰,他們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這裡他們擁有一支可以與當年匈牙利和克羅地亞騎兵相姬美的精銳騎兵。他們的將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指揮才幹。這種優勢,在峽谷陡峭、道路崎嶇的亞平寧山區里,是無從發揮的。在奧軍看來,拿破崙只會打一些不正規的山地戰,對於堂堂正正的正規戰則毫不擅長。法國人一旦跨入了倫巴第平原,他們在山地中所贏得的虛名和所享有的優勢會喪失殆盡。奧軍的決心和部署,就是以這種狂妄無知和盲目輕敵的思想作指導的,這使得奧地利人在下一階段的作戰中不能不付出慘重的代價。

作戰部署

由於擁有六萬軍隊的撒丁王國退出戰爭,北義大利戰場上的兵力對比顛倒過來了。洛迪戰役開始前,法國督政府根據拿破崙的要求,將阿爾卑斯軍團的大部分兵力補入義大利軍團,從而使法軍在北義大利戰場上的總兵力增加到四萬五千人;奧軍在戰役開始前,總共只有三十五個營和四十四個騎兵連,兵力約二萬六千人。為了破壞法軍的進攻企圖,改善奧軍的被動局面,四月底,博略元帥親自率領一支騎兵突然襲擊亞歷山大里亞、托爾托納和瓦倫察三個要塞,從而揭開了一七九六年北義大利戰場最富有戲劇性的一仗——洛迪戰役的序幕。
其實,早在凱拉斯科停戰協定簽訂之前,洛迪戰役的雛形就已經在拿破崙的頭腦中基本形成了。凱拉斯科協定中規定法軍可以在瓦倫察渡過波河,正是拿破崙為了隱蔽真實企圖和轉移奧軍視線而故意放出的一種煙幕。皮埃蒙特戰役以後,拿破崙雖然“擁有了在數量上對於奧軍的優勢,可是他仍然十分謹慎,並沒有打算從事直接的進攻。”拿破崙認為,根據地理情況和歷史傳統,當時擺在法軍面前的有三條道路:
一條是從亞歷山大里亞以北的瓦倫察強渡波河,爾後在帕維亞附近越過提契諾河,由此進入米蘭。這是一條歷史上人們通常使用的路。這條路的好處是,可以將法軍的軍事行動限制在撒丁和倫巴第境內,既不破壞波河沿岸國家的中立地位,也使法軍避免做深遠的迂迴,從而使自己的作戰線得到可靠的掩護。但有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法軍不僅需要渡過波河,而且需要再渡波河的支流提契諾河,當時正值阿爾卑斯山積雪溶化,波河上游與提契諾河的水位和流量都處於一年中的高峰期。這個嚴重的水障礙,對於缺乏工兵和渡河器材的法軍來說,顯然是很不容易克服的。另外,習慣於按常規思考的博略元帥還在這個方向部署了大量兵力,這就使法軍很難隱蔽渡河企圖和達成進攻的突然性。
另一條路是從波河下游的克雷莫納附近強渡波河,然後從東面迂迴米蘭。這條路的好處是,法軍渡過波河後,可以直逼義大利北部最著名的要塞曼圖亞,切斷奧軍與這個要塞之間的聯繫,並進而封鎖曼圖亞,為法軍的下一步行動創造有利條件。但是也有缺點,這樣做勢必進行遠距離的迂迴,從而使法軍的左翼十分暴露,作戰線很容易被奧軍切斷。此外,克雷莫納離米蘭距離較遠,中間又被阿達河隔開,進軍途中仍然面臨著水障礙。
第三條路是從瓦倫察與克雷莫納之間的皮阿琴察強渡波河,然後經洛迪進入米蘭。這條路的好處是,法軍既可以避開江流暴漲的波河上游和提契諾河兩道嚴重的水障礙,而沿波河南岸迅速疾進,取捷徑進入米蘭又可以出敵不意、攻共無備,乘敵之隙、避實就虛從而達成戰術上乃至戰役上的突然性。而其缺點,則是法軍的左翼比較暴露,作戰線易被奧軍切斷;另外,皮阿琴察位於帕爾馬公國境內,這對中立的帕爾馬公國的主權,是一種公然的侵犯。
基於上述分析,拿破崙決定:首先使用主力在瓦倫察方向實施戰役佯動,擺出一付強渡波河的進攻姿態,將奧軍主力吸引在瓦倫察方向,同時,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沿波河南岸秘密東進,在皮阿琴察附近迅速強渡波河;得手後,法軍主力立即沿波河南岸急速東進,在先頭部隊的掩護下,一舉渡過波河。
為了隱蔽法軍的真實企圖,造成奧軍的判斷錯誤,拿破崙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欺騙措施。四月二十八日,在凱拉斯科停戰談判中,拿破崙“鄭重其事”地提出,撒丁必須無條件地向法軍開放瓦倫察渡口,並且將這一要求故意透露給奧地利的博略元帥;緊按著,又命令馬塞納、塞魯烈、奧熱羅和拉哈普分別率部隊進駐瓦倫察附近的托爾托納、亞歷山大里亞和伏赫拉等地。五月三日,拿破崙將法軍大本營從凱拉斯科移到托爾托納,按著,由拿破崙親自指揮,法軍在瓦倫察附近多次發起牽制性進攻,擺出了一付強渡波河的進攻架式。
也許是思想上過於麻痹,或者是法軍在行動上無懈可擊,法軍在皮阿琴察強渡波河以前,博略元帥對法國人的真實意圖競一無所知,而對拿破崙採取的一系列欺騙措施則深信不疑。四月底,奧軍偷襲亞歷山大里亞、瓦倫察和托爾托納失敗以後,博略慌忙地率領主力退守波河北岸,企圖憑藉波河與提契諾河擋住法軍。他的計畫是:首先將主力集中在阿果尼亞河下游的羅麥洛附近,確保瓦倫察方向及其波柯一線的防禦,波河一旦失守,則退守提契諾河下游的帕維亞,依託帕維亞附近的堅固陣地組織防守,阻止法軍從帕維亞附近越過提契諾河。
在博略看來,他的計畫是無可非議的,因為法軍主力當時幾乎全部集中在瓦倫察附近。大有從瓦淪察方向強渡波河之勢。另外,波河下游南岸是中立國的領土,他不敢相信拿破崙會無視戰爭的道德規則去侵犯中立國。這一事實說明,博略的計畫是建立在盲目自信和主觀臆斷的基礎之上的,一開始就埋下了必遭失敗的禍根。正象資產階級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所指出的:奧地利人所以在北義大利戰場上屢遭慘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奧軍在如何對付拿破崙這個人的問題上知道得太少了。”
其實,法軍的行動並不是無股兆可尋,無端倪可察的。五月四日,法軍先頭部隊從喀斯奇吉奧向波河下游移動,曾經被奧軍察覺。可是,博略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法軍的這一舉動與法軍的渡河行動有什麼聯繫,因此,他除了向貝里吉奧佐派出一支部隊以外,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戰爭

皮阿琴察與佛姆比奧之戰
幾天以後,一場真正的渡河戰鬥在波河下游的皮阿琴察發生了。五月七日,一支由兩千五百名擲彈兵和一千五百名騎兵組成的精銳部隊,由拿破崙親自率領,突然出現在皮阿琴察。這使得博略元帥驚愕不已。他完全沒有料到,法國人為了獲得戰略上的利益,竟然不惜侵犯中立國的主權,繞過奧軍的主力。當時,奧軍在這個方向只有少量兵力防守,幾萬名奧軍幾乎全部被法軍牽制在波河上游的帕維亞地區。拿破崙這一大膽的迂迴行動給法國人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它使法軍遠遠地線開了奧軍的抵抗線,將幾萬名奧軍置於無用之地,從而在幾乎沒有威脅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倫巴第,使奧軍在戰役的一開始就陷於一種非常不利的境地。
法軍的整個渡河行動組織得十分出色。五月六日,先頭部隊分兩路向皮阿琴察疾進。左路由安德羅塞上校指揮,其任務是沿波河南岸蒐集渡河器材;右路由達里曼將軍指揮,其任務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皮阿琴察。七日上午,一場強渡波河的戰鬥在皮阿琴察附近打響。由於奧軍在這個方向沒有重兵把守,法軍非常順利地渡過了波河。由拉納上校率領的突擊部隊,在很短的時間裡便安全抵達了波河北岸,並及以凌歷的攻勢,迅速打垮了一支企圖阻止法軍上岸的奧軍騎兵部隊。緊接著,法軍後續部隊陸續向北岸駛去,在幾個小時之內完成了渡河任務。在這次渡河中,作為突擊部隊指揮官的拉納上校表現得非常出色,他的非凡才能和勇敢精神,給拿破崙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幾年以後,他被晉升為法國元帥,後來還被封為芒泰貝浴公爵。在拿破崙的元帥中,他是第一個戰死在沙場上的人。
然而,當法軍在皮阿琴察附近開始渡河的同時,奧軍主力也在向波河下游轉移了。它的先頭部隊,雖然晚了一步,來不及在皮阿琴察附近阻止法軍渡河,但卻很快趕到了皮阿琴察的北面。五月七日下午,法軍先頭部隊與奧軍先頭部隊在古雅多米里奧附近相遇,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法軍兵力不足,被迫退至波河附近。當天晚上,奧軍列曾塔伊師(共八個營和八個騎兵連)占領了皮阿琴察以北大約四公里處的佛姆比奧。這樣一來,波河北岸的局勢使大大變化了。奧軍不僅擋住了法軍前進的道路,而且勢將迫使法軍不能不背水作戰。這個局面對於法軍顯然是不利的。
五月八日,拿破崙集中了波河北岸幾乎所有兵力,對奧軍列普塔伊師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下午一時,法軍分別從三個方向逼近慌姆比奧:左翼由拉納上校率領,其主要任務是切斷佛姆比奧與卡查里普斯特林戈之間的聯繫,將列普塔伊師與奧軍主力分割開來;右翼出達里曼將軍指揮,其主要任務是切斷敵人的退路,阻止敵人向科多略和皮其格頓方向退卻;中路由拉紐斯將軍指揮,其任務是從正面攻擊敵人。由於背水而戰,法軍的攻勢異常猛烈。近萬名法軍從幾個方向同時發起強攻,將五千名奧軍團團圍住。奧軍孤立無援,被迫向皮其格頓方向實行突圍。這樣,法軍只用很短的時間便一舉攻占了佛姆比奧,並俘虜奧軍兩千餘人。
攻占佛姆比奧是法軍強渡波河以後取得的第一個勝利,它對於法軍的下一步行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不僅扭轉了法軍在波河北岸的不利局面,而是為法軍主力渡過波河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奧軍來說,佛姆比奧的失敗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戰鬥發起時,奧軍主力離佛姆比奧並不得遠,如果博略元帥不是低估了法軍的渡河能力和進攻能力,而是予以足夠的重視,並立即採取積極措施,那么,佛姆比奧之戰的結局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後來,博略為了推卸責任而嚴厲斥責列普塔伊將軍,說他不該撤離佛姆比奧,事實上,這種指責是沒有道理的。
佛姆比奧的失敗並沒有使博略放棄進攻的打算。他仍然認為,奧軍只要再發動一次進攻就可以將法軍趕到波河南岸,特別是八日夜間奧軍偷襲科多略成功以後,博略又開始樂觀起來。
五月九日,博略命令列普塔伊帥協同主力對法軍發動一次進攻,企圖在法軍尚未站穩腳跟之前重新奪回佛姆比奧,但由於這時列普塔伊師與奧軍主力之間的聯繫全部被法軍切斷,這一計畫沒有能夠實現。當天下午,奧軍被迫向洛迪和米蘭方向退卻。夜間,博略將其主力全部撤到了阿達河左岸。奧軍撤過阿達河,從當時總的形勢來看,並不意味徹底失敗。如果博略決定將奧軍主力集中在皮其格頓附近,那么,他仍有可能對法軍的翼側造成重大威脅,甚至重新奪回戰場上的主動權。可是,從事態的發展來看,博略既不打算守住皮其格頓,又不打算集中兵力作戰,結果便使奧軍陷入了不可挽救的局面。
法軍主力的渡河行動是從五月八日開始的,由於缺乏足夠的渡河器材,這一行動整整持續了三天。法軍主力在波河中雖然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但因動作遲緩,卻喪失了一些寶貴的時間。拿破崙後來在評論約米尼《關於幾次大戰役的分析》一書時曾經說過:“假若法軍有架浮橋的器材,它就會比奧軍早到米蘭。但它在徵集船舶和構築渡波河的橋樑方面耽誤了六十個小時,這就使敵軍總司令有機會渡過阿達河。”這對於法國人來說不能不是一種遺憾。
帕爾馬公爵雖然從來沒有得罪過法國人,但他卻成了洛迪戰役的第一個受害者。五月七日,法軍占領皮阿琴察以後,帕爾馬公爵便淪為法國人的附庸。為了充實法國人的錢包,拿破崙向這位不幸的公爵勒索了二百萬法郎的現款並且要求公爵為法軍提供大量的糧食、軍馬以及其它費用。此外,拿破崙還為法國巴黎博物館索取了一大批藝術珍品,其中包括著名畫家米開蘭基羅和柯內吉奧的名作。

攻占洛迪

法軍主力渡過波河以後,整個形勢變得對法軍非常有利。博略已經向特林提諾方向撤退,阿達河準備很快放棄,倫巴第防線開始陷入崩潰。米蘭城變得十分空虛。現在,拿破崙只要對洛迪發動一次進攻,整個倫巴第西部就會落到法國人的手裡。看來,法軍進入米蘭已經是時間問題。
洛迪是阿達河下游右岸的一個小鎮,位於米蘭東南大約四十公里的地方,向北有公路直達米蘭,向東經洛迪橋可到克里馬,交通十分方便,軍事上具有重要價值。由於這個緣故,奧軍對洛迪始終沒有放棄。五月九日,博略撤離阿達河時,在這裡留下了一支相當可觀的兵力。達支兵力由希波頓多夫將軍指揮,其任務主要是扼守洛迪和格迪橋,阻止法軍向奧里奧河一線推進。奧軍雖然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在洛迪方向的防禦還是十分嚴密的。在洛迪附近奧軍一共駐有個二個營和十六個步兵連,兵力大約有一萬二千餘人。它的具體部署是:以一個營和兩個騎兵連配置在洛迪城內,主要負責掩護奧軍後衛渡河;以三個營配置在洛迪下游的克里多一帶,扼守克里多,防止法軍從南面迂迴奧軍的左翼;其餘的八個營和十四個騎兵連全部配置在阿達河東岸的洛迪橋附近,主要用於防守洛迪橋,阻止法軍從洛迪方向強渡阿達河。
五月十日,洛迪戰役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幕在洛迪拉開了。上午,法軍主力在開往洛迪的途中追上奧軍的後衛,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在這次戰鬥中,奧軍由於渡河心切,消極厭戰,被打得一敗塗地。法軍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趁勢向洛迪方向發起猛攻,在拿破崙的親自指揮下,法軍一鼓作氣攻下了洛迪。洛迪失守後,奧軍在阿達河西岸的防禦幾乎完全瓦解了。
奧軍退到阿達河東岸以後,為了阻止法軍東進,曾打算炸毀洛迪橋。為了阻止敵人這一行動,拿破崙將前衛僅有的兩門火炮調到洛迪橋附近並且親自向敵人瞄準射擊。在法軍炮火的封鎖下,敵人無法向橋頭靠近,最後不得不放棄炸橋的打算。五月十日下午,爭奪洛迪橋的戰鬥開始了。洛迪橋是一座狹長的木橋,長約一百五十米左右。為了奪取這座橋樑,拿破崙在洛迪城內秘密集中了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精銳部隊。他的計畫是:首先由蒙芒將軍率領一支騎兵在洛迪上游的莫占基附近徒涉過河,攻擊敵人的北翼,分散敵人對洛迪方向的注意力;緊接著,使用全部火炮向對岸守敵實施猛烈的射擊,壓制奧軍的炮兵陣地;與此同隊由拿破崙親自率領一支突擊縱隊從正面向敵人發起強攻以突然勇猛的動作一舉攻占洛迪橋。
傍晚,一場扣人心弦的爭奪戰在格迪橋上打響了。大約六點鐘,奧軍的炮火剛剛減弱,隱蔽在城牆後面的幾千名突擊隊員突然打開洛迪城門,沿大路沖向橋頭。法軍這一大膽冒險的舉動使敵人驚慌失措,恐懼萬狀,他們急忙集中全部火力向法軍猛烈射擊。幾十門火炮用霰彈掃蕩著橋頭和周圍地帶。法軍頓時陷入混亂,畏縮不前。這時,拿破崙站在橋頭附近,一面大聲鼓勵士兵,一面重新組織進攻。由於拿破崙的親自指揮和鼓勵,法軍再次發趙強攻,終於衝上了洛迪橋。當衝到橋中間時,一些土兵發現前面河水很淺,可以徒涉,於是紛紛從橋上跳下,一面趟水前進一面向岸上射擊。這時,橋上的法軍象潮水一般,一擁而上,直撲奧軍陣地,在橋下士兵們的配合下,一舉奪得了洛迪橋。法軍奪橋成功後,又接連打退了敵人後續部隊的幾次反撲,並搗毀了奧軍的炮兵陣地。日落前,法軍全部肅清了洛迪對岸的敵人。在這場激烈的爭奪戰中,奧軍一共損失了二千五百餘人,並丟棄了十五門火炮和大量的物資。而法軍僅僅傷亡了二百餘人。
洛迪戰役結束以後,法軍隨即向奧軍殘部展開追擊。五月十一日,包圍並占領了阿達河下游的皮其格頓,俘獲奧軍三百餘人。緊接著,法軍又乘勝發展進攻,迅速攻克了波河下游的克雷莫納,並將奧軍後衛全部趕過了奧里奧河。五月十四日,法軍馬塞納師和奧熱羅師進抵米蘭城下,二千名守敵宣布無條件投降。五月十五日,法軍以勝利者的姿態穿過歡迎的人群和高大的凱旋門,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沿浩蕩盪地開進倫巴第的政治首府米蘭。
米蘭(古稱“梅迪奧拉努姆”)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建於公元前五百八十年。它在歷史上曾遭受過四十次圍攻,其中有二十次被攻陷,有四次完全被破壞,它的城寨是在維斯康提官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占領米蘭對法國人來說,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一個重大的勝利。相反,對奧地利人來說則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它意味著奧軍的倫巴第防線已經徹底崩潰,同時,也標誌著奧地利人在倫巴第的長期統治從此不復存在。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勝利,並且進一步激發法國土兵為徹底擊敗奧地利人而繼續戰鬥的勇氣和熱忱,五月二十日,拿破崙在米蘭對沉浸在勝利之中的法國土兵發布了一個象號角一樣振奮人心的動員令。拿破崙說:
“士兵們!你們象山洪一樣從亞平寧高原上迅速地猛衝下來。你們戰勝並消滅了一切阻擋你們前進的敵人。
“米蘭是你們的,在全倫巴第上空,到處飄揚著共和國的旗幟。
“號稱能夠威脅你們的敵軍,再也找不到更多的障礙物,可以憑惜它們來抵擋你們的勇氣了。波河、提契諾河和阿達河不再阻擋你們前進了。義大利這些所謂了不起的堡壘看來那是不經一擊的,你們象徵服亞平寧山脈一樣迅速地征服了它們。
“是的,士兵們!你們做了許多事情……可是這是不是說你們再沒有什麼事可做了呢?……人們在談到我們時會不會說,我們善於取得勝利,卻不善於利用勝利呢?後代會不會責備我們,說我們在倫巴第碰上了卡普亞呢?……總而言之,讓我們前進吧!目前我們還需要急行軍,我們必須戰勝殘敵,我們要給自己戴上桂冠,對敵人給我們的侮辱必須給以報復!
“但是,要叫老百姓放心。我們是一切老百姓的朋友,特別是布魯圖家族、西庇阿家族和一切我們奉為典範的大人物的後裔的忠實朋友,恢復卡皮托利小山上的古蹟,在那兒恭敬地豎起一些能使古蹟馳名的英雄雕像;喚起羅馬人,使他們擺脫幾百年的奴役造成的昏沉欲睡的狀態。這些將是你們的勝利果實,這些果實將在歷史上創造一個新的時代。不朽的榮譽將歸於你們,因為你們改變了歐洲這一最美麗部分的面貌。”
不過,拿破崙的這些許諾並沒有完全兌現。不久之後,這些許諾被籠罩上了一層陰霾。正義性的戰爭開始變成一場侵略性和掠奪性的戰爭。五月十九日,拿破崙在一項公告中公開宣布向倫巴第徵收二千萬法郎的特別稅款,並且在十分荒謬的藉口下,大肆掠奪義大利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些稀世珍品,如古羅馬詩人維古爾的手稿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繪畫大師奧那多·達·文西和拉裴爾的傑作等等。不僅如此拿被侖還乘機出兵占領了波河下游南岸的摩德納公園、托斯卡納公國和羅馬教皇國,從那裡一共勒索了幾千萬法郎的賠款。另外,還索取了大量的手稿、油畫、胸像、花瓶和雕像等等文化藝術珍品,其中包括朱尼阿斯、布魯都斯的青銅半身像和馬爾卡斯、布魯都斯的大理石半身像。這種帶有汪達爾人劫掠色彩的土匪行為和野蠻行徑,對於曾經被義大利人看作是解放者的法國人來說,無論如何是不光彩的。

簡評

在拿破崙的整個戎馬生涯中,洛迪橋之戰只不過是短暫的一幕,但它在法國士兵以至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中間,卻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當天晚上,法國土兵以大革命時期那種共和派傳統的同志式態度,把他們的司令官親切地稱之為“小伍長”,並以稱頌的口吻熱烈讚揚著拿破崙,相互傳說著他在這次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斯巴達式的勇敢精神。倫巴第當地的報紙輿論,甚至把拿破崙比作是當代的愷撒和漢尼拔,稱他是當代的朱庇特神。一夜之間,拿破崙在人們心目中簡直成了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洛迪戰役在拿破崙心理上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堅定了拿破崙作為一個偉大人物所不可缺少的自信心,而且激起了他要開創偉大事業的強烈欲望。拿破崙後來在聖赫倫那島上回憶這次戰役時,曾直言不諱地說:“葡月事件,甚至蒙特諾特戰役,都還沒有使我把自己看做非凡的人物。只是在洛迪戰役後,我起了一個念頭:在我們的政治舞台上我大概可能成為一個起決定作用的人物。第一個功名心的火花在那時出現了。“正是在洛迪附近那天晚上,我相信自己是—個非常人物,我充滿著乾一番偉大事業的功名心。”
洛迪戰役充分顯示了拿破崙高超的統帥才能和嫻熟的指揮藝術。在這次戰役中,他大膽實施迂迴機動,廣泛採用欺騙手段,努力造成敵人過失,積極調動敵人就範,為奪取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很短的時間裡,法軍連續克服兩條河流,徹底擊敗了奧軍主力,征服了大半個倫巴第,占領了波河沿岸的幾乎所有地區。一位年老的匈牙利軍官曾在俘虜營里說過:“跟我們交戰的是一位年青的將軍,他總是時而在我們前面,時而在我們後面,時而又在我們兩側,而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什麼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配置我們的兵力才好。在戰爭中這種作戰方法是受不了的,它違反一切常規。”拿破崙就是運用這種違犯常規的作戰方法贏得了重大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