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川縣梅七線紀念館
- 位置:陝西省洛川縣
- 開館日期:2013年1月15日
- 創辦人:侯忠信
簡介,背景,展館介紹,意義,
簡介
梅七線紀念館是為紀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洛川縣1500名民兵,55名幹部支援國防戰備陝西省梅七線鐵路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和巨大犧牲的人們而創建的一座紀念館。該1555名人員被編為第七團,主攻任務是全長980米的“桃溝隧道”及“545”拱橋和“128”涵洞等任務。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通該隧道,為國慶22周年獻了厚禮,並於1971年10月29日轉為正式工人,後因洛川縣修建拓家河水庫勞力不足,全團轉回洛川繼續修建拓家河水庫。
背景
二十世紀六年代末,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中蘇兩國的關係急劇惡化,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對我虎視眈眈;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咄咄逼人,妄圖反攻大陸;中印邊境發生爭端以至中方被迫自衛還擊;美國在台灣海峽舉行了核戰爭演習,瘋狂擴大侵越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如此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讓中國人喘不過氣來,毛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打一場惡仗”的號召,於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響徹天南海北,婦孺皆知。每一位中國人都感到大敵當前,同仇敵愾,全民備戰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為了抗禦外敵,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所謂大三線,是指中國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後方。1955年,“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這一偉大工程正式啟動,其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投入之多、行動之快,在我國建設史上是空前的。於是,一大批重要的工業項目動遷到崇山峻岭中。大批英雄的建設者們,積極回響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號召,滿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迅速奔赴艱苦的大三線。當年的三線建設者,紮根山溝,艱苦創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為三線建設“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他們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艱苦建設,經歷了物質條件匱乏的漫長歲月,一個門類齊全的製造工業基地終於在大三線建成,三線建設給內地的一些城市帶來了發展機遇,促進了內地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展館介紹
展館座落在洛川縣城解放路縣委對面原“民俗飯店”院內,展館面積308平方米,館內以歷史文獻108份,梅七老照片72幅、實物36件,圖表18類,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我洛川兒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為建設梅七線鐵路英勇奮戰和頑強拼搏的場景。梅七線艱苦奮鬥的精神是革命時期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繼承和發揚。全館共分“政治區”、“檔案區”、“施工區”、“實物區”、“英雄區”等七大版塊。
意義
該館由洛川縣農民侯忠信牽頭組織自費創辦,館名由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全國著名書法家,書法評論家王根權先生題寫,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師範系書記鄭榮桂先生,洛川縣政協馬文林副主席,文物旅遊局桂千富局長,文體廣電局李小龍局長,牛新生局長以及其它社會各界人士分別題詞。試開放期間引起社會各界好評和關注,洛川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縣委宣傳部,統戰部,工商聯,洛川文物旅遊局、文體廣電局、民政局等給予關懷,中國移動公司洛川分公司,洛川福旺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給予大力支持。
梅七線紀念館為洛川縣紅色旅遊增添了一張新的名片,以建設公益文化事業為己任。以“弘揚紅色文化、增強愛國意識”為宗旨,免費對外開放。