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萊頓(洛德·萊頓)

弗雷德里克·萊頓

洛德·萊頓一般指本詞條

弗雷德里克·萊頓,又譯洛德·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是英國十九世紀唯美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家,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雷德里克·萊頓
  • 外文名:Frederic Leighton
  • 別名:洛德·萊頓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生英國約克郡
  • 出生日期:1830.12.03
  • 逝世日期:1896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羅馬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19世紀唯美主義畫派著名的畫家
    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
  • 代表作品:《音樂課》《熾熱的六月》
生平,作品,概述,《炙熱的六月》,《伊卡洛斯和代達羅斯》,《音樂課》,畫風,

生平

弗雷德里克·萊頓他以極其輝煌的藝術風格沖淡了雷諾茲,成為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畫家不同,身為畫院院長的萊頓,不僅不是美術學院的學生,甚至不是在英國本土接受的教育。足跡所至,萊頓在布魯塞爾巴黎法蘭克福斷斷續續上學,並進行美術培訓。
弗雷德里克·萊頓
1830年12月3日弗雷德里克·萊頓出生英國約克郡史卡布洛的醫生世家,卻生長在跨海遠隔的俄羅斯。祖父吉姆·萊頓爵士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皇宮醫生,萊頓的父親子承父業也作了沙皇的醫生。尼古拉一世上台,萊頓一家離開俄國在歐洲遊歷尋找定居之所。歐洲各大名城的巡禮給予了年幼的弗雷德里克·萊頓一家唯一的後人充分的歷史和文化知識。
萊頓的父親是位古典藝術的愛好者,他對幼年的萊頓留下深刻的影響。萊頓9歲開始自己作畫。10歲隨父親來到羅馬,師從一位叫梅利的畫家,在那裡獲得了繪畫知識。13歲赴德國,曾在法蘭克福美術學校學了一段時間,14歲又來到藝術之都佛羅倫斯,這些流動生活使萊頓擴大了藝術眼界。在佛羅倫斯偶遇美國雕刻家波沃爾斯,他看了萊頓的畫對他父親說,“自然”已經賦予了他。並告訴萊頓,“你將成為一個像我一樣令人滿意的傑出人物”。
萊頓在佛羅倫斯進了世界著名的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學習,業餘時攻習解剖。後來又轉回法蘭克福學校學習到17歲。他崇拜安格爾,複製過提香柯勒喬的畫。
1852年,22歲的他移居羅馬進入了羅馬美術學院進行正統的繪畫學習,並開始了獨立的藝術創作。這一年他創作了場面宏大、氣魄雄偉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契瑪布埃小姐護送的行列通過佛羅倫斯大街》(又譯《聖列的行進》)一畫,顯示了他的氣質和才華。
1855年,萊頓返回他從未到過的故鄉—英國,《聖列的行進》在皇家美術學院的畫展上展出獲得了成功。評論界從那時開始就一直是他的朋友,給予了他極高的推崇。令畫家更為高興的是,這幅畫不久竟被維多利亞女王購買,他本人則有幸晉見了女王。這時的他已成為英國畫壇上當之無愧的後起之秀。從此,這位年輕畫家一躍登上大英帝國的畫壇。
在羅馬,他認識了在羅馬研究藝術的英國畫家布朗、小說家、詩人丁尼生。他們發現這個小伙子身上有著出眾的藝術天分,“似乎有桂冠樣的光芒在這個叫萊頓的年輕人額角上閃爍……有朝一日他一定會坐上皇家美術學院院長的位置”,回到英國後他們對當時名蓋英國的米雷說。
萊頓公館,他的一部分畫藏所萊頓公館,他的一部分畫藏所
1859年29歲的萊頓定居倫敦,效忠英國女王。
1868年萊頓展出自己的學位作品《聖哲羅姆在沙漠裡》,獲得了美術學院院士稱號。
1878年11月13日萊頓接任去世的格蘭特任美術學院院長,人們一致公認他的學識、氣質、能力和責任感,這些都表明他是出色的領袖人物,能掌握這一高等學院的權力。他在那個時代可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人,博得所有人的擁護。年輕時曾週遊歐洲,並在法蘭克福、羅馬和巴黎求學。
1868年入選英國皇家學院院士,1878年擔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
萊頓晚年疾病纏身,但仍不停創作。他的藝術獲得了崇高的榮譽,1886年萊頓56歲時,英國女王把他列為英國貴族,是英國唯一的以畫家身份而著名的男爵,號為斯特雷頓萊頓男爵。萊頓於獲授爵位的第二天去世,是英國史上得到爵位時間最短的人。他的遺囑是:“把我的愛獻給學院。”

作品

概述

萊頓繪製過大量表現古典女性人物美貌與風采的作品。其作品的題材大多來自聖經和古典神話。
萊頓在繪畫中對形式、結構,線條與色彩無不追求完美與精緻,典雅與高貴。主要作品有《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1869)、《音樂課》(1877)、《沐浴的普緒客》(1890)、《珀爾塞福涅的歸來》(1891)《炙熱的六月》(1895)等。

《炙熱的六月》

《炙熱的六月》的模特Dorothy Dene自十九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成為萊頓許多作品的靈感來源。獨特的視角,加上模特身體優美的彎曲(拉斐爾的許多作品因此而成功,評論家把這稱為女性身體的韻律)使這幅畫與眾不同。艷麗的色彩也使這幅作品格外搶眼。關於這幅畫還有一則趣聞,1960年的畫壇排斥維多利亞時期的學院派風格,這幅畫標價低達$140,卻還降價被波多黎各的彭塞美術館Museo de Arte de Ponce, Ponce, Puerto Rico收購,現在還在那裡存放。
炙熱的六月炙熱的六月

《伊卡洛斯和代達羅斯》

油畫《伊卡洛斯和代達羅斯》充滿了懷舊情調,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父親對兒子的溫情。代達羅斯(Daedalus)是一位建築師,曾在克里特島設計人頭牛身獸的迷宮。他不願意在這個孤島上度過一生,千方百計設法逃走。久經考慮後,他高興地說,米諾斯國王雖然可以從陸上和水上封住我的去路,但在空中我是暢通無阻的。他開始收集整理大大小小的羽毛,把最小最短的羽毛拼成長毛,看上去像天生的一般。他把羽毛用麻線在中間捆住,在末端用蠟封牢。最後,他還把羽毛微微彎曲,看起來完全像鳥翼一樣。代達羅斯有一個兒子叫伊卡洛斯(Icarus)。這孩子喜歡站在他的身旁,用一雙小手幫父親勞動。父親聽憑他在一旁隨意地擺弄羽毛,微笑地看著他的笨拙的動作。終於一切都完成了。
弗雷德里克·萊頓(洛德·萊頓)
代達羅斯把翅膀縛在身上試了試。他像鳥一樣飛了起來,輕輕地升上雲天,然後重新降落下來。他又指教兒子伊卡洛斯如何操縱。他已給他做了一對小羽翼。“你要當心,”他叮囑道,“必須在半空中飛行。如果飛得太低,羽翼會碰到海水,沾濕了會變得沉重,你就會被拽落到大海里;要是飛得太高,太陽會將翅膀上的封蠟化掉。”代達羅斯一邊說,一邊把羽翼給兒子縛在他的雙肩上,但他的手卻在微微地發抖。最後,他擁抱著兒子,還給了他一個鼓勵的吻。
兩個人鼓起翅膀漸漸地升上了天空。父親飛在前頭,他像帶著初次出巢的雛鳥飛行的老鳥一樣,小心地扇著翅膀,不時地回過頭來,看兒子飛行得怎樣。開始時一切都很順利。不久他們就到達薩瑪島上空,隨後又飛過了提洛斯和培羅斯。伊卡洛斯興高采烈,他感到飛行很輕快,不由得驕傲起來。於是,他操縱著羽翼朝高空飛去,可是懲罰也終於降臨了!太陽強烈的陽光融化了封蠟,用蠟封在一起的羽毛開始鬆動。伊卡洛斯還沒有發現,羽翼已經完全散開,從他的雙肩上滾落下去。不幸的孩子只得用兩手在空中絕望地划動,可是他浮不起來,一頭栽落下去,最後掉在汪洋大海中,萬頃碧波把他淹沒了。
這一切發生得很突然,瞬間便結束了,代達羅斯根本沒有覺察到。當他再次回過頭來時,沒有看見他的兒子。“伊卡洛斯,伊卡洛斯!”他預感不妙,大聲呼喊起來,“你在哪裡?我到哪裡才能找到你?”最後,他驚恐地朝下面瞅了一眼。他看到海面上漂著許多羽毛。代達羅斯連忙收住羽翼,降落在一座海島上,將羽翼放在一邊,他張大眼睛,滿懷希望地尋找著。一會兒,洶湧的海浪把他兒子的屍體推上了海岸。絕望的父親掩埋了兒子的屍體,飛往西西里。為紀念這個孩子,從此,埋葬伊卡洛斯屍體的海島被叫做伊卡利亞。

《音樂課》

《音樂課》Music Lesson ,作於1877年,布上油畫 92.8×118.1 cm。 這可以算得上是雷頓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家庭女教師正在手把手教授女孩彈奏曼陀鈴。萊頓以學院派極其嚴謹的態度描繪了音樂課的情景。女教師微微俯身幫助女孩調試琴弦,女孩則依在女教師胸前彈撥著六弦琴。
音樂課音樂課
這只是一幕普通的音樂課情景,卻被畫家描繪得極富美感韻味。女教師面龐秀美清麗,身著長裙,花紋、質地被畫家描繪得十分逼真;小女孩則被描繪得天真爛漫,純真無邪,表情認真,顯得十分可愛。衣服、面部及背景的描繪,都體現出學院派畫風。圖中的衣著與陳設都不是古典的,而且屬於當時流行的表現現世的風俗畫。繪畫採用了金字塔構圖,顯得沉穩紮實。雷頓在對衣褶的處理上十分得當,用連續的明暗調子和高光表現了絲綢面料的自然順滑,不會顯得生硬突兀。

畫風

萊頓去世後,詩人史文朋(Algernon Swinburne)為他寫下這樣的輓歌:
侍女 1862侍女 1862
A light has passed that never shall pass away
A sun has set whose rays are unequalled in might
但萊頓謝世以後,他的名聲馬上一落千丈,因為那時,繪畫界正開始重大變革。 他生前的輝煌和死後的淒涼完全是他學院派的繪畫趣味決定的,他堅持使用褐色(為提香首創),精確的透視法,為構圖而構圖。萊頓從小熱衷於古代神話聖經的題材,追求恬靜、和諧、典雅的樣式。
1858年,萊頓曾參加過拉斐爾前派運動,但終因受古代藝術影響太深而走向學院派新古典主義的路上去。在擔任“宮廷畫師”期間,他為迎合上層趣味,彌補英國美術中匱乏的高雅、精煉趣味,畫風日趨甜美、抒情,柔和的造型、飽滿的色彩、細膩的刻畫常使所描繪的形象具有歡愉、輕盈的氣質。但後來又在此特徵上略帶羞澀、倦愁之感傷情調。畫《仙女普賽克的沐浴》正是萊頓這種最後畫風的寫照,細緻入微地描繪了裸體女性的沐浴,表現出嫵媚的體態和倦息愁恩的情調。
1878年他曾出任英園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因此,他的畫風對英國畫壇有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